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第三期报告发布
消费日报网·2025-05-27 03:11

城市双碳指数排名 - 北京以突出的气候雄心与低碳状态表现排名榜首,成都、宁波、深圳分列第二至四位,昆明、上海、广州等城市跻身前十 [1] - 气候雄心分指数前十名还包括青岛、武汉、南京、衢州、嘉兴,低碳状态分指数前十名城市还包括海口、南宁、长沙、厦门,排放趋势分指数前十名城市则包括吉林、延安、洛阳、焦作 [1] 能源转型进展 - 2023年6月中国风、光、水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2023年10月达到14亿千瓦,风光水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 [2] - 全球一半以上的电动车行驶在中国,截至2023年底总数超过2000万辆,充电桩数量自十三五以来增长60倍 [2] - 2023年户用光伏累计装机突破1亿千瓦,山东省户用光伏装机规模占其光伏总装机容量的45%,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户用光伏新增装机显著提升 [5] 低碳转型挑战 - 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环境约束偏紧、交通运输结构仍以公路货运为主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性改变 [2] - 十四五前半段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明显快于十三五时期 [2] - 部分城市排放量出现新的峰值,导致达峰趋势指标得分显著下降,54个城市出现得分下降 [3] 城市气候行动实践 - 深圳电网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已近七成,成都大力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行动,北京着力建设环京200公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圈层 [4] - 海口、上海和常州分别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车产业发展方面有突出表现,苏州通过三定一督机制有效实现社区垃圾分类 [4] 分布式光伏发展瓶颈 - 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导致电网接入能力出现瓶颈,电网低压端承载力不足导致分布式光伏开发容量受限、并网难、就近消纳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 [5] - 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省份存在风光等新能源消纳的挑战 [5] 降碳减污协同效应 - 碳排放强度与PM2 5年均浓度整体呈协同下降趋势,贵阳、重庆、宁波、北京、盐城、成都、昆明等44个城市协同下降较为显著 [5] - 总体相关系数仍较小,说明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工作还只是初见成效 [5] 行动建议 - 进一步细化碳排放双控目标并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双碳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 [6] - 建立可再生能源多元供应体系,提升供给能力,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构建多能互补的微型能源体系 [6] - 加强协同增效,同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 [7] - 通过信息披露调动绿色金融和绿色供应链等市场力量,促进企业承担减排主体责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