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况与分类体系 - 机场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核心基础设施,具有战略性和公益性,建设和收费受民航局严格监管 [1][6] - 截至2024年末境内民用运输机场达263个,按业务量分为三类:一类1级(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一类2级(深圳、成都、上海虹桥)、二类(20个机场如昆明重庆等)及三类机场 [1][6][7] - 收入结构分为航空性业务(起降服务等公益性业务)和非航空性业务(广告租赁等收益性业务) [1][7] 政策环境与发展导向 - 航空性业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非航空性业务逐步市场化推动收入结构优化 [2][8] -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指导意见明确"3+7+N"体系(3大枢纽:北京上海广州;7大枢纽:成都深圳等;N个区域枢纽),2025年基本成型2035年全面建成 [2][9][11] - 支线航空补贴办法修订后补贴范围更聚焦方式更灵活,支持中小机场发展 [2][8][10] 行业运行与区域特征 - 2024年全面复苏:旅客吞吐量14.6亿人次(+15.9%),货邮吞吐量2006.19万吨(+19.2%),起降架次1240.05万架次(+5.9%)均超2019年,国际客运恢复至71.2% [2][13][14] - 东部地区领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及成渝机场群贡献全国50.74%旅客吞吐量和69.62%货邮吞吐量 [2][21] - 上海浦东广州白云北京首都位居吞吐量前三,浦东机场重回第一 [2][22][23] 供需格局与竞争态势 - 供给端:"十四五"规划机场增至270个,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广州白云武汉天河等改扩建释放产能 [2][25][26] - 空域资源优化:武汉区域管制中心投运缓解拥堵,北京上海等枢纽高峰小时容量超60架次/小时 [2][27][28] - 需求端:国内出行与航空物流需求旺盛,国际航线恢复及"空铁联运"降低高铁分流影响 [2][31][32] - 竞争格局呈区域垄断,腹地经济与功能定位差异使竞争温和,部分城市通过"第二机场"整合资源 [2][31] 未来展望 - 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推动快速发展期,评级展望稳定 [3][33] - 需求端国内客货运常态化增长,国际客运持续修复,产能扩张与空域优化支撑长期发展 [3][33] - 非航空业务市场化进一步提升盈利潜力,行业兼具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增长空间 [3][33]
2025年机场行业分析-联合资信
搜狐财经·2025-06-03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