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 -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共332家,长三角133家占全国40.06%,粤港澳93家,京津冀58家 [2] - 长三角技术扩散以上海为中心沿沪宁、沪杭甬轴线梯度扩散,粤港澳创新活动向深圳—东莞走廊集聚,京津冀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单极磁吸效应 [2] - 长三角形成多中心格局:上海突破通用大模型算法,杭州构建具身智能平台,南京深耕工业视觉算法,合肥布局类脑计算架构 [2] - 粤港澳依托硬件+数据闭环优势在深圳构建算法快速迭代体系,京津冀算法研发集中在实验室阶段 [2] - 长三角"百公里供应链圈"支撑分布式制造,苏州谐波减速器30分钟可达上海,宁波稀土永磁材料2小时覆盖长三角 [3] - 粤港澳通过"垂直整合+模块化生产"提升效率,东莞微型伺服电机与深圳传感器企业协同可实现单日8次执行器迭代 [3] - 长三角采用"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资本"双轮驱动模式,粤港澳形成"资本催熟技术"的深圳模式 [3] 创新能力 - 中国人形机器人有效发明专利652件,长三角占比33.3%,粤港澳24.2%,京津冀20.2% [4] - 专利申请机构TOP10中北京理工大学以181项居首,长三角形成高校与企业双轮驱动创新格局 [4] - 粤港澳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华为、优必选等领衔产业化技术攻关 [5] - 京津冀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导,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占据基础研究高地 [5] 融资情况 - 2025Q1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37笔35亿元,达2024年前11个月70% [6] - 融资企业地域分布:上海10家,北京8家,深圳7家,杭州3家 [6] - 业务分类:本体研发19家,机器人软件9家,核心零部件5家 [6] - 单笔融资最高为它石智航1.2亿美元天使轮,千寻智能5.28亿元,星海图3亿元,众擎机器人2亿元 [6] 区域比较优势 粤港澳 - 构建全球最完整硬件制造体系,"半小时产业圈"集聚全球具身智能供应链55%产能 [7] - 深圳作为枢纽促进资本、人才、技术跨境流动,美的与库卡、安川等建立深度合作 [7] - "全球顶级制造体系+国际资源整合"模式打造技术转化快车道 [7] 京津冀 - 集聚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等顶尖机构,北京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全球第二 [8] - 医疗机器人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35%领跑全国 [8] - 北京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减速器、伺服系统等"卡脖子"环节突破 [9] - "首试首用"奖励政策已支持78款创新产品验证迭代 [9] 长三角 - 集聚133家产业链企业,全国产能占比超50%,CR5集中度45% [10] - 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全国领先,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 [10] - 覆盖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顶级创新网络 [11] - "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实现12分钟下线高效协同 [11] - 新能源汽车产能占全国35%,技术能力平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11] - "上海策源+长三角孵化"模式打破行政边界,建立多维联动机制 [12] - 长三角知识产权共享池近三年联合申报专利千余件 [12]
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子何处︱长三角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