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35%至1.815亿元[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2.96%至1814万元[2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84万元,同比改善57.73%[2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提升1.23个百分点至6.43%[23] - 总资产同比增长8.55%至12.63亿元[22] - 基本每股收益同比下降10.53%至0.17元/股[2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0.54个百分点至2.26%[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下降2.63%至7.725亿元[22] - 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0.68%至1685万元[22]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152.6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35%[97]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813.9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96%[97] - 总资产126,275.10万元,同比增长8.55%[98] - 研发费用投入1,166.64万元,同比增长65.93%[100]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77,247.79万元,同比下降2.63%[98] -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8.89%[113] - 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13.96万元[113] - 公司营业收入为18152.67万元,同比增长34.35%[120][122]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813.96万元,同比下降12.96%[120]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4284.31万元[116][122] - 营业成本为11093.19万元,同比增长44.02%[122] - 研发费用为1166.64万元,同比增长65.93%[122] - 财务费用为316.17万元,同比增长61.91%[122] 成本和费用 - 营业成本为11093.19万元,同比增长44.02%[122] - 研发费用为1166.64万元,同比增长65.93%[122] - 财务费用为316.17万元,同比增长61.91%[122] - 研发投入总额为11,666,379.33元同比增长65.93%[79]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43%较上年同期5.20%上升1.23个百分点[79] - 研发总投入4950万元人民币,其中本期投入1166.64万元人民币[83]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658.83万元人民币,平均薪酬11.36万元人民币[85] - 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确认股份支付费用393.72万元[98] 业务线表现 - 公司专注于工业水处理领域,业务覆盖电力、钢铁、化工、市政和金属制品等行业[33] - 公司业务模式分为设备及系统集成(EP)、工程承包(EPC)和设计与咨询(E)三大类[40] - EP模式适用于新建或扩建工厂的水处理设备采购项目,涉及系统设计和设备集成[41][42] - EPC模式适用于工厂水处理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包含设计、采购、施工全流程[42] - 设计与咨询业务(E)提供技术咨询、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服务[43] - 新签订单金额3.57亿元,同比增加42.22%[99] - 非电领域(钢铁/化工等)订单金额占比接近50%[99] - 火电行业相关产品收入2021年为17072.69万元人民币,市场份额1.55%-2.85%[90] - 火电水处理设备投资市场容量约为60-110亿元人民币[90] - 公司生产模式于2022年7月转变为核心部件自主生产及自主组装集成[108] - 公司营业收入存在季节性波动,第四季度占比较高[108] - EP项目性能验收周期通常在1年以上[109] - 若EP项目性能验收未达标,单项指标违约金通常为合同金额的0.5%-1%,累计违约金不超过合同金额的10%[109] 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 - 公司拥有电子絮凝、电催化氧化、超导磁介质混凝等核心技术,应用于高难废水处理[33][38] - 公司核心科研团队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研发能力[34] - 公司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彰显技术实力[34] - 超导磁介质混凝技术可提升絮凝沉降速度达常规沉淀池的20-40倍[38] - 公司拥有核心技术19项[44] - 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相关系统及应用效果达国际先进水平[44][49] - 电子絮凝技术无需投加药剂 运行成本大大降低[49] - 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47] - 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获软件著作权4项[47] - 工业废水电子絮凝处理技术正在申请发明专利4项[48] - 智能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51] - 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永磁体磁场强度提高至0.5T-1.0T[50] - 公司2020年7月与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合作研发磁混凝技术饮用水应用[51] - 公司2020年12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超导磁介质智能生产线[51] - 公司拥有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涵盖磁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技术[52] - 正在申请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外观专利,包括超导磁混凝分离废水一体机技术[53] - 磁介质混凝沉淀技术可高效净化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等污染物[53][56] - 超导磁介质技术解决了常规设备磁场强度不足和磁介质回收利用率低的难题[54][56] - 超导磁介质混凝沉淀设备于2021年6月被纳入江苏省新技术新产品目录[54] - 超导磁介质可抑制重金属渗出,处理出水满足饮用水卫生标准[54][57] - 智能超导磁介质设备可实现全自动运行和无人值守,大幅降低劳动强度[57] - 干法/湿法磁介质投加设备可10天补料一次,提高投加精度和出水稳定性[57] - 公司通过IoT/DTU将设备运行数据上传云端,利用大数据优化系统参数[57] - 高难废水零排放技术采用蒸发结晶或烟气蒸发工艺实现废水零排放[58] - 公司高难废水蒸发结晶零排放处理工艺已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实用新型专利4项 软件著作权2项[59] - 公司正在申请并已受理的蒸发结晶零排放相关发明专利3项[60] - 高难废水高温离心雾化烟气蒸发零排放处理工艺已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 软件著作权1项[60] - 该工艺正在申请并已受理的发明专利1项[61] - 高难废水低温循环烟气蒸发零排放处理工艺已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 软件著作权1项[62] - 该工艺正在申请并已受理的发明专利5项[62] - 公司高难废水零排放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3] - 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火电 农化等工业领域水处理项目[62] - 电催化氧化技术被工信部列为重点攻关高级氧化技术装备之一[65] - 适用于高难废水的高效电催化氧化技术国内外鲜有报告且能同步解决多项问题的企业极少[65] - 高难废水电催化氧化技术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66] - 高难废水电催化氧化技术已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66] - 正在申请并已受理的发明专利6项[67] - 低能耗清洗技术拥有发明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1项[70] - 水压式中水回用技术拥有发明专利1项[70] - 网格搅拌絮凝反应技术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项和软件著作权1项[70] - 高密度原水处理技术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3项[70] - 自动刮泥技术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项[70] - 新型组合式集水技术拥有实用新型专利3项[70] - 公司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项用于动态混合技术,包括动态管道混合装置和填料式管道混合器[71] - 自主研发的组合排泥技术拥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应用于原水预处理和中水回用系统[71] - 一体化深层过滤技术拥有1项实用新型专利,应用于脱硫废水和含煤废水处理系统[71] - 电化学循环水在线除垢技术拥有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实现无化学药剂处理[71] - 可移动式车载高浊度废水净化技术拥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72] - 高浓度有机废水微电解技术拥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提高COD和色度处理效率[72] - 智能型高难度废水蒸发技术拥有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实现废水零排放[73] - 低阻力短程连续刮泥技术拥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降低能耗并改善刮泥效率[73] - 立式同轴紧凑型可拆卸电子絮凝技术拥有3项实用新型专利,减少化学药剂依赖[73] -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实用新型专利23件[75][78]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美国专利1件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78件软件著作权45件[75] -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申请17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78] - 公司拥有7项发明专利、7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45项软件著作权[89] - 公司参编国家标准7项,其中3项已正式发布[89] - 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才共205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33名、本科211名[96] 研发项目与投入 - 在研项目"JY-EP纳晶电极超氧化绿色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累计投入664.37万元[82] - 在研项目"超导磁混凝高难工业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本期投入388.80万元[82] - 公司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为0%[79][80] - 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主要因加强校企合作及新增股权激励政策[79] - 在研项目"石膏浆液脱水技术研发"本期投入129.73万元[82] - 模块化装备研发项目投入1200万元人民币,本期投入283.3万元人民币[83] - 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研发项目投入500万元人民币,本期投入106.93万元人民币[83] - 研发人员数量58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17.79%[85] - 研发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4.83%,其中硕士18.97%[85] 客户与市场 -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能源企业[10] - 国家能源集团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于2017年11月28日合并重组成立[10] - 国家电投集团由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于2015年6月重组组建[10] - 公司与华能、大唐、华电、国家能源等大型发电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35] 资产与负债变动 - 货币资金为9057.01万元,同比下降39.45%[126] - 预付款项为9108.96万元,同比增长52.23%[126] - 存货为8783.46万元,同比增长53.58%[126] - 固定资产增加至235,320,379.16元,同比增长273.27%,主要因智能中心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127] - 在建工程减少至24,758,197.39元,同比下降84.34%,主要因智能中心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127] - 短期借款增加至168,257,153.77元,同比增长31.81%,主要因新增银行短期借款[127] - 长期借款增加至54,472,800.00元,同比增长31.82%,主要因新增项目贷款[127] - 使用权资产增加至3,843,025.04元,同比增长1,973.45%,主要因北京分公司、西安分公司承租新的办公场所[127] - 其他流动资产减少至1,509,401.71元,同比下降70.69%,主要因报告期末增值税留抵税额减少[127] - 应付职工薪酬减少至5,206,179.69元,同比下降37.36%,主要因本期支付上期末计提的年终奖[127]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增加至2,168,914.91元,同比增长188%,主要因北京分公司、西安分公司承租新的办公场所并按照新租赁准则重分类[127] - 其他流动负债增加至18,904,921.00元,同比增长191%,主要因票据未终止确认的应付账款重分类[127]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2,000,000.00元和应收款项融资7,700,000.00元[132] - 公司报告期末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占流动资产比重为62.26%,占资产总额比重为43.82%[113] - 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比为47.72%[113]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李武林、和丽[10] -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10] - 实际控制人李武林、和丽合计持股比例为26.36%[112] - 李武林持有公司股份15,930,000股,占总股本比例14.85%[194] - 和丽持有公司股份11,777,500股,占总股本比例10.98%[194] - 华迪民生持有公司股份6,205,000股,占总股本比例5.78%[194] - 华美国际持有公司股份4,956,500股,占总股本比例4.62%,其中3,900,000股处于质押状态[195] - 季勐持有公司股份4,720,000股,占总股本比例4.40%[195] - 季献华持有公司股份4,520,000股,占总股本比例4.21%[195] - 灿荣投资持有公司股份4,000,000股,占总股本比例3.73%[195]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6,843户[192] - 灿荣投资期初限售股4,000,000股,报告期内全部解除限售[191] - 平安磐海资本期初限售股1,341,500股,报告期内全部解除限售[191] 募集资金使用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净额为3.427亿元人民币[183] - 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投入募集资金总额为3.228亿元人民币,投入进度94.19%[183] - 智能系统集成中心建设项目累计投入1.072亿元人民币,超计划完成101.3%[183] -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累计投入3499万元人民币,超计划完成101.03%[183] - 补充流动资金项目累计投入1.368亿元人民币,超计划完成100.57%[183] - 超募资金用于智能系统集成中心增加投资1965万元,实际投入452万元,进度23.02%[184] - 超募资金用于研发中心增加投资866万元,实际投入138万元,进度15.92%[184] - 公司使用超募资金3038万元和自有资金1416万元增加募投项目投资额[186] 股权激励 - 董事长兼总经理兼核心技术人员李武林获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350,000股,占授予总量25.93%[198][199] - 董事兼副总经理兼核心技术人员季献华获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320,000股,占授予总量23.70%[198][199] - 董事兼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苏海娟获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280,000股,占授予总量20.74%[198][199] - 董事季勐获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250,000股,占授予总量18.52%[199] - 核心技术人员贾伯林获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100,000股,占授予总量7.41%[199] - 核心技术人员王辰获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50,000股,占授予总量3.70%[199] - 报告期内公司未新授予任何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新授予数量为0股[198][199] - 所有获授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均未归属,已归属数量为0股[198][199] - 公司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授予总量为1,350,000股[199] - 核心技术人员合计获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150,000股,占授予总量11.11%[199] - 研发人员占股票激励授予总人数比重23.33%[101] 承诺与合规 - 公司2022年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7] - 公司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无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5] - 公司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6] - 公司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6] - 公司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半年度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情况[7] - 公司及子公司未受到环保行政处罚且无环境污染事故或违法行为[142] - 公司不属于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142] - 公司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144] -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因环境问题导致的诉讼案件及相关处罚[145] - 公司按15%的税率计缴所得税[114] - 报告期内公司无重大诉讼、仲裁事项[173] - 报告期内无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172] - 报告期内公司无违规担保情况[172] - 报告期内公司重大关联交易事项均不适用[174][175][176][177] - 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为3200万元人民币,占净资产比例为4.14%[180] - 报告期末对子公司担保余额为3200万元人民币[180] - 实际控制人李武林承诺所持股份锁定期为
京源环保(688096) - 2022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