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5.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99%[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112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0%[23]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1.64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9.1%[26] - 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57万元人民币,环比下降39.3%[26] - 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9212.66万元,同比增长35.99%[64] - 净利润8111.98万元,同比增长15.80%[64] - 公司营业收入总额为5.92亿元,同比增长35.99%[75] - 医药制造业务收入为5.89亿元,占总收入99.48%,同比增长35.74%[75] - 医药原料药产品收入为4.61亿元,占总收入77.85%,同比增长33.74%[75] - 医药中间体产品收入为1.28亿元,占总收入21.63%,同比增长43.47%[75] - 内销收入为1.82亿元,同比增长119.88%,占总收入30.66%[75] - 外销收入为4.11亿元,同比增长16.36%,占总收入69.34%[75] - CMO/CDMO业务收入9043.72万元,同比增长59.67%[64] - 国内销售达18152.75万元,同比增长119.88%,占比从18.96%提升至30.66%[64]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医药中间体营业成本同比增长81.32%,毛利率下降13.38个百分点[77] - 医药原料药材料成本同比增长33.58%至170,347,414.25元,占营业成本比重51.74%[80] - 医药中间体制造费用同比增长103.62%至31,602,074.23元,占营业成本比重38.50%[80] - 其他产品材料成本同比增长159.90%至1,972,400.84元,占营业成本比重100%[80]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0.14%至18,028,640.81元,主要因销售团队扩充及市场开发费用增加[85]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7.52%至23,768,853.02元,主要因人员成本及修理费增加[85]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66.61%至3,363,504.33元,主要因利息费用减少及汇兑收益增加[85]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54%至39,021,536.18元,占营业收入比例6.59%[85][87]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医药制造销售量984,909.76公斤,同比增长45.97%[78] - 产品线覆盖解热镇痛、循环系统、抗抑郁等10余类原料药[48] - 生产模式包含专用车间及多用途车间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50][51] - 采购采用竞争性比价模式并要求至少三家供应商报价[49] - 出口销售通过自营、国外贸易商及国内贸易商三种途径[53] - 多个产品已递交注册申请并与国际国内制剂企业合作关联申报[54] - 主营业务出口收入占比约80%,其中规范市场(欧盟/北美/日韩)占比约60%[58] - 塞来昔布原料药占据国内市场份额70%[59] - 公司具备抗凝血 抗高血糖 抗高血压等系列产品线[44] - 塞来昔布国内市场份额达70%为国内最大供应商[41] - 全球专利到期涉及沙班类 列汀类 列净类等慢病重磅品种[35] - 公司产品通过NMPA US-FDA PMDA MFDS和德国等官方GMP检查[37] 各地区表现 - 报告期内内销占比超过30%[54] - 内销收入为1.82亿元,同比增长119.88%,占总收入30.66%[75] - 外销收入为4.11亿元,同比增长16.36%,占总收入69.34%[75] - 公司主营业务出口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非常高,外销报价主要以美元计价[10] - 公司主营业务出口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非常高,外销报价主要以美元计价[12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2022年计划推进4个品种国内注册文件提交及多个产品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注册申请[113] - 二厂区一期工程4个合成车间将于2022年开始试生产,同时启动二期7个合成车间建设[111] - 2022年将大幅扩充销售团队,加强全球市场覆盖与新老产品推广[114] - 继续扩大研发投入,加强核心产品工艺优化及CDMO项目承接能力[115] - 计划适时开展同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兼并收购[118] - 全球2019年至2026年专利到期原研药市场约3000亿美元衍生原料药增量市场近2000亿人民币[35] - 中国CMO/CDMO市场2020-2025年复合增速超18%2025年市场规模超1200亿元[36] - 关联审批政策提高行业集中度利好高标准企业[42] - 一致性评价政策要求仿制药完成BE试验公司8个产品下游已完成[43] - 调整募投项目实施进度,试生产开始时间由2021年12月延至2022年8月,正式投产时间由2022年12月延至2023年8月[105] 研发和技术能力 - 公司核心技术表现为已申请的专利技术和由部分核心技术人员掌握的专有技术[9] - 近三年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额7.68%为技术驱动型企业[38] - 近三年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额比例为7.68%[54] - 研发技术团队规模达300多人[55] - 拥有授权国内发明专利共17项[56] - 报告期内获得1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56] - 研发投入3902.15万元,占营业收入6.59%[64] - 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22.04%至371人,占员工总数比例34.48%[87] - 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额7.68%为技术驱动型企业[38] 生产和质量管理 - 公司产品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原辅料采购、生产控制、存储运输等环节可能影响产品质量[8] - 公司产品最终均用于生产制剂,质量管理要求很高[8] - 公司从事医药生产经营需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GMP证书等资质,这些证书均有一定的有效期[6] - 公司设立独立质量管理部门(QA和QC),严格按GMP规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124] - 公司拥有500多只反应釜总体积超300万立升生产能力行业领先[37] - 公司拥有12个合成车间,500多个反应釜,总体积超300万立升[63] - 环保设施污水处理能力1500吨/天,废气处理能力30000立方/小时[61] - 公司持续投入环保设施并建立车间预处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环保处理系统[122] - 公司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66mg/L低于120mg/L标准,排放总量18.32吨低于核定总量35.4吨[199] - 公司氨氮排放浓度3.9mg/L低于25mg/L标准,排放总量1.08吨低于核定总量7.38吨[199] - 公司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为1500吨/天,配备MVR蒸发器120吨/天等预处理设施[200] 风险因素 - 若人民币升值,将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10] - 公司所属医药制造业是产生化学污染物较多的行业,生产过程涉及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性排放物[7] - 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日趋严格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公司的排污治理成本将进一步提高[7] - 公司环保治理成本将因国家环保标准趋严而进一步提高[121] - 公司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但未来不排除因设备工艺不完善、操作不当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意外安全生产事故的可能[7] - 公司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但存在设备及工艺不完善导致事故的风险[121] - 生产流程涉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存在因操作不当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121] - 医药政策变化(包括基本药物制度、两票制、一致性评价等)可能带来行业竞争新局面[119] 公司治理和投资者关系 - 公司董事会设董事9名包括3名独立董事[136] - 公司监事会设监事3名包括1名职工监事[137] - 公司控股股东庞正伟和丰隆实业未发生占用资金或提供担保情形[135] - 公司股东大会未发生单独或合并持有10%以上表决权股东请求召开临时会议情形[134] - 公司指定巨潮资讯网为法定信息披露网站[139] - 公司通过电话专线、专用传真和邮箱等多渠道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139] - 公司设有战略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四个专门委员会[136] - 公司严格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进行信息披露工作[139] - 公司治理架构符合《公司法》《证券法》及深交所相关规范要求[133] - 公司独立董事在专门委员会中占比超过半数且担任主任委员[136] - 公司于2021年4月17日、19日、20日、21日、8月12日、9月16日、23日、24日、10月29日及12月14日共举行10次机构与个人调研活动[128][129] - 所有调研活动详细信息均披露于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128][129] - 调研形式包括实地调研、电话沟通及书面问询[128][129] - 参与机构涵盖万家基金、中泰证券、国泰基金、安信基金、光大证券、招商证券、中欧基金、华创证券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128][129] - 2021年4月21日通过深交所互动易平台(http://irm.cninfo.com.cn)举行2020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128] - 2021年8月12日接待太平洋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调研[129] - 2021年9月16日接待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及中欧基金代表[129] - 2021年10月29日电话沟通参与机构包括中泰证券、万家基金、混沌投资、浙商资管等10家机构[129] - 2021年12月14日电话沟通参与机构包括光大证券、安信基金等[129] - 所有调研活动记录均按规定在活动后1-2个工作日内完成信息披露[128][129] 现金流和资产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04%[2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64.04%至1.313亿元[90]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93.70%至-4.442亿元[90]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52.81%至1.877亿元[90] - 资产总额为19.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92%[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8.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7%[23] - 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例下降10.65个百分点至8.46%[94] - 在建工程占总资产比例上升12.72个百分点至33.64%[94] - 长期借款占总资产比例上升11.30个百分点至16.00%[94] - 公司可转债剩余金额为3.58亿元[70] - 2020年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净额3.542亿元[98] - 截至2021年末募集资金累计投入29.502亿元[98] - 年产100吨7-甲氧基萘满酮、30吨利伐沙班等原料药及20亿片(粒)口服固体制剂项目一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9,501.8万元,投资进度达83.29%[102] -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自筹资金7,311.62万元[104] - 2021年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6,000万元,已于2022年1月转回专户[104] 其他财务数据 - 基本每股收益为0.3941元/股,同比增长16.05%[2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55%,同比增长0.12个百分点[23]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307万元人民币[29] - 其他收益为307万元主要来自政府补助[92] - 资产减值损失达-479万元占利润总额-5.42%[92] - 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额203,374,330.80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34.35%[82][83] - 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额186,991,297.59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29.76%[83][84] 利润分配和员工情况 - 公司2021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60元(含税)并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5股[10] - 公司2021年度现金分红总额为12,354,379.26元,占可分配利润的100%[178] - 公司2021年度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为每10股转增5股,资本公积金余额为251,543,485.86元[178][180] - 公司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6元(含税),分配股本基数为205,906,321股[178] - 公司母公司2021年度实现净利润80,595,788.33元,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为335,551,521.74元[180] - 公司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6元(含税)并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5股[181] - 实际现金分红金额以2021年12月31日总股本205,906,321股为基数计算达12,354,379.26元[181] - 公司报告期末在职员工总数1,076人,其中生产人员564人(占比52.4%),技术人员371人(占比34.5%)[171] - 公司员工教育程度中大专以下学历649人(占比60.3%),本科学历270人(占比25.1%)[172] - 公司销售人员21人,占员工总数比例1.95%[171] - 公司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28人,占员工总数比例2.6%[172] - 公司安排就业1,076人,比2020年增长11.5%[72] - 公司盈余公积余额为41,077,264.08元[180] - 公司报告期内无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实施[182]
同和药业(300636)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