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竞业协议“围猎”大厂基层打工人
36氪·2025-05-23 10:18

竞业协议现状与问题 - 竞业协议范围从"定向防御"演变为"无差别围堵",限制范围涵盖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等"相关行业",地域范围甚至标注"全球" [1][4] - 竞业期一般为324个月不等,部分外卖、电商大厂竞业期长达12年,补偿金通常为离职前月工资的30% [2][7][8] - 协议条款严苛,限制范围不仅涵盖直接竞品,还包括"所有使用大数据技术的企业""涉及消费场景的金融机构" [2][9] 竞业协议执行机制 - 竞业协议启动机制从"岗位涉密导向"异化为"综合关系评估",离职时与直属领导的关系、工作交接配合度等隐性因素可能成为触发竞业限制的关键 [8][10] - 部分企业因部门当季离职率高等"软因素"启动竞业限制,作为"杀鸡儆猴"的手段 [8] - 电子合同签约流程存在漏洞,员工可能因未仔细阅读几十页合同而被动接受竞业限制 [4][7] 行业影响与员工困境 - 竞业限制职级门槛下沉,从高管专属(P8/M3及以上)扩展到基层管理者(P6/M1)及运营、BD等非核心岗位 [10] - 基层员工被迫转向完全不相关的传统行业,薪资大幅缩水,或选择"被动Gap"、兼职接私活过渡竞业期 [8][10] - 违约金普遍设定在年收入2~10倍区间,某大厂甚至高达10倍,金额达上百万元 [11][12] 企业行为与行业趋势 - 头部企业竞业协议内容"无脑式"扩张,限制范围延伸至"持股超20%的关联企业",涵盖数十家企业 [9] - 企业采用"实质竞争关系"认定标准,即便员工入职的子业务与大厂主营无直接冲突仍可能被禁止 [9]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企业通过竞业限制延缓人才流向竞争对手,形成人才护城河 [10] 应对措施与行业呼吁 - 小红书宣布不再通过竞业限制个体流动,但行业未形成跟随效应 [3] - 监管层被呼吁明确"涉密岗位"认定标准,遏制"全员竞业"乱象 [14] - 劳动者建议入职时留存协议证据,离职前通过猎头或脉脉查询新公司是否在"竞业黑名单"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