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苏超”品读人文经济
经济日报·2025-06-20 21:58

赛事热度与经济效益 - "苏超"第四轮比赛五场观赛球迷全部超过2万人,徐州主场达到30823人,上座人数已超越中超和日本J1联赛2024至2025赛季平均水平 [1] - 赛事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如镇江推出"输球醋饮"、扬州展示非遗漆器、宿迁使用霸王鞭鼓助威,成功激活城市文化底蕴并擦亮文旅名片 [1] - 预计"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余万元,文化认同带来的消费黏性强于简单促销 [2] 人文经济学实践 - 江苏通过"苏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区域文化贯通,实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推动文化经济全面发展 [2] - 赛事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优质场地资源和优惠门票套餐,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突出"人"的价值 [1] - 其他省份可借鉴人文经济学理念,如西安打造盛唐沉浸体验、淄博深耕"齐文化",但需结合本地特色资源而非生搬硬套 [2] 文旅竞争策略 - 部分城市文旅宣传存在"脱节"现象,如过度依赖美女营销或局长代言,忽视文化基因挖掘 [3] - 成功案例显示需将城市文化基因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地域标识",如江苏通过赛事融合文化特产形成独特竞争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