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终止概况 - 2025年以来已有超20家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宣告失败,包括粤宏远A、国中水务、招商轮船等知名企业 [1] - 终止案例涉及多种重组形式:协议收购(7例)、发行股份购买资产(9例)、可转债收购(1例)、吸收合并(1例)等 [2][3][4] - 主要支付方式包括现金(12例)、股权(8例)、混合支付(4例)及可转换债券(1例) [2][3][4] 终止核心原因 交易条款分歧 - 14家上市公司因交易双方未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而终止,其中交易对价分歧占比最高 [5][6] - 典型案例:英集芯因交易对价分歧终止收购辉芒微控制权(磋商历时超3个月)[6] - 永安行因标的估值分歧终止收购联适导航65%股权(从披露到终止仅4个月)[6] 市场环境变化 - 新诺威因医药行业及资本市场环境变化终止收购石药百克100%股权(筹划历时16个月)[9][10] - 安通控股因市场环境变化终止收购中外运集运及广州滚装股权(历时超6个月)[10] 标的资产瑕疵 - 国中水务终止收购北京汇源51%股权,因标的股权被冻结且股东出资未到位 [11] - 标的方股东粤民投(持股4.96%)申请财产保全导致交易受阻 [11] 交易结构复杂 - 海尔生物终止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因股权结构分散(上海莱士前三大股东合计持股仅28.3%)[12][13] - 双方未能就涉及多方诉求的交易方案达成共识 [13] 政策与改进建议 监管政策动向 - 2025年5月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深化市场化改革 [15] - 新"国九条"等政策推动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提升 [14] 提升成功率路径 - 尽职调查需覆盖合法性、协同性等"六性审议"维度 [16] - 交易结构设计建议采用分期付款、业绩对赌等弹性机制 [18] - 标的筛选应聚焦协同效应(业务/技术/市场互补)及产业链价值 [19] - 建立联合工作小组与定期会谈机制化解分歧 [18]
年内超20家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折戟,“价格谈不拢”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