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行政令与药价政策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签署行政令使美国处方药价格下降30%至80% [1] - 行政令签署消息引发A股、港股及日本股市创新药概念股大跌 迈威生物最高跌超16% 信立泰和舒泰神最高跌超10% 百济神州最高跌超9% 恒瑞医药最高跌超4% 歌礼制药最高跌超11% 翰森制药和三生制药最高跌超9% 中外制药一度跌超11% 第一三共一度跌超8% [1] 美国药价政策实施机制 - 美国法律禁止政府与药企直接谈判 仅通胀削减法案(IRA)允许每年谈判15种药品 [1] - 药价涨幅超过通胀部分需作为罚款缴纳给政府 [1] - 美国药价谈判主要由药品福利管理公司(PBM)执行而非政府 缺乏直接政策工具影响实施效果 [2] - 特朗普提出的降价措施可能仅涉及占比10%的Medicaid计划 即使扩容至Medicare 因存在返点缓冲区间负面影响有限 [2] 历史药价调控措施 - 2023年8月美国医保局首轮药品谈判实现38%-79%降价 多款药品降价超50% [3] - 新协商价格预计2026年为Medicare节省60亿美元净费用 整体净节省22% 并为参保人节省15亿美元自付费用 [3] - 2024年4月行政命令通过强化谈判机制、支付标准与医院采购价挂钩等措施降低药价 胰岛素价格降至0.03美元 肾上腺素降至15美元 [3][6] - 胰岛素降价幅度超64%(2021年美国均价98.70美元/瓶)[6] - 药品进口计划可为各州节省数百万美元处方药成本 [6] 药价形成机制特点 - 美国药品存在标价(批发价)与净价(企业实际收入)差异 价差最高达90%以上 [4] - 政府谈判针对标价 企业实际损失可能有限 但标价下降会带动净价同步下降 [4] - 与中国的国家谈判直接针对净价不同 [4] 通胀削减法案(IRA)影响 - IRA规定小分子药物上市9年、生物制剂13年后需接受政府价格谈判 [8] - 政策导致未来20年减少188种小分子药物上市 [8] - 保险费用上涨19% 患者可选择处方药计划减少42% 340万患者自付费用上升 [8] - 药企多次起诉IRA定价条款均未获成功 [8] 政策调整方向 - 4月行政命令提出使小分子药与生物制剂谈判待遇一致 [10] - 共和党政府将药价削减视为联邦预算削减工具 仅愿对IRA进行小修小补 [10] - 谈判年限调整方向未明确 最乐观估计小分子药物可延长至13年 [10] - 第二轮药价谈判要求比第一轮22%节省更多 意味着更大降幅 [10] 产业响应与产能布局 - 礼来、诺华等大型药企在美国扩大产能 [7] - 仿制药企因成本过高不会将产能迁移至美国 [7] - GLP-1等重磅药物主要在欧洲生产 短期产能转移不现实 [11] - 共和党在国会优势微弱 通过新版IRA立法面临困难 [11]
降价30%~80%箭在弦上,美国药价改革影响几何?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12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