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强迫购物“亮剑” 让旅游回归本真
南方都市报·2025-07-13 15:55
专项整治行动 -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为期一年的强迫购物专项整治工作,采取"零容忍"态度,重点打击旅行社、旅游购物店等环节的强迫购物行为[1] - 三部门联动构建"线上线下同步整顿、跨区域联合执法"的立体监管网络,严查低价诱骗、强迫消费、价格欺诈等行为[3] - 整治行动将行政处罚、刑事处罚与信用惩戒衔接,建立黑名单制度和行业禁入措施,大幅提高违法成本[3] 行业乱象现状 - 强迫购物、诱导消费已成为文旅市场顽疾,典型案例包括"因未购买5万元手镯被赶下车"、"训话式引导购物"等恶劣事件[1] - "低价揽客—以购补游—强买强卖"的灰色链条根深蒂固,旅行社同质化竞争导致依赖低价诱客和宰客盈利[2] - 导游薪资与购物消费挂钩的利益机制是强迫购物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2] 监管难点分析 - 旅游活动涉及多环节、多主体且地域跨度大,导致监管标准不一和衔接不畅[2] - 违法行为隐蔽性强,游客取证难且异地维权成本高,客观上纵容了不法行为[2] - 部分地方监管缺位和执法宽松,使违法者能改头换面重新进入市场[2] 长效治理建议 - 推动旅游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建立透明成本公示机制,规范购物场所经营行为[4] - 重构导游薪酬体系,将收入与游客评价挂钩,避免劣币驱逐良币[4] - 完善异地维权机制,简化投诉程序,降低维权成本,增强游客信心[4] - 通过提升景区体验、优化行程设计、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