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碧水源(300070) - 2021 Q4 - 年度财报
碧水源碧水源(SZ:300070)2022-04-07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95.49亿元,同比下降0.72%[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4亿元,同比下降48.93%[2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38亿元,同比下降36.50%[2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78%,同比下降2.77个百分点[22] - 基本每股收益0.19元,同比下降47.22%[22]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95.49亿元,同比减少0.72%[52] - 公司2021年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减少42.04%[52] - 公司2021年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5.84亿元,同比减少48.93%[52] - 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润4.24亿元,占全年净利润的72.7%[23] - 非经常性损益总额4554万元,主要来自政府补助3956万元[26] - 公司2021年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3,808,154.03元[159] - 母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30,212,556.18元[159]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公司整体毛利率随业务扩大而有所降低[8]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6.75%至1.91亿元,主要因市场开拓力度加大[71]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3.98%至6.73亿元,主要因人员成本及冬奥赞助费摊销增加[71]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37.54%至4.94亿元,主要因运营项目增加导致可用性服务费增加[71]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4.58%至2.28亿元,主要因加大研发投入[71] - 营业成本中环保行业占比76.59%,同比增长0.87%[64] - 市政行业营业成本占比23.41%,同比下降1.89%[64] - 资产减值损失为-170,557,825.04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20.42%[78] - 信用减值损失为-165,465,052.46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19.81%[78] 各条业务线表现 - 环保行业收入72.87亿元,占总收入76.31%,同比减少0.68%[57] - 市政行业收入22.62亿元,占总收入23.69%,同比减少0.84%[57] - 环保整体解决方案收入47.94亿元,占总收入50.21%,同比减少8.23%[57] - 运营服务收入24.93亿元,占总收入26.10%,同比增长18.00%[57] - 环保行业毛利率28.92%,同比下降1.09个百分点[58] - 环保行业营业收入72.87亿元,同比下降0.68%,毛利率28.92%[61] - 市政行业营业收入22.62亿元,同比下降0.84%,毛利率30.01%[61] - 环保整体解决方案收入46.34亿元,同比下降6.04%,毛利率26.5%[61] - 运营服务收入24.93亿元,同比增长18.0%,毛利率32.79%[61] - EPC业务新增订单金额70.45亿元,其中已签订合同50.57亿元[63] - PPP业务新增投资订单28.79亿元,其中已签订合同22.81亿元[63] - 公司未来将逐渐回归城镇乡村污水处理与高品质再生水等主营业务,提高高毛利业务占比[9] - 公司膜技术应用受到重视,纯水厂类PPP项目及EPC项目将逐渐增多[7] - 公司PPP项目逐步进入运营期,将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流[7] 各地区表现 - 北京地区收入24.68亿元,占总收入25.85%,同比增长88.17%[57] - 外埠地区收入70.81亿元,占总收入74.15%,同比减少14.75%[57] - 北京地区收入24.68亿元,同比增长88.17%,毛利率33.73%[61] - 外埠地区收入70.81亿元,同比下降14.75%,毛利率27.59%[61]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在膜材料制造技术等领域保持领先优势[10] - 公司性质变化、国资属性背景使资产负债率有下降趋势,财务成本逐渐向稳中降低方向发展[10] - 公司正式加入中交体系成为中交集团中国城乡水务板块骨干力量[51] - 公司与中交集团在战略和业务上展开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51] - 公司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势做强做大做优水务主业[51] - 公司坚持以膜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51] - 公司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和生态环保规划建设[51] - 水务业务已成为中交集团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之一 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101] - 实施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的双市场战略[110] - 聚焦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开发和饮水安全保障三大核心领域[110] - 推行科技创新全球发展转型升级人才强企四大战略[110] - 通过五大举措加强前端策划和市场协同[111] 技术研发与创新 - 公司自主研发的振动膜生物反应器组器(V-MBRU)运行能耗降低70%[14] - 公司膜产品覆盖微滤膜(MF)孔径0.1-0.4微米和超滤膜(UF)孔径0.001-0.1微米[14] - 公司反渗透膜脱盐率大于98%[15] - 公司拥有MBR-DF双膜新水源工艺可将污水直接处理提升至地表II/III类水标准[15] - 公司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ICWT)适用于分散型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处理[15] - 公司V-MBRU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可将出水总氮降低30%[32] - 公司V-MBRU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可使组器运行能耗降低70%[32] - 公司是全球少数可大规模生产PVDF带衬增强型中空纤维膜的企业且产量居国际前列[32] - 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MBR-DF技术并完成大规模工程应用的企业[32] - 公司具备年生产微滤膜和超滤膜1800万㎡、纳滤膜和反渗透膜1200万㎡以及100万台以上净水设备的生产规模[36] - 公司全新开发UDF高效选择性纳滤膜实现年产能500万平方米的大规模生产[38] - 公司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节省土地约50%[35] - 公司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可将城镇污水稳定提升到地表水IV类标准[37] - 公司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可将城镇污水处理至地表水II类或III类标准[38] - 公司振动膜生物反应器(V-MBRU)技术出水水质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和IV类标准[39] - 公司每年投入销售收入近3%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42] - 振动膜生物反应器V-MBRU已成功应用于北京窦店再生水厂,实现节能降碳和提质三重效果[41][43] - 高效选择性纳滤膜可节约原材料成本50%以上,年产能达500万平方米[41][43] - 公司新增专利158项,正在申请且被受理专利150项[44] - 建成500万平方米UDF高效选择性纳滤膜生产线及500万平方米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生产线[43] - 公司可以将污水通过MBR-DF技术直接处理为地表水II类或III类的高品质再生水[41] - 公司是世界上承建大规模(10万吨/日以上)MBR工程最多的企业[41] - 采用纳滤技术的5万吨/天自来水处理示范工程稳定运行[43] - 公司新增专利共计58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49项[45][46] - 新增发明专利占比15.5%(9/58),实用新型专利占比84.5%(49/58)[45][46] - 2017年申请发明专利3项,2018年申请发明专利5项,2019年申请发明专利1项[45] - 2020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9项,集中在3月至11月期间[45][46] - 水处理技术相关专利占比超过70%,涵盖膜技术、污水处理及净水装置等领域[45][46] - 膜技术专利包括反渗透膜、纳滤膜、MBR膜组器等核心产品技术[45][46] - 专利保护期限发明专利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为10年[45][46] - 专利地域分布全部为中国国内专利(ZL开头)[45][46] - 2020年3月单月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项,为年度申请高峰之一[45] - 公司专利布局显示持续研发投入,特别是在膜技术和水处理创新领域[45][46] - 开发出UDF高效选择性纳滤膜,原材料成本降低50%以上,年产能达500万平方米[72] - 研发投入金额为250,724,888.07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63%[74] - 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为23,100,293.11元,占研发投入比例为9.21%[74] - 自主研发双膜法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平均投资收益率约6%-8% 投资回收期10-15年[98] - 双膜法技术结合MBR和DF膜 可将污水超净化处理至地表水Ⅲ类标准 回收率可达100%[98] - 公司V-MBRU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可降低出水总氮30% 组器运行能耗降低70%[100] - 公司MBR技术可将污水处理至地表水IV类标准 十万吨级以上规模项目数量超过上百个[100] - 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 打破国外垄断[100] - 公司DF膜技术可调节脱盐率从0-99% 为污水资源化提供战略选择[100] - 重点发展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V-MBRU和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110] 项目与工程 - 公司处理总规模超2000万吨/天,每年可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近70亿吨[39] - 公司承担建设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MBR工程武汉北湖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80万吨/日[39] - 公司建设国内最大的再生水厂北京高碑店再生水厂处理规模100万吨/日[39] - 公司建设国内第一座自主研发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规模10万吨/日[39] - 鲁北碧水源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建成投产[43] - 2017-2019年公司膜技术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规模约占全国新增膜技术污水处理规模的65.8%[103] - 公司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ICWT已承建上万座农村小型污水处理站[103] - 云南大理洱源县第二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万吨/天采用双膜新水源工艺出水TN低于1mg/L[103] - 北京窦店再生水厂规模1.5万吨/日应用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一年节省近40万元电费产出500多万吨高品质再生水[103] - 太仓第二水厂设计规模5万吨/天采用DF膜技术处理长江水系地表水[104] - 公司海水淡化技术市场应用规模达30万吨/日约占全国海淡总规模的20%[105] - 青岛董家口经济开发区海水淡化工程为10万吨/日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已平稳运行5年[105] - 公司拥有国内已建成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工程之一海水淡化能力全球排名第六2016年国际排名[105] - 公司运营项目类型涵盖市政污水村镇污水工业废水等多项水处理领域[106] - 公司积极推动MBR-DF技术在污水资源化利用市场发挥优势[107] 风险因素 - 公司膜技术市场份额仍偏小面临传统技术挑战[2] - 公司应收账款出现增长态势需有效管控规模[5] - 公司货币资金相对较充裕但存在短期现金流短缺风险[5] - 公司运营项目逐渐增多季节性风险呈减弱态势[5] - 公司下属数百家各类参控股公司存在管理风险[5] -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较高[4] - 公司性质由民营变更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4] - 污水处理项目趋于中小型化增加业务拓展难度[4] - PPP业务发展趋势存在政策不确定性[6] - 公司部分项目属于环保部重点监测点,存在项目运行稳定性风险[7] -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采购、工程建设、生产、销售等环节存在部分延迟,施工总成本面临上升风险[9] - 公司负债率较往年有所上升,财务成本可能显著增加[1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28亿元,同比下降205.34%[22] - 应收账款增加至96.85亿元,同比增长13.67%,主要因EPC项目业主支付滞后[80] - 受限资产总额达89.86亿元,含无形资产质押51.33亿元[83]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下降至5.25亿元,计提减值1035万元[82] 资产与负债 - 资产总额708.31亿元,同比增长2.75%[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52.59亿元,同比增长21.84%[22] - 长期借款达178.36亿元,占总资产25.18%,同比增加0.77%[80] - 无形资产减少至189.76亿元,占比下降2.52个百分点至26.79%[80] - 其他非流动资产增至173.99亿元,占比24.56%,同比上升1.42%[80] - 短期借款增至54.99亿元,占比7.76%,同比增加1.68个百分点[80] - 投资额大幅下降至15.50亿元,同比减少65.86%[84] - 合同负债减少至7.13亿元,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80] - 应付账款增至102.96亿元,占比14.54%,同比上升0.36%[81] - 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例下降2.97%至5.79%[79] -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同比下降24.14%至8,360,927,362.98元[75]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改善74.13%至-919,159,296.97元[75][77]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81.30%至380,877,376.60元[75]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2,174,473,084.10元,同比下降7,691.31%[75] - 公司2021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354,450.87万元,已全部使用完毕[87] - 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7,881.45万元,投资进度达100%[88] - 募集资金用于偿还有息负债336,569.42万元,投资进度达100%[88] 子公司与参股公司 - 子公司良业科技集团总资产56.24亿元,净资产16.62亿元,营业收入15.69亿元[91] - 子公司北京久安建设总资产155.59亿元,净资产44.32亿元,营业收入28.59亿元[91] - 子公司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总资产23.19亿元,净资产16.51亿元,营业收入7.52亿元[91] - 参股公司北京中关村银行净利润3.57亿元,总资产522.02亿元[93] - 参股公司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净亏损3.78亿元,总资产18.57亿元[93] - 子公司西充碧水青山科技净亏损0.69亿元,总资产13.50亿元[93] - 子公司洱源碧水源环保科技净利润0.81亿元,总资产11.14亿元[93] - 公司新设7家子公司包括北京光影拾光文化有限公司、杭州上塘河文旅有限公司等[94][95] - 公司注销10家子公司包括珠海碧水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民勤县碧水源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94][95] - 公司因丧失控制权导致北京碧水源净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碧通台马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范围[94][95] - 公司因股权转让导致德安碧水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范围[95] 政策与市场环境 - 膜技术产业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 - 国家规划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31] - 国家规划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31] - 国家出台《"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对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提出新要求[31] - 水处理行业从点源治理向大环境治理升级且农村污水治理成为重要领域[28] - 国务院"水十条"贯彻落实促使水环境治理需求加速释放[29] - 国家发改委支持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等污染治理重点项目[31] - 国家政策目标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97] - 京津冀地区再生水利用率目标达到35%以上[97] - 国家规划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97] - 新增海水淡化规模目标125万吨/日以上[97] - 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预计2025年基本建立[97] - 膜工艺在污水资源化利用市场前景广阔 占地面积少且出水水质高[98] 公司治理与股权 - 公司股票代码为300070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16] - 公司注册地址和办公地址均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生命科学园路23-2号碧水源大厦[16] - 公司总股本为3,624,209,363股,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26元(含税)[11] - 中交集团成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 国务院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101] - 中国城乡出资35.74亿元认购公司4.7亿股股份[109] - 公司正式加入中交体系并成为其核心支持企业[109] - 公司是全球一流膜设备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之一[110] - 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为17.41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18.24%[68]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中关联方销售额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9.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