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表现与现象 - 初代藏品级薄荷色Labubu拍出108万元高价 [1] - 2024年以来Labubu在全球爆红 引发通宵排队、溢价转售等现象 [1] - 截至2025年长期占据StockX等海外潮玩平台交易热榜 并在Harrods等高端零售渠道实现"爆款实体展" [1] - 国内市场多个城市出现限量款断货、黄牛炒价翻倍现象 [1] - 小红书、抖音等平台"Labubu晒娃""抽盒日常"内容频出 [1] 文化意义与用户行为 - 从"玩具"跃迁为"文化接口" 用户使用Labubu参与身份建构、情绪宣泄与社交互联 [2] - 用户主动DIY改造Labubu形象 进入OOTD、咖啡馆打卡、办公桌摆设等生活情境 [2] - 转变为"生活中的情绪陪伴体"与"身份表达道具" 被赋予多重语义 [2] - 具备高分享属性 在短视频、图文平台中天然形成裂变传播结构 [2] - 文化传播进入共创先于认知、使用先于解释的新阶段 [2] 消费结构转变 - 踩中年轻人文化消费三重转变:从消费展示到自我表达、从文化认同到工具认同、从文化共识到共情触发 [3] - 靠情绪可嵌入性而非商品属性爆火 成为Z世代自我认同的"万能变体" [3] - 通过"被用-被认出-被认同"路径实现跨文化交流 [3] - 文化认同不靠讲述推广 而靠用户主动接纳 [3] 传播机制 - TikTok、小红书、Instagram等平台压缩文化传播链路 实现全球叠加式扩散 [4] - 传播机制包含低门槛展示形式、高识别度视觉形象、人格化延展空间、情绪共振场构建四大要素 [4] - 官方未限制角色性格定义 激发用户创造个性剧情 [4] - 算法推送"情绪投射类使用"内容 形成网民"共同语言" [4] - Labubu作为"传播媒介"而非"传播对象" 成为被参与再创的"社交文化资产" [4]
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 Labubu何以成为全球通用“文化接口”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5-06-18 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