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绵阳市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 正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 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1][6][16] -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以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绿色化为特征 以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3] - 绵阳市通过系统政策支持和空间布局优化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群发展 巩固全国科技创新先行区战略地位[12][16][28] 经济运行情况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344亿元 同比增长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5.7亿元增长2.7% 第二产业增加值1809.6亿元增长6.8% 第三产业增加值2188.7亿元增长8.1%[4]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6.3%[6]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1.4% 汽车制造业增长18.8%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5%[6] - 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06.5% 载货汽车增长92.9% 发动机增长41.8% 光电子器件增长28.9%[6] 科技创新能力 - 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1.56万件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31.1件 高价值发明专利11件 均居全省第2位[8] -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以上 总数超930户 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320户[8] - 2户企业入选全国企业500强 10户企业入选全省企业100强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户[8] - 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2.3% 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7%[6] 产业发展成效 - 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11.1% 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8%[9] - "5+8+2"重点产业链规模突破1800亿元 增长20% 新增国省级产业集群9个[9] - 6个产业入选全省产业新赛道 居全省第2位 实施"智改数转"规上工业企业412户[9]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 位列全国数字百强市第50位[9] 政策支持体系 - 建立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 给予不超过100万元一次性补助[13] - 对新建成的国家级 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分别给予300万元 100万元一次性补贴[13] - 建立"三首"产品动态培育库 支持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13] - 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 从产业培育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支持体系[12] 产业空间布局 - 形成"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8个省级开发区+10个特色园区"的产业空间布局[16] - 规划33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增量空间 新增2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23] - 构建"一核多星"科技城都市区空间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 统筹六个卫星城特色产业功能[23] - 重点打造12个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23] 重点产业体系 - 电子信息产业突破1500亿元规模 代表企业包括四川长虹 四川九洲 华丰科技[25][26] - 先进材料产业代表企业有利尔化学 东材科技 巨星新材料[26] - 核技术应用产业代表企业有中国久远 四川聚能 中广核同位素[26] -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代表企业有富临精工 四川世通达 绵阳新晨动力[26] 未来发展趋势 - 重点突破量子计算算法 新型同位素制备技术 高功率激光器件等"卡脖子"技术[29] - 构建核医疗 光伏新能源 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1] - 实施"千企上云"行动计划 建设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32] - 开展技术推广 成果推介 产品推销专项行动 引进国际一流创新团队[33]
2025年四川省绵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聚焦“5+8+2” 重点产业生态构建,加速培育绵阳新质生产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