筑牢贵金属行业反洗钱防线
经济日报·2025-07-13 22:15
行业监管新规 - 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将非银行支付机构、贵金属珠宝商等非传统金融机构纳入反洗钱监管框架,要求单笔或日累计10万元人民币以上现金交易须在5个工作日内提交报告 [1] - 贵金属与宝石行业因高价值、易流通、隐蔽性强的特性,成为洗钱犯罪的"灰色地带",此前非银行领域监管存在盲区 [1] - 不法分子通过"现金交易—贵金属转换—跨境流通"的链条输送非法资金,新规针对"换道洗钱"新动向作出精准应对 [1] 监管机制细节 - 建立穿透式监管机制,要求从业机构记录交易双方信息并追溯资金来源与用途 [2] - 构建"智能+人工"双重审核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交易模式,辅以人工复核 [2] - 形成监管—机构—客户三方联动,要求机构在开展业务前进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 [2] 监管与市场平衡 - 新规明确要求报告的交易为"10万元人民币以上现金交易",避免对正常零售、回收交易造成限制 [2] - 贵金属与珠宝交易中非现金支付更常见,大额现金交易较少见,体现监管的针对性 [2] 国际对标与影响 - 新规与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新修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指引"形成有效呼应 [2] - 我国将迎来第5轮反洗钱国际评估,新规对标国际标准有助于达成预期目标 [2] - 为全球反洗钱事业提供"中国方案",彰显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责任担当 [2] 行业发展趋势 - 反洗钱监管既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3] - 监管部门、从业机构、消费者需形成合力,构建清朗的行业生态 [3] - 贵金属市场有望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硬通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