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百态】 家政服务矛盾解药在“被尊重”
证券时报·2025-05-12 18:09
行业现状与核心矛盾 - 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但仍面临"好保姆难求"的困境 市场呈现高需求与低认同的撕裂状态[1] - 行业本质矛盾是职业价值错位 专业化服务需求迫切但从业者普遍遭遇隐形歧视和"低人一等"的职业标签[1] - 月薪过万的"金牌月嫂"一岗难求 但社会轻视导致从业者缺乏职业自信 行业流动性居高不下[1] 国际比较与职业化困境 - 德国养老护理员需接受三年制职业教育 社会地位与护士相当 日本"介护福祉士"需通过国家考试且收入超过普通白领[2] - 国内虽推行标准化培训如"河北福嫂""八桂家政"等劳务品牌 但从业者仍面临"使唤下人"式对待 技能提升无法换取社会认同[2] - 上海养老护理员反映雇主更关注服从性而非专业证书数量 职业化建设缺乏社会认同基础[2] 解决方案与发展路径 - 政策层面需借鉴菲律宾"家政外交"经验 将家政服务纳入国家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建立"持证上岗"制度[2] - 企业端应探索"员工制"管理模式 为从业者缴纳社保并提供晋升通道 打破"临时工"标签[2] - 消费者观念需转变 应像尊重医生专业建议一样尊重育儿嫂 像配合健身教练一样配合养老护理员[2] - 行业需要社会认知革命 让"保姆"转变为"家政规划师"等专业身份 从根本上提升职业尊严[2] 行业定位与未来展望 - 家政服务在老龄化与三孩政策背景下已成为社会刚需 关乎民生幸福而非简单"找人干活"[2] - 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从业人员数量不足3000万 而是能否给予从业者应有的体面和社会地位[2] - 只有消除"低端职业"标签 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