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统联精密(688210) - 2021 Q4 - 年度财报
统联精密统联精密(SH:688210)2022-04-28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3.55亿元,较上年增长5.42%[4]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743.73万元,同比下降30.94%[4] - 营业收入为3.5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2%[3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743.7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94%[34] - 基本每股收益为0.79元/股,同比下降30.70%[35]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9319.84万元人民币[39] - 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54.99万元人民币[39]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3.545亿元,同比增长5.42%[45]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743.73万元,同比下降30.94%[45]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169.02万元,同比下降34.73%[45]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3.5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2%[104][105]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743.7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94%[104]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投入为4154.13万元,较上年增长31.41%,占营业收入比11.72%[5] - 营业成本为2.1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72%,增幅高于营业收入[105][107] - 研发费用为4154.13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41%[105] - 研发投入为4154.13万元,较上年增长31.41%[46] - 研发投入总额为4154.13万元,同比增长31.41%[71]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1.72%,较上年提升2.32个百分点[71]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1.41%至4154.13万元[122] - 消费电子业务直接材料成本同比增长85.59%至3216.89万元[112] - 消费电子业务制造费用同比增长64.26%至8727.58万元[112] - 委外加工成本同比下降19.28%至4899.79万元[112] - MIM产品委外加工成本同比下降26.57%至4072.71万元[113] - 其他金属工艺制品成本同比增长1876.14%至5978.14万元[113] 现金流量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910.75万元,同比增加140.01%[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910.7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0.01%[34] - 第四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08.78万元人民币[39]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7910.75万元,同比增加140.01%[4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910.7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0.01%[105]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6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61.53%,主要因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到账[10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140.01%至7910.75万元[123]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7361.53%至86117.51万元[123] 资产负债和权益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1.2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2.91%[34] - 总资产为15.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9.31%[34] - 总资产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229.31%[46]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1.21亿元,同比增长272.91%[46] - 货币资金大幅增加至889,282,566.07元,占总资产比例59.28%,同比增长1,488.07%,主要因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账[125] - 应收账款为116,354,924.73元,占总资产7.76%,同比下降12.77%[125] - 固定资产增至152,156,991.16元,占总资产10.14%,同比增长77.04%,因产能扩充需求[125] - 短期借款激增至107,439,546.69元,占总资产7.16%,同比增长270.80%,因新增银行贷款[125] - 境外资产规模为112,682,771.78元,占总资产比例7.51%[127] - 受限资产合计43,511,819.93元,包括应收账款质押2,134,964.48元及固定资产售后回租35,489,563.23元等[128]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初始投资成本19,370,000.00元,报告期内出售获投资收益104,629.84元[132] 业务线表现 - MIM产品营业收入为2.684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90%[109] - 其他金属工艺制品及塑胶制品营业收入为7868.04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12.25%[109] - 外销营业收入为2.17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49%[109] - 消费电子业务毛利率为39.94%,同比下降10.13个百分点[109] - 综合毛利率为39.84%[96] - 对苹果产业链销售收入占比营业收入82.82%[93] - 外销收入占比较高以美元结算[98] - 外购喂料形成的产品收入占比较高[94]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比73.93%达26211.95万元[115][117]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占比29.23%达7039.5万元[118][121] 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 - 新增获得授权专利8项,新增申请专利12项[5] - 新增获得授权专利8项,新增申请专利12项,累计申请专利64项,获得授权专利43项[68] - 新增授权专利8项,累计授权专利达43项[70] - 新增申请专利12项,累计申请专利达64项[70] - 发明专利新增授权4项,累计授权9项[70] - 实用新型专利新增授权1项,累计授权16项[70] - 公司研发微型MIM产品尺寸小于3.5mm×1.0mm×1.0mm,厚度小于0.15mm甚至纤薄至0.05mm[69] - 公司研发金属粉末双材料共注射成形技术,实现有磁与无磁、导电和绝缘、不同硬度材料在同一产品上无缝结合[69] - 公司研发熔体3D打印与MIM工艺组合技术,实现多种金属材质直接3D打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69] - 公司研发钛粉末注射成形脱脂及烧结工艺,实现钛金属稳定的批量化的MIM生产[69] - 公司研发定制化喂料,实现多个喂料收缩比方案和基于产品特殊要求定制化不同特性的合金粉末[69] - 公司研发MIM全制程工序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全制程工序智能自动化生产[69] - 公司研发MIM不锈钢产品表面渗铬工艺,提高工件硬度,增加耐磨、耐腐蚀性[69] - 公司研发MIM制备高饱和硬磁产品工艺,研究磁性材料成分、粉末纯度、晶粒大小、密度等对磁性参数的影响[69] - 公司研发MIM零部件高强度焊接性能,研究不同材料成分、焊接参数、烧结密度等对产品最终焊接性能的影响[69] - MIM产品外观检测技术研发项目投入110.56万元,处于试制阶段[73] - 高饱和软磁结构件研发项目投入128.09万元,处于试运行阶段[73] - MIM注塑镭雕联机系统研发项目投入71.59万元,处于研发调试阶段[75] - 3D打印钛合金结构件CNC工艺研发项目投入44.08万元,处于试产阶段[75] - 研发项目不锈钢摄像头支架机加工工艺开发投入预算200万元人民币实际投入119.4万元人民币[76] - 研发项目钛合金铰链的CNC加工弹性夹具研发投入预算100万元人民币实际投入101.7万元人民币[76] - 研发项目铝合金按键工艺研发投入预算150万元人民币实际投入90.1万元人民币[77] - 研发项目MIM不锈钢组合抛光工艺开发投入预算100万元人民币实际投入84.2万元人民币[77] - 报告期内已结项研发项目共32个总投入金额3759万元人民币[78]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156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18.27%[80]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2439.67万元人民币平均薪酬14.44万元人民币[80] - 研发人员学历结构本科37人专科86人高中及以下32人[80]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30-40岁90人40-50岁36人[80] - 研发团队具备产品设计模具设计系统组装制程开发等综合技术服务能力[81][82][83] - 研发人员总数为156人占员工总数18.27%[92] - 研发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24.36%[92] 生产与产能布局 - 精密注塑、激光切割、CNC等设备投入以布局规模化产能[5] - MIM后处理工序由外发转为自制以提高生产效率及良率[5] - 湖南长沙募投项目建设以补充现有产品线产能[11] - 厂区分布在深圳龙华、坪山和惠州的租赁厂房内,场地利用率接近极限[11] - 自动化设备已渗透到各个制程[86] - 公司计划扩大精密注塑CNC激光切割等制造工艺的规模化生产能力[147] - 公司将推进全制程工序智能自动化实现多工序联动自动化[148] - 公司加快湖南长沙募投项目建设以补充现有产品线产能[152] - 公司厂区分布在深圳龙华、坪山和惠州租赁厂房且场地利用率接近极限[152] - 公司募投项目落地有利于就近引入高校人才及技术资源[152] 子公司和投资表现 - 控股子公司深圳市泛海统联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净利润400.61万元,营业收入3,414.62万元[134] - 控股子公司泛海统联科技有限公司(香港)净利润399.43万港币,营业收入19,898.30万港币[134] - 子公司惠州市谷矿新材料有限公司净利润亏损381.99万元,营业收入5,459.24万元[135] 行业趋势与市场机会 - MIM工艺在全球10大先进制造技术中排名第二[55] - MIM产品密度可达理论密度的98%以上[58] - MIM产品一次成形尺寸精度达±0.3%[59] - 公司研发周期持续半年到一年[53] - PRQ研发过程控制在半年左右[53] - 中国成为全球MIM工厂密度最高地区[56] - 折叠屏手机铰链为MIM产业带来新市场机会[56] - 智能穿戴产品为MIM产业提供新机遇[56] - 公司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地位[61] - MIM行业新材料研发重点包括双相不锈钢、铜合金和钛合金[62] - 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2021年达到900万部同比增长309%[136] - 预计2022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增长至1400万部[136] - 预计2026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6100万部[136] - 2021年全球PC出货量达3.4亿台接近历史峰值[136] - 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预计从2021年5.33亿台增长至2025年8亿台[136] - 耳戴式设备出货量预计2025年增长至5.04亿台[136] 公司治理和管理层 - 公司2021年召开股东大会5次[155] - 公司2021年召开董事会8次[155] - 公司2021年召开监事会4次[156] - 公司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4个专门委员会[156] - 公司2021年召开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新增银行贷款授信及关联担保议案[160] - 公司2021年召开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新增融资租赁及银行贷款授信议案[160] - 公司2021年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审议2020年度财务决算及2021年度预算议案[160] - 公司2021年召开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审计报告及关联交易确认议案[160] - 公司2021年召开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2022年度综合授信及担保议案[160] - 报告期内公司共召开五次股东大会,相关决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160] - 董事会全年召开会议8次,全部采用现场结合通讯方式召开[180] - 审计委员会召开3次会议审议财务决算、预算及内部控制等议案[182][183]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召开1次会议审议董事监事及高管薪酬方案[184] - 战略委员会召开2次会议审议授信额度、现金管理及对外投资议案[185] - 所有董事全年出席董事会会议率100%,无缺席或连续两次未出席情况[179][180] - 公司关联交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且价格公允合理[156] - 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管控,跟踪财务及生产经营状况[196] - 公司持续推进ESG治理结构完善与管理水平提升[200] 管理层和核心团队薪酬 -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虎持有17,221,743股股份,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55.39万元[164] - 董事兼副总经理郭新义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55.39万元[164] - 董事兼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侯灿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36.59万元[164] - 独立董事曹岷、杨万丽、胡鸿高年度税前报酬均为7.2万元[164] - 公司董事、监事及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数据披露,其中陈宏亮薪酬为33.14万元[165] - 侯春伟作为监事及项目总监薪酬为38.43万元[165] - 郭斌监事薪酬为0.00万元[165] - 核心技术团队中杨虎薪酬为0.00万元[165] - 核心技术团队中侯春伟薪酬为0.00万元[165] - 核心技术团队中陈勇薪酬为33.39万元[165] - 核心技术团队中严新华薪酬为34.90万元[165] - 公司董事、监事及核心技术团队薪酬总额为308.83万元[165] - 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总人数为4人[165]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报酬合计2,405,288.86元[176]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报酬合计682,870.60元[176] - 公司独立董事年度履职津贴为税前7.2万元[176] 利润分配和资本变动 - 公司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1600万元人民币,占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3.73%[16] - 公司总股本为8000万股,拟以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含税)[16] - 公司拟以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4股,合计转增3200万股[16] -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后,公司总股本将增加至1.12亿股[16] - 2021年度利润分配不实施送股方案[16] - 若权益分派登记日前总股本变动,将维持分配总额不变并调整每股分配比例[17] - 利润分配预案已获第一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17] - 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16,000,000元,占归母净利润比例33.73%[192] - 公司拟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股,总股本由80,000,000股增至112,000,000股,转增32,000,000股[193] - 2021年度公司不实施送股[193] - 公司维持权益分派总额不变,若总股本变动将调整每股分配比例[193] - 2021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尚需股东大会批准[193] - 报告期内公司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方案[194] - 报告期内公司无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194][195] 融资和关联交易 - 公司2021年申请新增银行贷款授信额度并接受关联方担保[177] - 公司2021年申请新增融资租赁融资额度并接受子公司担保[177] - 公司2021年保理融资业务合作展期并接受子公司担保[177] - 公司2021年预计年度日常关联交易[178] - 公司2021年申请年度综合授信额度及对外担保额度预计[178] - 公司2021年使用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178] - 公司2021年对外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暨关联交易[178] - 公司利用金融工具提高闲置资金利用率并降低财务费用[153] 人力资源和员工构成 - 公司2021年总在职员工数量为854人,其中生产人员619人占比72.5%,技术人员156人占比18.3%[188] - 劳务外包工时总数584,517小时,支付报酬总额9,754,850.5元[191] - 员工教育构成中高中及以下学历526人占比61.6%,专科263人占比30.8%[188] - 母公司员工305人,主要子公司员工549人[187] - 公司通过完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符合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150] 审计和合规 - 审计报告由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16] - 公司确认不存在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及半数董事无法保证报告真实性情形[20] - 报告包含前瞻性陈述声明,提示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19] - 公司于报告期内上市,暂未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196] - 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97] 管理层背景和任职 - 公司董事长杨虎自2020年4月至今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165] - 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郭新义于2017年12月至2020年4月担任泛海统联有限董事及副总经理[166] - 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侯灿于2017年12月至2020年4月担任泛海统联有限董事及财务负责人[166] - 公司董事周俏羽自2018年3月起担任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投资经理[166] - 公司董事喻立杰自2013年3月起担任浙商创业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166] - 公司董事邓钊自2016年2月起担任天津清研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