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5.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63%[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41.92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143.97%[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276.53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95%[23] - 基本每股收益为0.05元/股,同比增长141.67%[23] - 稀释每股收益为0.05元/股,同比增长141.67%[2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54%,同比提升5.49个百分点[23]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564.058百万元 同比增长19.63%[4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4192百万元[47] - 公司营业收入564.058百万元,同比增长19.63%[5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4192百万元,同比增长143.97%[58] - 公司2021年总营业收入为5.64亿元,同比增长19.63%[70] - 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157亿元,第二季度增长至1.298亿元,第三季度大幅增至1.688亿元,第四季度回落至1.498亿元[2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第一季度为626.97万元,第二季度为729.44万元,第三季度跃升至1549.36万元,第四季度亏损663.86万元[2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第一季度为576.99万元,第二季度为565.97万元,第三季度为1538.66万元,第四季度亏损1405.09万元[25]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费用32.7545百万元,同比下降14.86%[58]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3.01%至1.02亿元,主要因产品销售额增长[81]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6.41%至7692.82万元,主要因职工薪酬增加[81] - 财务费用大幅增长1118.17%至-687.31万元,主要因定增款利息收入增加[81] - 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4.86%至3275.45万元,因研发领用材料减少[81] - 生物医药制品外购成本同比增长37.96%至11.82亿元,占营业成本比重45.19%[75] - 体外诊断试剂销售额同比增长39.69%至22.12亿元,占营业成本比重82.49%[76] - 生物化学原料销售额同比下降51.14%至1185.59万元[76] - 制造费用同比下降25.97%至1841.17万元,占营业成本比重降至7.04%[75] - 疫情导致部分原材料采购成本及物流运输费用上升[1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2021年体外诊断试剂业务收入48,259.61万元,同比增长24.53%,占营业收入比重85.56%[48] - 诊断仪器业务收入3,807.74万元,同比增长17.66%,占营业收入比重6.75%[48] - 生物化学原料业务收入2,026.26万元,同比下降31.75%,占营业收入比重3.59%[48] - 其他业务收入2,312.19万元,同比增长5.48%,占营业收入比重4.1%[48] - 体外诊断试剂业务收入482.5961百万元,同比增长24.53%,占总收入85.56%[58] - 诊断仪器业务收入38.0774百万元,同比增长17.66%,占总收入6.75%[58] - 生物化学原料业务收入20.2626百万元,同比下降31.75%,占总收入3.59%[58] - 体外诊断试剂收入4.83亿元,占营业收入85.56%,同比增长24.53%[70] - 生物化学原料收入2026.26万元,同比下降31.75%[70] - 房屋租赁收入2168.12万元,同比增长29.88%[70] - 体外诊断试剂销售量20.99万升,同比增长24.19%[74] 各地区表现 - 华东地区收入2.88亿元,占营业收入51.10%,同比增长21.91%[71] - 华南地区收入5495.65万元,同比增长54.96%[71] 销售模式 - 公司销售模式以经销为主(经销与直销相结合)[9] - 公司与400余家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 子公司德赛系统与近300家经销商合作[46] - 经销模式实现销售收入434.59百万元 占比80.34%[46] - 直销模式实现销售收入106.346百万元 占比19.66%[46] - 直销模式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31.99%[71] 研发与创新 - 公司已取得66项化学发光试剂产品注册证[41] - 凝血测定试剂盒已有6项产品取得注册证[42] - 公司研发人员79人占总人数16.84%,硕士及以上学历3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研发人员总数97.5%[51] - 研发投入金额为3275.4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81%[84] - 研发人员数量为79人,较去年减少4.82%[83] - 研发人员中硕士学历29人,同比增长16.00%[84] - 新增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17项,总注册证数达370项[84] - 研发投入资本化率为0%,全部费用化处理[84] - 23项新产品处于注册申请阶段[85] - 化学发光POCT检测平台处于产品研发阶段[83] - 研发人员30-40岁年龄段51人,同比增长8.51%[84] - 专科学历研发人员2人,同比减少71.43%[84] - 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检测试剂盒处于产品立项阶段[83] - 公司医学参考实验室建立并运行16项参考测量程序[38] - 医学参考实验室被列入JCTLM数据库 成为中国第四家全球第十二家[38] - 实验室在IFCC的RELA能力验证中16个项目全部获得满意结果[38] - 公司建成25万升体外生化诊断试剂和2,500升体外免疫诊断试剂生产能力[54] 子公司表现 - 子公司德赛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5,531.58万元[114] - 子公司德赛系统实现净利润4,229.93万元[114] - 子公司厦门国拓实现营业收入14,209.41万元[115] - 子公司厦门国拓实现净利润2,248.63万元[115] 现金流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17%[2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12.17%至1.19亿元人民币[90]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78.60%至-4,233万元人民币[90]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增长1,190.56%至4.99亿元人民币[9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同比激增771.30%至5.76亿元人民币[90] -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同比增长9.16%至6.53亿元人民币[90]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同比增长15.41%至5.34亿元人民币[90] -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同比下降57.13%至217万元人民币[90]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同比增长54.70%至4,450万元人民币[90] -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同比激增1,207.86%至5.55亿元人民币[90]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同比下降36.73%至5,579万元人民币[90]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16.501百万元,下降12.17%[59]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18.6293百万元,下降78.60%[59]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512.502百万元,增长1190.56%[59]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第一季度为1533.62万元,第二季度增至2557.28万元,第三季度降至839.14万元,第四季度大幅提升至6975.78万元[25]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512.5百万元,增幅1190.56%,主要因定向增发股票款到位[92] - 净利润为47.18百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19.06百万元,存在重大差异[92] 资产和债务 - 资产总额为23.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20%[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8.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45%[23] - 公司总资产2348.4103百万元,比年初增长44.20%[59] -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928.6百万元,占总资产比例39.54%,较年初上升17.89个百分点[97] - 应收账款减少18.97百万元至215.44百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下降5.22个百分点[97] - 固定资产减少113.2百万元至462.74百万元,主要因报废到期资产[97] - 投资性房地产增加87.15百万元至154.72百万元,主要因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97] - 受限资产总额15.72百万元,包括票据保证金1.25百万元和抵押投资性房地产14.47百万元[101] - 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净额550.83百万元,本期已使用95.0百万元[105] - 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及利息收入合计459,166,544.05元[110] 非经常性损益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投资收益为349.80万元[28] - 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金额为503.74万元[28]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非定额定量)为164.20万元[28] -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为134.09万元[28] - 2021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金额为965.39万元[29] - 资产减值损失-22.09百万元,同比下降37.57%,主要因商誉及存货跌价计提[95]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47百万元,主要来自非流动金融资产估值变动[95]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以自主研发为核心持续打造体外诊断产品创新能力[121] - 2022年继续增加各产品领域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优势[122] - 加速化学发光新产品上量着力补齐肿标甲功心肌菜单项目[122] - 深化与上海润达医疗战略合作在化学发光POCT系统等领域展开技术合作[126] - 优化供应链管理和CRM系统推动销售端信息化模式改革[127] 行业趋势与竞争环境 - 体外诊断行业预计2024年全球销售额将达到5945亿美元,2017-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6.1%[32] - 2020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整体规模约900亿元,其中免疫诊断约300亿元占比34%,生化诊断160亿元占比18%[50] - 2020年免疫化学发光领域国产替代率仅20%,公司自产化学发光产品带动试剂收入超1,400万元[50] - 生化诊断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但设备检测速度和一体化与国外有差距[118] - 免疫诊断是最大细分子行业高端市场由国外巨头垄断国产化程度较低[118] - 分子诊断和POCT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将保持快速增长[118] - 常规检测量至少两年内(2020年至2021年)会减少新冠核酸检测收入大幅增长[119] - 安徽省2021年化学发光试剂实行带量采购政策可能推广至其他区域[120] - 体外诊断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免疫诊断试剂利润空间收窄[5] 风险因素 - 公司面临行业政策变化风险包括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及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等新规影响[4] - 新产品研发存在技术路线偏差及注册审批失败风险[6][7] - 核心非专利技术存在泄密风险且面临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压力[8] - 应收账款存在坏账风险需加强催收并足额计提坏账准备[9] - 商誉减值风险源于国家政策调整或并购标的业绩不稳定[9] - 存货库龄增加可能导致资产减值影响盈利水平[9] 公司治理与股东情况 - 公司报告期内共召开1次年度股东大会和4次临时股东大会[135] - 公司报告期内共召开董事会会议13次[137] - 公司报告期内共召开监事会会议9次[138] - 公司不存在单独或合并持有有表决权股份总数10%以上的股东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情形[135] -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未直接或间接干预公司决策和经营活动[136] - 公司无为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及其关联企业提供担保的情形[136] - 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的行为[136] - 公司监事会设监事3名其中职工代表监事2名股东代表监事1名[138] - 公司指定《证券时报》为信息披露报纸巨潮资讯网为信息披露指定网站[141] - 公司治理状况与法律法规要求不存在重大差异[142] - 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30.34%[146] - 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30.85%[146] - 202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43.47%[146] - 2021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50.84%[146] - 2021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51.49%[146] - 公司确认不存在同业竞争情况[145] - 公司业务独立于控股股东且不存在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144] - 所有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量均为0股[148] - 报告期内未发生表决权差异安排相关事项[147] - 公司未召开由优先股股东请求的临时股东大会[147] - 审计委员会2021年召开4次会议,审议包括季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等事项[175]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2021年召开3次会议,审议高管绩效考核及薪酬方案[175][176] - 战略委员会审议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176] - 提名委员会2021年召开2次会议,审核财务负责人及副总裁候选人资格[176] - 公司纳入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单位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占比均为100%[194] - 公司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重大缺陷数量均为0个[195] - 公司非财务报告重大缺陷定量标准为直接财产损失达到100万元人民币以上[195] 人事变动 - 财务负责人程洋因个人原因于2021年4月12日辞职[150] - 董事兼总裁张海涛因个人职业发展原因于2021年6月7日辞职[150] - 董事于钦江于2021年10月因病去世离任[150] - 独立董事张力建和吴琥于2021年11月30日任期满离任[150][151] - 监事会主席高建梅于2021年11月30日任期满离任[151] - 新任财务负责人欧阳旭于2021年4月13日被聘任[150] - 新任副总裁樊桦于2021年5月28日被聘任[150] - 新任董事郑允新和黄岩谊于2021年11月30日被选举[151] - 新任独立董事张志谦和安娜于2021年11月30日被选举[151] - 新任监事会主席林冠宇于2021年11月30日被选举[151] - 公司现任监事林冠宇于2021年8月起担任广州利德曼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58] - 公司现任监事欧阳钰清自2019年1月起担任股东代表监事[159] - 公司现任监事吴亚宁自2019年3月起担任职工代表监事[159] - 公司副总裁丁耀良自2016年9月至今担任副总裁职务[160] - 公司副总裁樊桦于2021年5月加入公司担任副总裁[161] - 公司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张丽华自2019年3月起担任现职[161] - 公司财务负责人欧阳旭于2021年4月起担任财务负责人[163] - 股东单位广州高新区科技控股集团有4名高管在公司任职并领取报酬[164] - 独立董事黄岩谊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并领取报酬[164] - 独立董事黄岩谊在深圳湾实验室担任资深研究员并领取报酬[164] 薪酬与员工情况 -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2021年税前报酬总额为599.18万元[168] - 独立董事王艳税前报酬为11.67万元[167] - 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张丽华税前报酬为125.5万元[168] - 离任董事兼总裁张海涛税前报酬为107.66万元[168] - 副总裁丁耀良税前报酬为86.93万元[168] - 财务负责人欧阳旭税前报酬为51.74万元[168] - 监事吴亚宁税前报酬为49.59万元[168] - 副总裁樊桦税前报酬为47.26万元[168] - 离任财务负责人程洋税前报酬为48.9万元[168] - 离任监事会主席高建梅税前报酬为43.64万元[168] - 公司报告期末在职员工总数522人,其中母公司354人,主要子公司168人[178] - 公司当期领取薪酬员工总人数677人,需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7人[178] - 员工专业构成:生产人员113人(21.6%),销售人员159人(30.5%),技术人员91人(17.4%)[178][179] - 员工教育程度:研究生及以上56人(10.7%),本科210人(40.2%),专科171人(32.8%)[179] - 2021年公司完成员工培训56次,考核合格率100%[181] - 公司采用多元化薪酬体系,包括年薪制、提成工资制、项目奖金制等[180] - 劳务外包工时总数为11,568小时[183] - 劳务外包支付报酬总额为320,899.23元[183] 利润分配 - 公司2021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以544,011,487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
利德曼(300289)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