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营业收入为102,419,600.95元,较调整后2022年96,038,228.92元增长6.64%[30]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85,069.62元,较调整后2022年17,616,270.37元下降111.84%[30]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491,037.07元,较调整后2022年6,738,138.87元下降196.33%[30]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3,485,703.94元,较2022年-58,713,407.82元下降25.16%[30] - 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0261元/股,较调整后2022年0.2202元/股下降111.85%[30] - 2023年营业收入1.02亿元,2022年营业收入9603.82万元[35] - 2023年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745.34万元[37] - 2023年政府补助收入541.43万元,同比下降56.4%[51] - 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总额440.60万元,同比下降59.5%[51] - 2023年营业收入为102,419,600.95元,同比增长6.64%[110] - 2023年军工行业收入89,863,988.61元,占比87.74%,同比增长49.05%[110] - 民用行业收入12,555,612.34元,占比12.26%,同比下降64.88%[110] - 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收入53,530,925.74元,占比52.27%,同比下降26.50%[110] - 智能武器装备管控模块收入20,467,289.48元,占比19.98%,同比增长627.34%[110] - 人工智能产品收入28,421,385.73元,占比27.75%,同比增长39.39%[110] - 2023年营业收入102,419,600.95元,同比增长6.64%[114] - 2023年军工行业营业收入89,863,988.61元,同比增长49.05%[114] - 2023年民用行业营业收入12,555,612.34元,同比下降64.88%[114] - 智能武器装备管控模块收入20,467,289.48元,同比增长627.34%[114]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7,453,435.13元,第四季度大幅亏损[112] - 主营业务成本中直接人工16,325,649.28元,同比增长144.89%[118] - 研发费用33,057,428.63元,同比增长8.03%[124]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56,339,379.67元,占年度销售总额55.01%[121] - 智能武器装备管控模块营业成本6,900,868.51元,同比增长404.84%[11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3,485,703.94元,同比下降25.16%[130]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743,820.95元,同比下降41.60%[130]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814,088.79元,同比下降87.70%[131]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92,043,613.68元,同比下降37.42%[131] - 其他收益金额为5,146,359.95元,占利润总额比例28.10%[132] - 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为0.00%[127] - 货币资金减少至3.84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10.08个百分点至43.35%[134] - 应收账款增至2.5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上升1.79个百分点至28.92%[134] - 存货大幅增加至1.1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上升4.72个百分点至12.51%[134] - 短期借款减少至1002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1.34个百分点至1.13%[134] - 长期借款新增950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上升1.07个百分点[134] - 使用权资产增至403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上升0.33个百分点至0.45%[134] - 公司2023年业绩出现亏损[4] 成本和费用 - 公司加大技术研发、产品预研及需求论证投入相关人员资金等但尚未产生效益[4] - 军工业务板块账期较长导致当期信用减值损失较大[4] - 主营业务成本中直接人工16,325,649.28元,同比增长144.89%[118] - 研发费用33,057,428.63元,同比增长8.03%[124] - 智能武器装备管控模块营业成本6,900,868.51元,同比增长404.84%[116]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在智慧教育、智慧工地、智慧安防等领域取得市场突破及产品应用[8] - 公司通过构建采集生态加数据平台模式累计有价值数据资源开发数据资产全流程工具和模型[8] - 公司业务围绕全寿命周期管理、装备数字化工程(数字孪生)、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四大生态领域展开[73] - 公司积极拓展民用市场,已在智慧教育、智慧工地、智慧安防、智慧应急、智慧警务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市场储备[74] - 公司产品数字化修理工间系统具备精准诊断和智能化维修功能[82] - 数字化仓库系统实现仓储物流信息化与数据采集自动化[82] - 装备数智化工厂管理系统包含PLM/PDM/CAPP等核心业务模块[83] - 装备数字化工程生态系统基于数字孪生和仿真评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84] - 多源异构数据采集系统支持对多点位、多来源、多类型数据进行同时采集[85] - 装备健康管理平台包含装备健康管理模型并支持装备寿命预测[85][86] - 模型集成系统支持模型集成、测试、调用及自动化执行[86] - 体系对抗仿真系统支持可视化ZB建模及行为建模的一体化仿真[86] - 装备效能评估系统为评估任务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设计、模型构建及评估[86] - 控制单元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提供环境感知、自动控制及能源管理等核心功能[88] - 智能载荷基于红外和可见光传感器结合AI算法可自动识别侦察目标[88] - 动力单元包括微小型航空发动机及航空发动机改燃气轮机为无人机等装备提供动力[88][89] - 装备平台涉及无人机装甲车及固定翼和旋翼无人飞行平台可执行侦察、打击及运输任务[89] - AI通用底座提供目标检测、识别、语义分割及语音识别等通用基础能力[91] - 公司边缘算力节点算力可高达256TOPS[92] - 军工行业收入89,863,988.61元,占比87.74%,同比增长49.05%[110] - 民用行业收入12,555,612.34元,占比12.26%,同比下降64.88%[110] - 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收入53,530,925.74元,占比52.27%,同比下降26.50%[110] - 智能武器装备管控模块收入20,467,289.48元,占比19.98%,同比增长627.34%[110] - 人工智能产品收入28,421,385.73元,占比27.75%,同比增长39.39%[110] - 公司客户包括中国融通、中国电科、航空工业、航天科工等大型国有军工集团[104] - 产品应用覆盖火箭军、陆军、空军、海军等多军种[104] - 公司通过联合研究院以MEMS传感器及物联网云平台切入民用市场[107] - 公司研发流程符合国军标体系,硬件、软件、逻辑、结构、测试并发进行[101] - 公司积极开拓航天航空、通信、能源、智慧基建、智慧警务和高端装备全寿命周期精准管理等新兴市场[154] 各地区表现 - 公司参与陆海空火联保战支等多军种信息化服务覆盖装备全寿命周期[94] - 产品应用覆盖火箭军、陆军、空军、海军等多军种[104]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15] - 公司所处行业为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5] - 公司持续加强国防信息化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创新为依托[5] - 公司以人工智能对内对外赋能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地位[5] - 公司遵循国家战略指导,包括"质量强国"、"数字中国"、"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74] - 公司以总体设计、技术标准制定和共性技术支持为核心竞争力[73] - 公司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强化通用技术专用化、软件定义硬件的设计理念[75] - 公司产品具备智能化管理、高算力处理、AI智能分析、端到云协同及自主运维能力[76] - 公司参与以高水平治理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75] - 公司已发展成为集总体设计、产品研制、综合集成、维护保障为一体的国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75] - 公司计划建设运营传感器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及MEMS智能传感器生产线[80] - 公司与多家军工集团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建立了稳固的配套合作关系[80] - 公司致力于国防信息化领域技术提升,聚焦核心能力强化和优势资源集聚,依托自主可控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149] - 公司产品研发基于通用技术专用化、通用技术末端化、软件定义硬件等核心理念,面向陆军、空军、海军、火箭军等多军兵种[149] - 公司扩大基于全军通信体制国防信息化整体方案与产品在各个领域应用,包括车载型、舰载型、手持型等多种形式衍生设备及系统[150] - 公司着力提高无人平台智能水平、运行自主度、设备集成度,优化通信协议与现有通信技术体制兼容性[152] - 公司着重进行产品小型化与图形显控清晰化两大技术领域研发,并根据兵种作战需求对产品调整升级[152] - 公司计划研制兼容多波形的国防信息化数据链与应用系统,利用基于边缘计算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实时智能分析和调度[153] - 公司计划参与研制新一代频谱监测网络设备,发展全频段频谱仿真能力,构建高效自主频谱信息系统[153] - 公司重点研制民用技术军用转化、军用频谱管理体系、新一代数据链系统,并综合论证火控模块升级更新等项目[154] - 公司坚持推进产业经济和资本经济双轮驱动,利用资本市场平台优势加速圈层建设和市场扩展[156] - 公司未披露"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158] 研发与技术能力 - 公司拥有23项发明专利、4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及95项软件著作权[78] - 公司年均新增专利申请超过10件以强化技术能力[78] - 公司核心团队主要技术骨干在各专业领域拥有十年以上研发经验[97] - 公司取得CMMI五级证书及军工相关资质[94] - 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4] - 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曾获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95] - 公司产品在可靠性安全性国产化等关键领域拥有丰富实施经验[95] - 公司研发人才涵盖硬件软件RFID数据采集AI大数据等多元领域[97] - 研发人员数量增加至81人,同比增长62.00%[126] - 研发投入金额为33,057,428.63元,占营业收入比例32.28%[127] - 研发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7.78%[126] - 研发人员30~40岁年龄段占比62.96%[127] - 公司以国防物联网技术、信息物理系统架构技术、装备数字孪生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国产自主可控嵌入式系统五大核心技术为基础[73] - 公司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数字浪潮,加强技术研发迭代及产品应用拓展[57] - 公司将持续增加研发投资,积极参与国防信息化建设[65] 行业与市场环境 - 公司业务受外部环境波动影响[4] - 2024年全国财政安排国防支出预算预计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7.2%[62] - 国防预算中的装备费持续实现10%以上的增长[65] - 中国军费占GDP比例显著小于2%的国际平均水平,未来有持续提升空间[62] - 国防信息化行业主导军事力量向质量效能型及科技密集型转变[61] - 武器装备信息化涉及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精确制导等多方面技术体系[64] -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加速应用于军事领域[61] - 国家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加入国防信息化产业链[65] - 深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60] - 公司通过军民融合战略与保利科技建立军贸战略联盟[98] - 公司与中国融通资源开发集团合作开展废旧装备再利用业务[98]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 2023年董事会召开7次会议审议39项议案全部通过[163] - 2023年监事会召开6次会议审议21项议案全部通过[163] - 2023年召开5次股东大会审议18项议案全部通过[163] - 2023年发布带编号公告50份[163] - 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67.51%[165] - 2023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64.94%[165] - 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67.28%[165] - 2023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65.51%[165] - 2023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65.52%[165] - 公司董事会共设7人,其中独立董事3人[169] - 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 刘广志 周轶 刘柯[173][174] - 公司共有6名高级管理人员[175] - 报告期内不存在任期内董事、监事离任和高级管理人员解聘的情况[168] - 公司对2022年《****建设合作分成协议》因未签署第二年合同而于2023年三季度提前确认收入事项进行追溯调整[32] - 公司前期部分业务的收入确认方法由总额法更正为净额法[32] - 公司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31] - 会计差错更正导致2021年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减少353.61万元[33] - 会计差错更正导致2022年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减少668.48万元[33] - 2023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减少214.54万元[33][45] - 2023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减少485.94万元,营业成本减少393.53万元[33][43] - 2023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减少84.97万元,降幅13.7%[33][43] - 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34] - 募集资金累计使用2.39亿元,尚未使用资金3.05亿元[140] - 自主可控国防信息技术项目投资进度仅12.22%[142] - 装备综合保障产业化项目投资进度仅4.42%[142] - 研发联试中心项目投资进度26.04%[142] - 超募资金总额为2.6139881697亿元[143] - 2021年使用超募资金7836.74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其中2540万元偿还贷款,5296.74万元补充流动资金)[143] - 2023年使用超募资金5000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143] - 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支付发行费用491.96万元[143] - 2023年使用闲置募集资金5000万元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23年底尚未归还)[144] - 尚未使用募集资金3.0508976315亿元存放于专户[144] - 2023年1-6月违规使用募集资金1457.40万元采购后转为销售成本[144] - 公司于2023年9月15日通过自有资金归还违规使用的1457.40万元募集资金[144] - 2023年9月21日因募集资金违规使用收到深交所监管函(创业板监管函〔2023〕第124号)[144] 投资与子公司 - 报告期内公司投资控股或参股了5家公司[79] - 公司参股济南中科先行燃气轮机科技有限公司介入高端自主可控燃气轮机领域[79] - 公司2023年新设立4家子公司,包括观想传感和观想再生资源等[119][120] - 报告期末母公司在职员工307人,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24人[193] - 报告期内无重大资产出售及股权出售情况[146][147] 人力资源与薪酬 - 报告期末公司在职员工总数331人,其中技术人员284人,占比85.8%[193][194] - 员工学历构成:本科189人(57.1%),硕士21人(6.3%),博士3人(0.9%),大专及以下118人(35.6%)[194] - 生产人员19人(5.7%),销售人员13人(3.9%),财务人员5人(1.5%),行政人员10人(3.0%)[194] - 公司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人数为0[193] - 薪酬政策向核心人才倾斜,确保市场竞争力[195] - 公司通过培训管理系统进行员工培养,提供管理技能和专业技术培训[195] - 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2023年度税前报酬总额合计为413.36万元[182] - 董事长兼总经理魏强2023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72.46万元[182] - 副总经理漆光聪2023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68.02万元[182] - 董事兼副总经理易明权2023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62.7万元[182] - 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易津禾2023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52.76万元[182] - 财务总监王礼节2023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41.75万元[182] -
观想科技(301213) - 2023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