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心高管出走!毫末智行动荡背后,车企孵化智驾出路何在?
南方都市报·2025-06-23 06:02

核心观点 - 车企孵化的独立智驾公司面临严峻挑战 毫末智行作为典型案例出现高层动荡、技术交付延迟和业务萎缩 反映行业正从独立孵化模式向头部供应商集中和车企全栈自研两极分化 [1][2][7] 公司发展历程 - 2019年11月由长城汽车技术中心辅助驾驶前瞻分部孵化成立 董事长为长城汽车技术副总工程师张凯 CEO为前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 [3] - 2021年A轮融资获美团、高瓴等机构近10亿元投资 估值超1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 [2][3] - 2024年完成B+轮融资但未能扭转颓势 2025年6月港交所IPO申报仍未出现 [2][6] 管理层变动 - 2025年5月董事长张凯被传离职(本人否认) 技术副总裁艾锐和产品副总裁蔡娜等核心高管已于2025年4月离开 [1] - 管理层"铁三角"分崩离析 高层人事动荡反映公司深层困境 [1] 业务进展问题 - 乘用车辅助驾驶核心产品城市NOA原计划2023年搭载魏牌摩卡 因技术瓶颈推迟至2025年仍未交付 [4] - 现代汽车记忆行车与泊车项目原定2025年8月交付 内部透露开发进度滞后存疑 [5] - 2021年目标承担长城汽车34款新车型80%辅助驾驶开发 当前实际执行大幅缩水 [5] 业务萎缩表现 - 末端物流无人车"小魔驼"2025年销售目标骤降 无新车型和扩产计划 进入清库存阶段 [5] - 与2021年宣传的"全球最大柔性制造基地(年产5000台)"形成明显对比 [5] 行业竞争格局 - 头部公司"地大华魔"(地平线、大疆、华为、魔门塔)凭借技术资金优势占据领先地位 [7] - 比亚迪、小鹏、理想等车企加大全栈自研投入 实现技术与整车深度整合 [7] - 智驾是规模游戏 年出货量低于100万台难以摊薄研发成本 [7] 车企孵化模式困境 - 毫末智行虽强调独立性但营收高度依赖长城汽车 其他车企因竞争关系难以采用其方案 [6] - 长城汽车自身已组建5000人智能化研发团队(70%为软件人员)并投资元戎启行1亿美元 减少对毫末依赖 [6] - 车企孵化平台缺乏外部供应商中立性 又难敌车企自研资源整合力 沦为生态边缘者 [7] 行业趋势案例 - 大众CARIAD五年亏损超百亿后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 [2] - 上汽飞凡汽车独立两年未成效回归集团 [2] - 长安、广汽等转向与华为合作 [2] - 奇瑞大卓智能2025年5月被并入研发总院 [1] 潜在发展方向 - 可能步大卓智能后尘重组为长城研究院下属部门 回归内部供应商定位 [7] - 或转型为数据服务商 开放DriveGPT赋能行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