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力锂能(301152) - 2023 Q4 - 年度财报
天力锂能天力锂能(SZ:301152)2024-04-29 16:36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3年营业收入24.43亿元,同比下降8.43%[24] - 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244,333万元同比下降8.43%[4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03亿元,同比下降479.63%[24] - 公司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345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479.63%[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4.85亿元,同比下降522.39%[24]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4.97亿元,为全年最低季度[27] - 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91亿元,为全年最大单季亏损[27] - 三元材料营业收入19.56亿元,占总收入80.05%,同比下降19.74%[57] - 碳酸锂营业收入3.03亿元,占总收入12.41%,同比大幅增长85.09%[57] - 河南省外销售收入20.56亿元,占总收入84.14%,同比下降11.28%[57] - 锂电行业收入2,259,063,560.25元占总收入92.46%同比下降7.30%[56] - 其他业务收入184,263,737.25元占总收入7.54%同比下降20.34%[56] - 三元材料销售收入195,583万元占总收入80.05%[49] - 碳酸锂销售收入30,323.35万元占总收入12.41%[49] - 前五名客户销售金额7.62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31.19%[69]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合计762,019,111.79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31.19%[7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原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比重88.36%,同比微增0.42个百分点[67] - 管理费用同比增加61.57%至72,142,123.71元,主要因规模扩大子公司增加所致[72] - 研发费用同比微增0.75%至84,835,474.56元[72] - 销售费用同比增加13.70%至5,603,071.64元,主要因子公司运营销售费用增加[72]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9.40%至18,248,917.10元,主要因贷款及利率下降[72] - 研发投入8,483.55万元[54] - 研发投入金额为8483.55万元人民币,占营业收入比例3.47%[75] 各业务线表现 - 三元材料产能利用率72.92%,产量11,667.84吨[61] - 碳酸锂销售量4,214.39吨,同比激增1,177.89%[62] - 三元材料库存量356.68吨,同比下降65.42%[62] - 锂电材料业务毛利率为-7.79%,同比下降19.94个百分点[58] - 三元材料销售均价186.11元/公斤,同比下降28.05%[58] - 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53] - 公司建成年产1万吨碳酸锂回收项目和2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39] - 建成年产1万吨碳酸锂回收产能[48] - 公司已建成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并大力发展储能应用业务[111] - 高镍9系多晶镍钴锰酸锂项目已结项,全电容量提升6-10mAh/g[73][74] - 工业级碳酸锂制备电池级碳酸锂项目锂收率≥98.5%[74] - 磷酸铁锂黑粉制备电池级碳酸锂项目锂综合回收率≥85%[74] - 废铝电解质制备电池级碳酸锂项目锂综合回收率≥80%[74] 各地区表现 - 河南省外销售收入20.56亿元,占总收入84.14%,同比下降11.28%[57]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受锂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导致产品售价下降及毛利下滑[3] - 公司前期积累的较高价位原料库存产生较大金额的减值损失[3] - 部分募投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导致固定成本增加[3] -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5] - 公司采购原材料主要为碳酸锂、氢氧化锂等,锂盐价格波动幅度较大[120] - 公司注重与供应商长期合作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120] - 公司面临经营规模扩大后的管理风险,营收逐年增长但管理体系趋于复杂[118] - 应收账款可能进一步增长,存在坏账风险[119] - 面临毛利率下滑风险因行业产能过剩加剧竞争[121] - 锂电正极材料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外企业产能快速扩张[124] - 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以管理市场风险[94] -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面临市场、资金、内控、技术和政策五类主要风险[94] - 公司已制定《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并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控制风险[94] - 衍生品公允价值变动每月根据外部金融机构市场报价确定[94] - 2023年12月7日董事会批准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94] -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95] 其他财务数据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亿元,同比上升113.36%[24]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改善113.36%至1.24亿元人民币[76]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改善105.71%至4652.31万元人民币[76]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110.52%至-2.09亿元人民币[76]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减少3881.10万元人民币[76] - 2023年末资产总额31.74亿元,同比下降14.46%[24] - 2023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9.44亿元,同比下降22.32%[24] - 货币资金减少至2.7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0.04个百分点至8.70%[80] - 应收账款减少至6.9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1.94个百分点至21.89%,主要因销售价格下降[80] - 存货大幅减少至2.3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11.52个百分点至7.27%,主要因备货减少及单价下降[80] - 固定资产增加至9.4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上升22.07个百分点至29.79%,主要因募投项目完工转固[80] - 在建工程减少至6706.71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6.02个百分点至2.11%,主要因募投项目完工转固[80] - 短期借款减少至2.10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2.40个百分点至6.62%[80] - 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至0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6.89个百分点,主要因结构性存款到期[80] - 应收款项融资增加至2.24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上升6.15个百分点至7.06%,主要因客户承兑汇票结算增加[80] - 未分配利润减少至-1.6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15.32个百分点至-5.27%,主要因产品售价及毛利率下降导致亏损[81] - 资产权利受限总额1.58亿元,包括货币资金6193.74万元、应收票据1244.50万元等[85] - 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净损失1839万元,主要受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3058.62万元影响[30] - 2023年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21.82亿元,主要扣除了2.61亿元不具有可持续性的销售原材料及其他收入[25] - 存货跌价损失达1.55亿元人民币,占利润总额30.71%[78] -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失3530.95万元人民币[78] - 政府补助收入1819.68万元人民币[78] - 理财产品投资收益436.36万元人民币[78] - 套期保值业务实际损益为负3833.07万元[93] - 衍生品投资中期权期末金额190.83万元,占期末净资产比例0.10%[93] - 衍生品投资中期货期末金额736.38万元,占期末净资产比例0.38%[93] - 衍生品投资总金额927.21万元,占期末净资产比例0.48%[93] - 证券投资中鹏辉能源股票期末账面价值为2150.38万元,占初始投资成本999.72万元的215.1%[91] 募投项目及募集资金使用 - 2022年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173,850万元净额155,033.16万元[96] - 报告期内使用募集资金37,911.98万元累计使用65,304.10万元[96] - 截至报告期末尚未使用募集资金余额91,711.39万元[96] - 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累计投入2.42亿元,项目进度95%,累计收益为负13,645.92元[88] - 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累计投入4.15亿元,项目进度93%[88] - 新乡三元正极材料建设项目累计投入1.02亿元,项目进度98%[88] - 淮北三元正极材料建设项目累计投入2355.43万元,项目进度22%[88] - 淮北三元正极材料建设项目因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已终止[98] - 新乡三元正极材料建设项目于2023年12月转固,尚未实现效益[98] - 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于2023年12月转固,尚未实现效益[98] - 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于2023年5月转固,因碳酸锂价格下跌暂未达到预定效益[98] - 公司使用超募资金2亿元投资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98] - 公司使用超募资金3.87亿元投资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9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使用1.20亿元超募资金及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98] -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项目自筹资金1285.6万元及发行费用672.08万元[99] - 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金额为7.12亿元[99] - 募集资金非募投项目支出失误金额600.02万元已归还[99] - 淮北三元正极项目投资进度仅3.75%累计投入2,355.43万元[97] - 新乡三元正极材料建设项目承诺投资额20,800.32万元,实际投资额6,811.49万元,投资进度32.75%[98] - 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承诺投资额38,732.95万元,实际投资额36,427.20万元,投资进度94.05%[98] - 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承诺投资额20,000万元,实际投资额16,856.41万元,投资进度84.28%[98] 子公司表现 - 子公司四川天力锂能实现营业收入12.71亿元净利润6736.55万元[104] - 子公司河南新天力循环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23亿元净利润1.46亿元[104] - 子公司安徽天力锂能实现营业收入6.98亿元净利润3110.27万元[104] 行业与市场环境 -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渗透率31.6%[35] - 2023年欧洲新能源乘用车注册量300.9万辆同比增长16.2%渗透率23.4%[35] - 2023年美国新能源轻型车销量103.8万辆同比增长59%渗透率9.3%[35] - 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705.5GWh同比增长38.6%[35] -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386.1GWh同比增长34.9%[35] - 2023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45GW电化学储能超40GW同比增长超100%[36] - 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21.5GW约为2022年3倍[37] - 2023年全球多元材料产量约97万吨同比减少2.8%[38] - 2023年全球磷酸铁锂材料产量约160万吨同比增长34.3%[38] - 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705.5GWh同比增长38.6%[106] -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106] - 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85GWh同比增长53%[107] - 2023年全球电池材料产量同比增长21.2%[107]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023年同比下降3.2%至11.7亿部,第四季度同比增长8.5%高于预期[109] -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2023年出货量约2.71亿台同比下降5.0%创近10年最低记录[109] - 预计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2亿部同比增长2.8%[109] 研发与技术创新 - 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36.21%至158人[75] - 公司已取得国内专利授权累计70项含13项发明专利[47][54]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董事会由8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3名,占比37.5%[130] - 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其中股东代表监事1人、职工代表监事1人[131] - 审计委员会包含1名会计专业人士独立董事[130] - 公司设立四大专门委员会(战略/审计/薪酬与考核/提名委员会)[130] - 公司指定四大证券报及巨潮资讯网为法定信息披露媒体[133] - 股东大会关联交易表决实行关联股东回避制度[129] - 公司建立独立财务部门及独立银行账户[139] - 公司拥有完全独立的生产经营体系和资产支配权[138] - 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40.18%[140] - 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32.23%[140] - 2023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股东出席率为30.33%[141] - 2023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股东出席率为40.16%[141] - 2023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股东出席率为40.21%[141] - 董事王瑞庆持股数量为2,288,000股[142] - 董事李雯持股数量为1,200,000股[142] - 董事陈国瑞持股数量为825,000股[142] - 董事李洪波持股数量为1,012,500股[143] - 监事张磊持股数量为60,000股[143] - 财务总监李艳林持股数量为150,000股[143] - 报告期内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合计持股数量为3,697,500股[144] - 张克歌先生持有公司股份6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5%[145] - 刘希先生于2023年7月13日因个人原因辞去非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145] - 李德成先生于2023年7月13日因个人原因辞去非独立董事及电池材料研究院院长职务[145] - 刘汉超先生于2023年10月10日因个人原因辞去非职工代表监事职务[145] - 张克歌先生于2023年10月10日因个人原因辞去非职工代表监事职务[145] - 王瑞庆先生自2015年6月起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46] - 李雯女士自2015年6月起担任公司董事[146] - 陈国瑞先生自2015年6月起担任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147] - 李洪波先生自2015年6月起担任公司董事兼董事会秘书[148] - 徐尧先生自2023年12月起担任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149] - 公司2023年度支付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额为328.28万元[162] - 其中支付独立董事津贴总额为27万元[162] - 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瑞庆税前报酬最高为80.96万元[165] - 财务总监李艳林税前报酬为32.37万元[165] - 董事会秘书李洪波税前报酬为33.68万元[165] - 董事兼副总经理陈国瑞税前报酬为64.13万元[165] - 董事李雯税前报酬为39.35万元[165] - 监事会主席张磊税前报酬为30.21万元[165] - 三位独立董事(唐有根、申华萍、冯艳芳)各自税前报酬均为9万元[165] - 报告期内在上市公司领取薪酬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共13人[162] - 公司2023年共召开12次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多项财务及运营议案[166][167] - 公司第三届董事会审议通过《2022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及《2022年年度报告》[166] - 董事会通过2022年度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166] - 公司2023年4月24日审议通过《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167] - 公司2023年8月29日审议通过《2023年半年度报告》及募集资金存放专项报告[167] - 公司2023年10月29日审议通过《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167] - 董事徐尧本报告期应参会4次,实际参会4次(通讯方式3次)[169] - 董事王瑞庆、李雯等7人本报告期应参会12次,实际参会率100%[169] - 审计委员会2023年召开5次会议,审议财务报告及内控事项[172] - 董事建议对资金往来进行专项审计,关注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情况[171] 人力资源 - 报告期末在职员工总数905人,其中生产人员515人占比56.9%[177] - 技术人员175人占员工总数19.3%[177] -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196人占总数21.7%[178] - 硕士学历员工25人占总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