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劳动成就最美弦歌
人民日报·2025-05-07 23:00

中华各民族劳动文化 - 农耕文明以勤劳质朴、崇礼亲仁为特质,草原文明以热烈奔放、勇猛刚健为特点,海洋文明以海纳百川、敢拼会赢为特色,共同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禀赋 [1] - 各民族因生存环境和经济模式差异形成多样劳动方式,如畲族采茶、黎族舂米、哈尼族插秧、蒙古族游牧、鄂伦春族狩猎、京族捕鱼等 [1][2][3] - 劳动歌谣成为中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音乐密码,如《采茶歌》《栽秧山歌》《劝奶歌》《出海歌》等 [1][2][3] 农耕文明劳动艺术 - 畲族《采茶歌》流传千年,包含四季采、正采、倒采等形式,以夫妻对唱、郎妹对唱表现采茶场景和收获喜悦 [1] - 哈尼族《栽秧山歌》与二十四节气农事结合,通过领歌者即兴编创歌词和妇女和声指导插秧间距、施肥时机 [2] - 西藏"打阿嘎"劳动中,工匠们以木夯工具夯打阿嘎土,即兴编创《阿谐》歌声,形成"工地上的舞蹈" [3] 游牧与狩猎文化 - 蒙古族《劝奶歌》用于接羔保育,妇女通过通宵吟唱促使母羊或母驼接受幼崽,体现游牧民族生命延续智慧 [2] - 鄂伦春族"坚达温"民歌将追踪猎物技巧、辨别方向秘诀编成歌谣,展现森林狩猎文化的深邃与生命力 [2] 海洋与渔业劳动 - 京族《出海歌》模拟风帆鼓动、桨橹击水动态,展现协作扬帆、与风浪搏斗场景,凸显渔民豪迈坚韧性格 [3] - 京族作为我国唯一海洋民族,其传统民歌如蓝色史诗,渔歌与海洋羁绊深厚 [3] 劳动艺术的社会功能 - 劳动歌舞将枯燥繁重农事(如插秧、舂米)转化为趣事,提升劳作效率与群体协作 [1][2] - 劳动艺术构筑各民族共有共享精神家园,如梯田山歌、草原长调、茶马古道铃音等文化符号相互辉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