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释放长期主义的价值力量
科技日报·2025-07-07 01:01
长期主义的文化根基 - 长期主义源于中华文明"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传统,体现在大禹治水、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等历史案例中,成为中国特色创新文化的重要标识[2] - 中华文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辩证智慧,为长期主义提供文化滋养,形成集体攻坚与个体探索并重的创新路径[2] 科技领域的时间悖论 - 科技发展面临快速迭代与长期积累的悖论:技术转化需敏捷响应市场(快),而基础研究需长周期沉淀(慢),两者存在时间错位[3] - 缺乏"慢功夫"的底层支撑会导致"快节奏"创新难以持续,但若缺乏市场回馈机制,"慢投入"也可能陷入价值验证困境[3] 差异化的科研周期管理 - 基础研究需匹配"十年不鸣"的宽容机制,应用研究应推动"分秒必争"的成果转化,核心技术攻关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4] - 科技创新需构建张弛有度的接力赛机制,在快节奏中坚守慢功夫,体现科学规律与长期主义的现代表达[4] 制度生态的优化方向 - 科技体制改革以"破五唯"为牵引,推动科研评价从"重数量"转向"重原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推行更长周期、更柔性的资助机制[5][6] - 资金端形成"耐心资本"格局: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协同共投,地方探索设立"失败容忍窗口期"支持前沿探索[6] 社会共识的培育路径 - 企业需培养战略耐性避免盲目追风,教育体系应引导青年理解"甘坐冷板凳"的价值,媒体需聚焦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7] - 长期主义需延伸至各领域形成社会生态,通过文化认同、制度支撑与政策保障,使创新能"沉得下去、扎得下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