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追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雄足迹
新华网·2025-04-29 15:37

历史地位与影响 - 郑成功在台湾兼具民族英雄、开垦先祖、地方神明与神话人物等多重特质,以其名字或封号命名的学校、街道、地名数不胜数[1] - 郑成功被誉为“开台圣王”,收复台湾后带去大批移民,团结各族同胞,实施严法纪、废苛税、编户籍、办学校、兴军屯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开创治理台湾新纪元[4] - 岛内祭祀郑成功的宫庙社团有170多个,信众达200多万,延平郡王祠每年举行纪念祭典[6] 文物古迹与历史见证 - 台南市是郑成功登陆台湾初期的核心区域,拥有赤崁楼、安平古堡等重要文物古迹,构成特殊历史记忆场域并见证两岸同根同源[1][3] - 赤崁楼前身为荷兰人所建“普罗民遮城”,是郑成功踏足台湾的“始迹楼”,清代增建海神庙、文昌阁等中式建筑,形成独特历史拼图,目前正进行两阶段修复工程[3] - 安平古堡前身是荷兰防御要塞“热兰遮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称安平镇并将内城作为治台中枢,古堡内现存“民族英雄郑成功”雕像及部分城墙残垣[4] 文化传承与两岸交流 - 福建省泉州市于2008年向台南市延平郡王祠赠送耗资近千万元新台币的“马上成功”花岗岩雕像,以发扬郑成功精神并促进两岸交流[8] - 郑成功祖庙始建于1663年,为传统闽式平房,庙前郑成功铜像与北京台湾会馆分像出自同一模具,庙内陈列两岸郑成功文化节纪念牌,记录两岸郑氏后人交流故事[8] - 郑成功文化、闽南文化、台湾文化同根同源,是维系两岸血脉亲情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沟通两岸同胞心灵的桥梁[11] 当前政治背景下的历史叙事 - 近年来,民进党当局为推行“台独史观”,歪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甚至给其贴上“殖民者”标签[11] - 民进党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在纪念活动名称中以“来台”代替“开台”,意图将郑成功歪曲为“外来者”,以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