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豪森智能(688529) - 2021 Q4 - 年度财报
豪森智能豪森智能(SH:688529)2022-05-30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11.93亿元同比增长15.13%[21]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11.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13%[3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16.68万元同比下降14.61%[21]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7016.68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61%[33]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205.16万元同比下降23.87%[21] - 基本每股收益0.55元同比下降33.73%[2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59%同比下降11.56个百分点[22]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为8.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71%[123][124] - 综合毛利率为25.56%,同比下降1.63个百分点[124] - 研发费用达8270.5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7%,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93%[34] - 研发费用增长13.17%至8270万元,销售费用增长16.53%至2956万元[137]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6.93%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2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93%,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88] - 智能化产线与智能装备总成本增长17.80%至8.87亿元,其中制造费用大幅增长41.39%至1.13亿元[130] -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总成本激增86.93%至4.70亿元,直接材料成本增长87.98%至3.60亿元[130] -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总成本下降43.24%至1.70亿元,直接人工成本骤降53.74%[130] - 白车身焊装生产线总成本暴涨219.95%至1934万元,直接人工成本增长7071.65%[131] -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总成本增长1091.68%至2798万元,直接材料成本增长1441.10%[131] 现金流表现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4亿元同比下降227.93%[2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27.97%[1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恶化227.93%,从1.04亿元正流入转为1.34亿元负流出[139]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019.70万元人民币,上年同期为-4.13亿元人民币[123]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改善至9019万元,主要因委托理财到期回收[139]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06.05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4.42%[123] - 第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3亿元人民币,第四季度为9014.33万元人民币[25]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少主要由于在手订单增加导致采购支付现金增加[23] 资产和负债状况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0.97亿元同比增长4.96%[21] - 总资产29.89亿元同比增长10.03%[21] - 公司资产总额29.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03%[3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0.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6%[33] - 应收账款大幅增长142.27%至3.29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从4.99%升至10.99%[142] - 预付款项激增184.70%至5507.9万元人民币,主要因在手项目增加导致采购活动增加[142] - 长期借款增长166.56%至1.34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从1.85%升至4.49%[142] - 境外资产规模为4243.65万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1.42%[143] - 受限资产总额4.56亿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2.97亿元用于融资抵押担保[145]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银行理财产品)期末余额1.89亿元,较上年末2.87亿元下降34.02%[149] - 应收账款余额同比增长136.04%[112] 业务线表现 -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营业收入为6.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21%[127] -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营业收入为1.9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0.41%[127] - 白车身焊装生产线营业收入为2461.67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2.25%[127] -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营业收入为5723.58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77.94%[127] - 商用车发动机和变速箱营收占总营收比重提升显著且毛利较高[80] - 公司已完成超过60条发动机智能装配线整线项目,服务超过20家客户[52] - 公司已完成超过40条变速箱智能装配线整线项目,服务超过10家客户[54] - 公司白车身焊装智能生产线全面掌握工艺规划、产品设计及生产制造技术,提供全流程业务[55] - 公司自2015年进入新能源生产线领域,承接特斯拉、上汽通用等客户订单[45] - 公司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已获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订单[50] - 公司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已获取上汽通用、沃尔沃、长安福特等客户订单[46] - 公司自2016年起获上汽通用、长安福特、吉利等客户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订单[47] - 公司已累计交付超过160条大型成套产线项目[38] 订单情况 - 截至2021年末500万元以上在手订单总额为31.67亿元人民币,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订单为13.88亿元人民币[35] - 2021年500万元以上新签订单总额为19.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88%[35] - 新能源汽车领域新签订单9.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63%[35] - 传统燃油车装备制造领域新签订单10.68亿元人民币[35] 研发投入与成果 - 研发投入总额为8270.5万元,同比增长13.17%[88] - 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10件,其中2021年新增28件[86] - 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132件,其中2021年新增49件[86][87] - 研发人员数量为226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4.64%[99]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6391.97万元,平均薪酬为28.28万元[99] - 研发设计人员687人占员工总数44.49%[104][106] - 拥有专利授权110项[105]及专利/软著合计242项[104] - 公司形成6项核心技术包括智能柔性装配单元/MES系统/在线测量测试等[82] - 核心技术均来自自主研发 应用于发动机/变速箱/动力电池智能生产线[82] - MES系统实现设备监控/工艺逻辑控制/生产计划执行等全流程管理[82] - 公司自主研发多仓串联式热压整形及HIPOT测试技术,集成绝缘测试技术、PDI闭环精确控温技术、压力和位移监控测量算法[83] - 公司自主研发动力锂电池导热棉保护膜自动分离设备,集成真空搬运技术、视觉技术、激光位移检测技术、激光颜色防错技术[83] - 公司自主研发动力锂电池结构胶及导热胶自动涂布技术,集成供胶技术、伺服定量控制技术、视觉技术、激光位移检测技术[83] - 公司自主研发动力锂电池模组堆垛技术,集成视觉定位技术、伺服压装技术、压力位移分析与控制技术、标签自动贴附技术[83] - 公司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堆叠技术,集成机器人技术、视觉技术、吸盘技术、自动计数、质量数据追溯技术及数据交互技术[83] - 公司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三腔自动一体化气密性检测技术,集成测试管路联通及自动切换技术、气体压力控制技术、特殊工艺材料密封技术[84] - 公司自主研发新能源驱动电机U-PIN成型技术,包含机械伺服去漆技术、扁线切断技术、自动放卷涨力控制技术、扁线精确校直技术和伺服连续输送技术[84] - 公司自主研发新能源驱动电机扭头技术,包含数显插针技术、自动扭头技术、伺服电子凸轮技术、同步提升技术[84] - 公司自主研发新能源驱动电机涂敷绝缘技术,包含电机定子抓取技术、粉末液面控制技术、电机预热及固化技术、粉末流化技术、自动加粉回粉技术[84] - 公司自主研发智能模糊抓取转运技术,包含硬件架构设计、软件算法、标定算法,应用于发动机、变速箱、动力锂电池、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84] - 公司实现新能源驱动电机U-PIN自动插线技术突破,支撑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发展[85] 在研项目进展 - 在研项目"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制造技术攻关及应用"累计投入1493.14万元[92] - 在研项目"智能柔性模块化技术研发及应用"累计投入838.81万元[92] - 在研项目"新能源汽车高速驱动电机在线EOL测试技术及扁线电枢自动插线技术攻关"累计投入448.78万元[92] - 在研项目"基于膜电极和电堆智能柔性生产的燃料电池工艺装备技术研发与应用"累计投入351.22万元[92] - 在研项目"基于自动堆叠柔性组装技术的燃料电池装配技术研发与应用"累计投入545.54万元[90] - 双电机并联高扭矩混动电驱变速箱项目预算800万元,已投入约368.65万元,投入占比46.08%[94] - 方壳动力电池自动化装配技术项目预算1200万元,已投入约529.57万元,投入占比44.13%[94] - 6层驱动电机制造技术研究项目预算1260万元,已投入约666.54万元,投入占比52.90%[94] - 柴油发动机数字化装配技术项目预算980万元,已投入约175.79万元,投入占比17.94%[94] - 基于高效纯化技术的批量化制备技术项目预算980万元,已投入约38.86万元,投入占比3.97%[96] - 电机HAIRPIN成型升级及工艺装备开发项目预算750万元,已投入约370.66万元,投入占比49.42%[96] - 多档混合变速箱智能装配线集成技术项目预算420万元,已投入约183.23万元,投入占比43.63%[96] - 所有研发项目总预算为12462万元,总投入为4606.02万元,总投入占比36.98%[96] 软件与数字化业务 - 生产执行管理系统MES基于自主研发HSMES平台,整合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发动机、变速箱及新能源驱动电机等领域[56][57] - 生产运营管理系统MOM通过HSMOM平台提供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工厂端信息,覆盖新能源、机加工等行业[57][58] - 产品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Aras PLM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设计全过程管理,获微软PLM领域金牌合作伙伴认证[59] - BIM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服务建筑、交通及电力化工厂等领域,集成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61] 市场与行业环境 - 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为2627.5万辆,同比增长3.8%[51] - 2021年中国汽车销量2629.17万辆同比增长3.78%[70] -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39万辆同比增长158.01%[70] - 2021年全国汽车保有量3.02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784万辆占比2.6%[71] -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0.73万辆,同比增长165.11%[153] - 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13.4% 较上年提升8个百分点[78] - 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4.2万辆和291.6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78]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0.1万辆和60.3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78] - 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完成0.2万辆 同比呈现增长[78] - 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2750万辆同比增长5%[72] - 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500万辆同比增长42%市场占有率超18%[72] -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500万辆,同比增长40%[154] - 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达3000万辆[72] - 预计2026年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达5.7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68] - 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目标2025年超70%,工业软件超50%[155] - 氢能整体需求预计未来30年增长8倍[80]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目标占汽车新车销售总量20%左右[79]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客户集中于汽车行业含特斯拉/华晨宝马等一线厂商[110][115] - 公司客户包括特斯拉、奔驰、宝马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76] - 公司获上汽通用最佳供应商奖等客户奖项体现行业领先地位[77]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比39.42%,总额4.70亿元,其中最大客户占比10.64%[132][134][135]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占比18.44%,总额1.49亿元,最大供应商占比8.17%[136][138] 公司治理与合规 -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的选项为"否"[3] -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4] - 公司存在前瞻性陈述风险声明[6] - 不存在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7] - 不存在违规对外担保情况[7] - 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年报真实性的情况[7] - 报告期内公司无受证券监管机构处罚的情况[195] - 报告期内公司无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变动情况[195] - 董事芮鹏缺席董事会会议1次,其他董事均无缺席[196] - 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为7次,其中现场结合通讯方式召开会议次数为7次[197] - 审计委员会在报告期内共召开4次会议[199][200] 管理层与关键人员薪酬 - 董事长兼总经理董德熙持股3,765,366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78.17万元[184] - 董事兼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赵方灏持股3,764,354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64.15万元[184] - 董事兼副总经理张继周持股3,764,354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61.15万元[184] - 董事兼副总经理董博年度税前报酬总额52.42万元[184] - 董事高晓红年度税前报酬总额39.93万元[184] - 独立董事张文强、李日昱、刘金科年度税前报酬均为8万元[184] - 监事会主席聂莹年度税前报酬总额34.03万元[184] - 副总经理胡绍凯年度税前报酬总额55.65万元[184] - 副总经理杨宁年度税前报酬总额56.18万元[184] - 董事会秘书许洋年度税前报酬总额28.88万元[184]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519.48万元[194]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285.37万元[194] -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报酬决策程序由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制定和审核[193] - 未在公司任职的非独立董事不领取薪酬[194] -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报酬实际支付情况与披露情况一致[194] 股权结构与关联方 - 核心技术人员任俊波持有公司股份42.99万股[186] - 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合计持有公司股份11,294,074股[186] - 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合计持股总市值约为804.84万元[186] - 董事长董德熙在大连博通聚源实业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190] - 董事长董德熙在大连豪森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190] - 董事赵方灏在大连科融实业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190] - 董事赵方灏在大连豪森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董事[190] - 董事张继周在大连尚瑞实业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190] - 董事张继周在大连豪森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董事[190] - 董事董博在大连博通聚源实业有限公司担任监事[190] - 控股子公司大连豪森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净利润8110.2万元人民币,总资产21.89亿元[150] 分红与资本结构 - 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10元(含税),预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1408.00万元[5] - 现金红利总额占2021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20.07%[5] - 公司总股本为1.28亿股[5] - 公司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及送红股[5] 战略规划与未来发展 - 公司计划通过收购新浦自动化将锂电池业务延伸至上游电芯智能生产线[45] -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被列为公司战略产品,预计成为新业绩增长点[50] - 公司计划通过收购新浦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扩大业务领域并提高盈利能力,收购完成后新浦自动化成为控股子公司[173] - 收购新浦自动化将锂电池智能生产线领域从产业链最后段拓展至中后段,完善新能源领域产品线[173] - 公司将持续研发制造业软件产品及服务类业务,通过与智能化产线和智能装备结合形成竞争优势[157] - 公司计划进入新能源汽车材料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复制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等技术至新领域[158] - 公司将跟踪豪森国际客户的全球化产业布局,通过北美、德国、印度等子公司提升国际订单额和销售收入[159] - 公司通过扩大营销队伍规模、拓展新区域市场及售后网点布局提升客户订单获取能力[162] - 公司持续研发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化产线及智能装备,聚焦测试台、电机3in1生产线等关键工艺装备[163] - 公司采用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技术购买和人才引进等多途径研发策略提升技术实力[164] - 公司计划建立全球化采购管理平台,优化供应商资源并缩短采购周期[165] - 公司通过完善人力资源三支柱管理模式(HRSSC/HRBP/C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