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史上最乱618
36氪·2025-06-03 23:17

618大促策略演变 - 头部平台淘天和京东推出三波价格浪潮 其他平台在不同节点宣扬折扣故事并创造新概念 导致消费者无法确定最佳购买时机[1] - 平台大促周期持续延长 京东618从传统三段式升级为五段式结构 包括预售及现货开抢秒杀日 开门红 专场期 高潮期和返场[9] - 低价策略出现明显转变 拼多多降低对品牌商家的价格要求 从"全网最低"调整为接受"店内最低" 平台间"反内卷"趋势加剧[6]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反应 - 社交媒体出现大量关于购买时机的混乱信息 包括"618真正便宜的就这四小时"、"618第二波最便宜"等相互矛盾的观点[4] - 消费者不满情绪集中爆发 出现"618第一波付款的人傻了吧"、"越早买东西的越亏"、"预售比现货还贵"等负面评价[4] - 拉长周期和分散低价策略加重消费者心理负担 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放弃参与大促活动[11] 即时零售竞争格局 - 美团首次高调参与618 采用简化规则和确定性低价策略 活动周期仅5月28日至6月18日 强调30分钟达的配送优势[12] - 淘宝闪购通过派发优惠券参与竞争 在5月16日和24日分别送出100万杯和70万杯奶茶[12] - 京东外卖推出百亿补贴活动 提供最高立减61.8元的优惠 即时零售成为平台新竞争焦点[13] 平台战略调整 - 京东未延续家电"国补"优势 转而进攻外卖赛道 将美团拉入618战局 面临双线作战压力[20] - 拼多多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7% 总运营费用同比增长37% 远超10%的营收增速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22] - 小红书选择退出电商大战 举办"友好市集开业活动" 进行品牌重新定位 采取反内卷策略[27] 行业趋势变化 - TEMU业务增长放缓 交易服务收入从上季度33%大幅降至6% 5月美国日均用户数下降58%[25] - 即时零售业务虽被寄予厚望 但存在与直播带货类似的增量需求疑问 部分销量来自平台存量客户[13] - 平台普遍采取"低调处理"策略 反映对消费市场变化的评估 618传统大促模式面临重新定义[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