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背景 - 行政区划代码是行政区划建制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数字代码 反映行政层级 隶属关系 建制类型等关键信息 是重要的基础数字代码 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 [1] - 为进一步提升行政区划代码管理的科学化 法治化 规范化水平 民政部研究制定《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办法》 [1] 管理原则 - 代码管理遵循分级分类 及时准确 安全共享三大原则 [2] - 分级分类即根据不同层级代码分别规定确定主体 根据不同类别行政区划建制分别明确编码规则 [2] - 及时准确即代码确定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告公布 定期集中发布 确保代码权威 公布及时 准确有效 [2] - 安全共享即加强对代码信息的管理 确保数据安全 强化资源共享 [2] 确定主体 - 县级及以上代码由民政部确定 [2] - 乡级代码由省级民政部门确定 [2] -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区划调整 由设区的市级民政部门提请省级民政部门确定代码 [2] 确定情形 - 设立行政区划时编制代码 [3] - 撤销行政区划时废止代码 [3] - 变更隶属关系时废止并编制新的代码 [3] - 界线变更 驻地迁移 更名等调整沿用原有代码 [3] - 办法施行前已经确定的代码一般不做改变 [3] 编码规则 - 衔接既有国家标准和实践做法 [3] - 分级明确代码组成和各号段含义以及约束性编码要求 [3] - 将有关管理要求和成熟经验上升为部门规章 [3] 公开发布制度 - 建立公告公布制度 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公告形式公布新确定的代码 [4] - 建立集中发布制度 民政部每年发布一次全国代码全量信息 省级民政部门每半年发布一次本地区乡级代码全量信息 [4] 信息管理 - 省级民政部门及时向民政部报送乡级代码信息 [4] - 加强代码信息的归集 更新 共享等管理 [4] - 为行政管理 公共服务 数字建设等提供支持 [4]
《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办法》解读
央视网·2025-07-07 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