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能跑到会干活:具身智能产业的进化之路|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一财经·2025-06-24 00:16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 工信部2023年11月出台国家级人工智能发展指导意见,各地跟进推出资源支持、人才吸引等政策为产业营造良好生态 [1] - 机器人马拉松、世界机器人运动会等赛事为开发者提供展示舞台并激发创新热情 [1] - 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10亿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产业规模达5万亿美元 [1] 技术发展路径与瓶颈 - 2023年机器人以"能行走"为突破,2024年比拼运动性能,2025年聚焦智能操作,未来通过AI赋能实现物理世界交互普及 [4] -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整体性能差(动力输出/续航/响应速度不足)、数据缺失(复杂场景数据采集困难)、泛化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多场景任务) [4] - 北京机器人创新中心搭建2000平方米数据采集场,发布RoboMIND数据集并计划2025年开源运动控制SDK [5] 技术创新与平台突破 - 北京人形发布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采用"具身大脑+小脑"架构支持多模态任务执行 [5] - 平台实现一脑多机/多能,适配人形机器人/机械臂/轮式机器人等硬件,具备抗干扰纠错能力 [5] - 当前落地场景已覆盖物流分拣、工业制造、特种作业、商业服务等领域 [5] 行业关键变化与商业化路径 - 三大变化:供应链成熟使核心部件成本降至千元内、通用大模型技术突破、硬件载体标准化趋势 [6] - 商业化路径将类似计算机,从科研探索→行业应用→消费市场普及,初期主要服务科研机构和企业 [6] - 开发者生态建设至关重要,需同时服务B端/C端用户和开发者群体 [6] 市场表现与发展目标 - 人形机器人板块2023年涨幅达+34%,电子皮肤(+71%)和丝杠(+57%)子版块领涨 [7] - 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80亿美元 [7] - 我国提出2027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7] 行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技术层面缺乏通用平台和标准化认证,企业陷入重复研发困境 [7] - 硬件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厂商产品互不兼容 [8] - 解决方案包括创建生态认证体系、开放应用场景采集高质量数据、强化产学研联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