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电报仅北京可发,连接世界的闪烁,曾经辉煌200年
电报业务现状 - 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将于2025年5月1日全面停止 全国仅剩北京提供发报服务[1][3] - 现行电报业务通过电脑输入文字打印寄出 非传统电报机发出 发电报价格自1992年维持每字0.14元[1] - 专职电报员任宏将于2024年12月退休 其能随手翻译3000个常用字 全国仅11名在岗离岗同事[1][5] 近期业务波动 - 2023年11月社交媒体"回忆杀"带动电报业务激增 单日最高处理70份电报 主要为浙江省内及北京山东地区[3][4] - 当前日均发电报量约15封 较此前年均20份大幅提升 内容以祝福为主 用户包括学生/无线电爱好者/游客[4] - 电报传递时效性不佳:快电需2天 普通电报需3-5天 业务主要体现仪式感而非紧急通讯需求[4] 历史业务规模 - 1980年代杭州报房有300名员工24小时运转 日处理200张电报 内容涵盖新闻/海洋/气象/银行/民间通讯[5] - 电报员专业要求极高:需背诵3000个电码 每分钟打字速度超90字 使用电传机生成打孔纸条传输信息[5][10] - 清代电报成本极高:1880年代上海至日本长崎发官报每字需大洋3.025元 约可购买200斤大米[9] 技术发展历程 - 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特斯通首次展示电报机模型 1844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摩尔斯电码并成功发送首封电报[7][8] - 1858年首条大西洋电报电缆铺设完成 伦敦至纽约传输耗时16小时 较轮船传递快10天以上[8] -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创立电报总局 开启中国电报通信时代 津沪线路实现南北信息即时传递[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