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让“退役”动力电池更好发挥“余热”(观象台)
人民日报·2025-03-25 22:01

行业规模与前景 - 2025年退役动力电池规模达82万吨 自2028年起将超过400万吨 2030年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1] -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适用于容量剩余50%到80%的场景 如三轮车 农业机械 路灯等低能量密度应用[1] - 容量衰减至40%以下时可拆解提取锂 镍 钴等金属材料用于循环再造新电池[1] 政策监管与行业规范 - 2024年12月工信部修订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提高技术要求 202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回收利用体系具体部署方案[2] - 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存在市场准入门槛低和溯源难题[3] - 行业推行数字身份证技术(如二维码)实现电池生产 销售 拆解 利用全流程可追溯[3] 技术挑战与创新 - 电池拆解面临自动化水平低 金属回收率待提升 成本优化等挑战 主要因电池规格 材料差异大导致工艺复杂[4] - 格林美公司开发智能柔性拆解技术 通过图像识别和大数据训练实现机器人自动化拆解不同型号电池包[4] - 需建立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统一标准化体系 并在设计早期考虑回收需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