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多元路径
经济日报·2025-06-11 22:18
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 - 县域经济是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要素流动的关键突破口[1] -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将其列为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重要任务[1] - 全国2800多个县域可构建庞大网络体系,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在城乡间高效循环[2] 县域经济的功能价值 - 作为新发展格局基础载体:通过城乡循环激活内需潜力,既能促进要素流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提供原材料),又能保障产业链安全(特色产业集群资源共享)[2] - 作为新型城镇化关键引擎:以县城为枢纽转化城市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与乡村资源(土地/生态),提升县域承载能力并扩大农业人口市民化空间[3] - 作为共同富裕实现路径:通过富民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财产性收入(土地流转),并强化县域资源调配能力以缩小城乡差距[4] 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 产业培育: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基于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形成区域辨识度[5] - 数字赋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升级传统产业,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承接城市数字产业转移,拓展智慧化场景[5] - 科技创新:建设县级双创平台吸引人才,推进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示范县/重点研发项目)[6][7] - 开放合作:加强县域间基础设施联通与产业协作,推动陆海联动融入全球贸易网络[7] 现存挑战与解决方向 -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受限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条件[4] - 需通过培育新增长点(如数字经济、特色产业)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