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中央政治局会议于4月26日首次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旨在扩大有效投资并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 [1][7][8] - 国家发改委于4月28日明确表示将通过该工具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问题 并力争6月底前下达2025年项目清单 [7] - 该工具作为"准财政"工具 由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行)主导 央行通过PSL提供资金支持 具有财政负担小和资金成本低优势 [6][7][8] 实施进展与地方响应 - 安徽、河南、湖南等多省份迅速响应 通过政策解读会、项目调度会加速谋划储备项目 [1][2] - 湖南省常德市于6月3日召开政策解读会 强调政银企合作与绿色通道机制 [2] - 安徽省淮北市于5月30日围绕工业、文旅、农业、城市建设四大板块梳理项目清单 [2] - 河南省焦作市于5月13日召开政策解读会 国开行专家系统阐释支持领域与准入条件 [3] 投资规模与杠杆效应 - 市场预计新型工具规模约5000亿元 低于2022年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1][8][9] - 预计撬动6万亿至6.5万亿元有效投资 约占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2% [1][9] - 参考2022年经验 7400亿元工具带动银行授信超3.5万亿元 杠杆效应显著 [9] 投资方向与领域创新 - 新型工具投向多元化 重点倾斜科技创新、消费基础设施等战略新兴领域 [4][6] - 具体支持领域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水利基础设施及"两新两重"项目 [4][5][6] - 与传统工具聚焦基建不同 新型工具更注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 [4] 运作模式与机制特点 - 工具以基金形式注入项目 补充资本金比例不超过50% 或为专项债项目提供"搭桥"支持 [7] - 采用"名股实债"模式 不参与日常管理 通过股权转让或回购实现退出 [7] - 资金来源为发行金融债券+财政贴息 资金效率高且成本低 [7][8] 时间规划与落地效率 - 参考2022年经验 工具从提出到落地用时不足一个月 资金可快速投放 [8] - 2022年首批3000亿元工具从提出到完成发行仅用时2个月 [8] - 各地加速项目储备 力争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物量 [2][3]
多地项目储备提速,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撬动6万亿投资
第一财经·2025-06-10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