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市场主体两年增长150%!山东虚拟电厂爆发式增长从何而来
中国电力报·2025-04-25 03:11

核心观点 - 山东作为国内首个现货市场模式下的省级虚拟电厂服务中心 正通过市场化机制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 全面塑造虚拟电厂发展的"齐鲁样板" [1][2][14] - 虚拟电厂被明确赋予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可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需求响应 市场主体从2024年首批8家爆发式增长至2025年4月的20家 聚合容量274.8万千瓦 调节能力55万千瓦 13家常态参与现货交易 参与现货交易的数量和规模国内领先 [2] - 通过破解收益不确定性、技术接入壁垒和构建可持续生态三大考题 形成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为全国虚拟电厂发展提供示范 [3][4][14] 市场发展现状 - 山东是全国东部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的省份 2024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6亿千瓦 占比超过煤电 [2] - 自2024年7月以来 全省累计建成投运20家虚拟电厂 其中发电储能类机组累计发电量529.8兆瓦时 收益4.59万元 平均收益价格86.62元/兆瓦时 负荷类机组累计调节量41275.8兆瓦时 调节量收益743.21万元 平均调节收益价格180元/兆瓦时 [5] - 截至2025年3月底 泰安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660.5万千瓦 占电力装机的比重达到63.8% [14] 机制创新 - 试点现货模式下的"基线+浮动"收益核算机制 以过去5个同类型典型日用电数据为基线 超出或减少的部分电量按现货市场实时价格与中长期价格的差值结算 [5] - 华能山东公司虚拟电厂与用户采用1:9的分成模式 形成示范效应 [5] - 取消政府补贴 依靠电能量差价、辅助服务收益、容量补偿形成市场化驱动闭环 民营企业占比提升至35% [8] - 创新资源分类方式 提出"发电储能类""全电量负荷类""调节量负荷类"三类资源聚合方式 建立"电能量/调节量收益+容量补偿收益+可调节能力租赁收益"三种市场化常态盈利模式 [11] 技术平台建设 - 山东电力开发建设虚拟电厂运营服务平台和调度管控系统 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调控、统一服务 [7] - 运营服务平台贯通营销、调度、交易等各专业技术系统 实现全业务全流程线上流转 [12] - 建设全国首个以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的全时段、多层级虚拟电厂模拟仿真平台 为虚拟电厂提供模拟交易和效果验证 [12] - 与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 开展现货市场环境下虚拟电厂运行可靠性提升及调度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7] 资源整合与效能提升 - 华能黄台电厂通过双轨模式聚合143兆瓦可调资源 月收益约10万元 [10] - 济南能源集团通过资源分类管理 使蓄冰空调、充电站等资源的调节响应速度较传统模式提升40% [11] - 泰安实施"聚合式"电网友好型虚拟电厂项目 实现绿电大规模高比例就地消纳 [14] - 虚拟电厂有效整合新能源发电与可调节负荷、储能等资源 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