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原董事长赵伟国被判死缓,紫光集团破产重组后如何“求生”?
第一财经·2025-05-14 11:26

公司治理与法律事件 - 紫光集团原董事长赵伟国因贪污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同时因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和为亲友非法牟利罪被判处罚金[1] - 赵伟国通过低价购房产非法占有国有资产4.7亿余元 通过利益输送造成国家损失8.9亿余元 另致上市公司租赁损失4645万余元[5] - 赵伟国案件涉及2014至2021年任职期间 其行为被认定为公器私用和化公为私 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1][4] 公司并购与扩张历史 - 2013-2019年间紫光集团完成超20起收购 包括17.8亿美元收购展讯 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 25亿美元收购新华三51%股权[2] - 通过激进并购策略 公司资产规模从13亿元扩张至2978亿元 成为中国芯片产业巨头[2] - 多笔"蛇吞象"式并购引发业内关注 但债务风险随之积累[2][3] 债务危机与破产重组 - 2020年10月紫光集团首次出现债务违约 包括放弃45亿元债券赎回权 11月发生10亿元贷款违约和13亿元债券违约[3]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公司资产价值1214.78亿元 负债1376.09亿元 已处于资不抵债状态[4] - 2022年7月完成破产重组 原股东清华控股和健坤集团退出 智路建广联合体通过北京智广芯控股承接100%股权[7] 经营现状与财务表现 - 紫光股份2024年营收790.24亿元(同比增长2.22%) 但归母净利润15.72亿元(同比下降25.23%)[8] - 紫光国微2024年营收55.11亿元(同比下降27.26%) 归母净利润11.79亿元(同比下降53.43%)[8] - 新管理团队用半年时间梳理数百家关联企业股权结构 已完成本金清偿和利息支付 恢复企业信用[7] 行业挑战与发展前景 - 芯片产业存在强烈的时间窗口效应 发展受挫可能导致长期机会丧失[9] - 紫光集团旗下企业协同需时间磨合 旗下公司采用多级控股结构("葡萄串"式) 管理复杂度极高[7][8] - 新股东具备海外并购和半导体产业链整合经验 与现有业务形成互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