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政策暖风频吹,绿色建筑“下半场”还有哪些堵点
第一财经·2025-05-11 12:39

建筑减碳现状与挑战 - 低碳建筑正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应用,但业主认可度仍是开发商和建设方的主要考验[1] - 2022年建筑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4.8%,碳排放占比达48.3%,较两年前有所下降(能耗占比从45.5%降至44.8%,碳排放占比从50.9%降至48.3%)[2] - 行业面临初始造价高、消费顾虑、碳排放核算困难等体系问题[1] 政策与技术推动 - 《住宅项目规范》2024年5月施行,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提出全链条技术框架[1] - 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提出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增超低能耗建筑目标较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2] - 北京计划到2025年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500万平方米[2] 细分领域进展 - 建筑减碳覆盖居建、公建、新建、既改和农村单体建筑等领域,农村因产权归属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成为零碳农宅重点[3] - 农业农村部首批29个零碳村镇试点覆盖16省,光伏建筑一体化新型农宅成为亮点[3] - 城市减碳形式多元,包括降低"运行碳"(炊事电气化、超低能耗技术)和减少"隐含碳"(装配式建造、废旧材料循环利用)[3] 经济性与市场接受度 - 绿色建筑分为四个等级,但高星级占比偏少,部分项目运营未达设计预期[4] - 低能耗装配式方案增量成本约1000元/平方米,政策优惠后仍难拓展市场[4] - 行业对长期经济性持乐观态度,如酒店通过双层玻璃等节能设计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成本回收[5] 技术标准与核算体系 - 《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即将发布,推动行业从能耗管理转向碳排放管理[6][7] - 《城乡建设领域碳计量核算标准》已报批,将解决建材消耗量、排放因子数据获取等难点[6] - 建筑能效标识制度更新将分级标识能效,改善"重设计、轻运行"问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