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方向,吸引传统机器人巨头、互联网大厂、汽车企业及创业公司入局,手机厂商如荣耀、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三星等也纷纷布局[1] -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58亿元,2030年达近38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61%,销量从0.40万台增长至27.12万台[2]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9.1万套同比增长27.0%,服务机器人(含人形机器人)产量149.4万套同比增长35.7%[2] 公司布局 - 荣耀展示奔跑速度达4m/s的机器人,布局运动控制算法、具身大模型及核心零部件技术,新设AI OS、AI硬件等部门及具身智能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计划五年投入100亿美元构建AI终端生态[1][4] - 苹果推进家用机器人项目处于早期概念验证阶段,预计2028年后量产,核心技术聚焦环境感知硬件与智能交互软件[3] - 三星2012年推出32关节人形机器人Roboray,计划将技术应用于制造、零售、家庭等领域[3] - 小米CyberOne定位家庭护理陪伴机器人,已在制造产线分阶段落地[5] - vivo成立机器人Lab聚焦孵化机器人大脑和眼睛[5] - 华为提供云机器人平台,乐聚人形机器人搭载其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6] 技术优势 - 手机厂商在操作系统、AI算法、芯片研发、视觉影像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迁移至机器人,生成式AI加速机器人学习能力[2] - 荣耀YOYO智能体实现AI视觉和自主执行任务,已布局大语言模型、图像大模型等多模态大模型技术[7] - 头部手机厂商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可推动机器人行业标准化,实现精密组装和快速量产[8] 发展挑战 - 人形机器人技术难度高,硬件上机械手臂、减速机发展不足且价格高,移动机器人需解决平衡运动、高精度感知及续航问题[8] - 软件上大模型虽发展快但需平衡智能与成本,还需面对伦理、隐私、法规等推广障碍[8] - 行业预计2025-2028年进入高速发展期,取决于特斯拉等头部厂商的产量突破[8]
“后手机时代”卡位战:手机巨头“奔”向机器人新赛道,是突围还是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