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德林海(688069) - 2021 Q4 - 年度财报
德林海德林海(SH:688069)2022-04-26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1年营业收入为4.91亿元,与2020年基本持平,仅增长0.02%[2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亿元,较2020年下降43.56%[2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92亿元,较2020年下降49.61%[20]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4.91亿元,同比增长0.02%[3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亿元,同比下降43.56%[3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9187.48万元,同比下降49.61%[36] - 营业收入49,146.27万元同比微增0.02%[107][110] - 基本每股收益为1.83元/股,较2020年下降51.84%[2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54%,较2020年减少16.87个百分点[21]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2.25亿元,占全年收入的45.7%[26]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26,401.04万元同比增长28.31%[107][110] - 研发费用3,139.90万元同比增长30.94%[107][109] - 销售费用265.88万元同比增长19.29%[107][108] - 管理费用3,066.60万元同比增长12.85%[107][108] - 人工费用成本为3698.25万元,同比上升36.51%[118] - 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成本总额同比增长19.78%至1.795亿元,其中设备及辅材成本增长42.45%至9187.61万元(占比51.18%)[120] - 其他制造费用同比大幅增长78.31%至1291.14万元,主要因工程项目勘察设计咨询费用增加[120] - 蓝藻治理运行维护总成本同比激增57.76%至6275.71万元,其中人工费用增长47.65%至2806.52万元(占比44.72%)[120] - 能源费用同比暴涨139.09%至831.17万元,主要因运行收入增加导致水电费增长[120] - 治理服务成本中摊销费占比47.61%达932.36万元,同比增长26.48%[121] - 其他制造费用同比增长120.36%至253.28万元,主要因藻泥处置费用增加[121] - 运杂费用同比增长61.62%至568.27万元,因藻泥运输量增加[120] - 药剂配方及材料成本在治理服务中增长47.31%至336.85万元,因加速改善水质进程导致药剂用量增加[121] - 2021年计提坏账准备0.50亿元,较2020年增长249.05%[22] 各条业务线表现 - 主营业务收入为4.88亿元,占总收入99.39%,其中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收入占比最高,达3.28亿元[37] - 蓝藻治理技术装备集成营业收入为3.28亿元,同比上升5.48%[112][113] - 蓝藻治理运行维护营业收入为1.02亿元,同比上升26.52%[112][113] - 治理服务营业收入为5841.1万元,同比下降40.00%[112][113] -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营业收入为4.88亿元,同比下降0.10%[112] -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营业成本为2.62亿元,同比上升28.22%[112] -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毛利率为46.39%,同比下降11.84个百分点[112] - 公司主要通过提供蓝藻治理整装集成技术装备、运行维护服务及整湖治理服务获取收入[49] - 公司提供蓝藻治理运行维护服务,客户根据藻水处理量、运行时长、藻泥产生量等指标按合同周期支付费用[48] - 运行维护服务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现金流,保证持续稳定业绩增长并降低业绩波动风险[48] - 运行维护服务收入依据处理量和综合服务质量确认 处理量包括藻泥产生量 藻水处理量 运行时长等量化指标[54] - 整湖治理项目采用建设期和运行考核期模式 建设运行期需垫付大量资金[55] - 公司新增订单合计超过5亿元,包括多个大型水质提升及蓝藻治理项目[39] - 重大销售合同星云湖项目总金额4.24亿元,本报告期履行金额6352.5万元[117] 各地区表现 - 华东地区营业收入为1.62亿元,同比上升26.03%[113] - 西南地区营业收入为3.26亿元,同比下降7.32%[113]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1年研发投入为0.3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6.39%,较2020年增加1.51个百分点[21] - 研发投入总额为3139.9万元,同比增长30.94%[69][71]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39%,较上年增加1.51个百分点[69] - 研发方面,公司2021年申请专利15项,获得授权专利7项,累计拥有专利65项[40] - 新获得授权专利7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67] - 新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67] - 累计拥有专利65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56项,外观设计1项)[67] - 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4项[67] - 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为0%[69] - 研发总投入为6519.46万元,实际支出为5239.5万元[84] - 研发人员数量为51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0.9%[91] - 研发人员薪酬总额为859.97万元,平均薪酬为16.86万元[91] - 水体藻类及漂浮物智能化打捞装备研发项目投入222.3万元,累计投入364.99万元[74] - 藻泥深度焚烧处理技术装备研究项目投入169.15万元,累计投入360.02万元[74] - 底泥藻种清除及原位生态修复技术装备研发项目预算4,270,000元,实际支出5,514,949.68元,完成额7,039,973.83元[76] - 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提升技术集成装备研发项目预算5,080,000元,实际支出6,883,447.69元,完成额12,090,873.27元[77] - 湖库富营养化与蓝藻爆发遥感监测诊断系统平台构建项目预算6,490,000元,实际支出5,056,488.57元,完成额8,854,568.22元[79] - 藻源性肥料灌溉芦苇资源化利用研究项目预算3,030,000元,实际支出675,298.90元,完成额830,688.95元[79] - 监测预警船油改电及自动巡航改造项目预算3,740,000元,实际支出342,804.23元,完成额656,267.54元[79] - 水体网格化监测技术体系构建项目总投资额2,780,000.00元,累计投入745,354.81元,累计收益5,636,697.46元[80] - 可升降可降解沉水植物生长床技术装备研发项目总投资额2,800,000.00元,累计投入813,011.93元[81][82] - 陷阱式柔性清淤技术研究项目总投资额19,850,000.00元,累计投入6,001,299.44元[82] - 新型高效移动式藻水分离车项目总投资额1,322,000.00元,累计投入178,151.40元,累计收益957,318.70元[82] - 气液分离加压装置研发项目预算为178.7万元,实际支出为67.11万元[83] - 高效微纳米臭氧氧化气浮装置研发预算为66万元,实际支出为80.15万元[83] - 用于生物脱氮除磷的深床滤池装置研发预算为312.56万元,实际支出为79.15万元[83] - 底泥藻种清除及原位生态修复技术装备研发费用大幅超出预算[85] - 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提升技术集成装备研发费用因多地试验大幅增加[86] - 湖库富营养化与蓝藻爆发遥感监测诊断系统平台研发费用超预算[87] - 研发分为前瞻性研究和定制化研发两种模式[55] - 前瞻性研究采取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方式 与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等机构合作[55] - 定制化研发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评估立项 技术研发 工艺设计[56] 技术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一体化二级强化气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已规模化应用[65] - 公司高效可调式涡井取藻技术可高效抽吸藻浆并大幅提升打捞量降低成本[65] - 公司蓝藻囊团破壁技术可提高絮凝沉淀效果和蓝藻去除率[65] - 公司加压控藻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大通量低能耗原位控藻[65] - 公司陷阱式柔性清淤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处于技术示范阶段[65] - 公司在太湖、巢湖、星云湖、白洋淀等多个湖泊开展柔性清淤技术示范[63] - 公司提出打捞上岸藻水分离和加压灭活原位控藻两条技术路线[62] - 公司拥有多项原始创新的核心技术专利权属清晰且产业化应用成熟[65] - 公司拥有完整的蓝藻治理技术路线包括应急处置与防控结合[92] - 公司技术装备对富藻水除藻率大于95%[93] - 公司技术装备对高浓度藻浆除藻率高达99.99%[93] - 公司为30多座藻水分离站提供系统集成服务[94] - 公司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大湖成功实施大规模治理项目[94] - 公司2018年在洱海实现业务大幅增长[95] - 公司2016年提出加压灭活原位控藻技术路线[96] - 公司被评定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甲级企业[97] - 公司藻水分离系统集成平台形成明显平台效应[97] - 公司承担了巢湖、太湖、滇池、洱海四大湖泊的蓝藻治理主要工作[61] - 公司为全国30多座藻水分离站提供岸上站点藻水分离系统集成[61] - 公司被认定为2021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 - 公司面临技术升级迭代的核心竞争力风险[98] - 公司保持较高研发投入应对技术风险[98]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2022年将设置蓝藻大数据中心、技术集成中心、咨询诊疗中心、指挥调度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4+1"功能体[152] - 公司2022年将增加研发投入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153] - 公司推广深井控藻技术实现蓝藻治理由末端控制向过程控制与前端控制转化[154] - 公司积极推广柔性清淤技术进军污染底泥治理市场[154] - 公司2022年将组建职能服务中心、特色业务事业部、项目基地子公司的扁平化管理体系[155] - 公司2022年将持续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并加快资金回笼[155] - 公司2022年由财务中心对资金支出预算进行集中统筹控制[157] - 公司2022年将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积蓄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项目管理人才[158] - 蓝藻治理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正酝酿形成行业"风口期"[57] - 蓝藻水华灾害被列为国家六类水环境突发灾害事件之一[58] - 行业技术门槛包括技术难点和行政准入 专利技术具备排他性特征[59] 现金流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92亿元,较2020年-0.91亿元进一步恶化[20]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9,232.04万元[107][109]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入14,762.88万元[107][110]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723.03万元同比下降101.90%[107][110] - 理财产品期末余额5.62亿元,较期初减少1.71亿元,产生投资收益990万元[145]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1692.6万元,主要包括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990.02万元及政府补助777.47万元[30]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5.62亿元,对当期利润影响金额为1453.57万元[32] 资产与负债状况 - 2021年末总资产为18.39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2.10%[20] - 公司总资产达18.39亿元,同比增长12.10%[3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4.86亿元,同比增长5.20%[36] -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2.33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2.65%,较上期增长24.97%[137]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5.62亿元,占总资产比例30.55%,较上期下降23.37%[137] -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6.82亿元,占总资产比例37.12%,较上期大幅增长48.10%[137] - 存货期末余额6,560万元,占总资产比例3.57%,较上期增长59.91%[137] - 固定资产期末余额7,441万元,占总资产比例4.05%,较上期激增611.90%[137] -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2.12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1.51%,较上期增长63.31%[138] -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1,147万元,较上期增长195.98%[137] - 受限货币资金余额958万元,主要用于保函保证金及政府共管账户[140] - 应收账款风险因政府资金审批流程复杂[101]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3名[163] - 公司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164] - 公司法定代表人胡明明[13] - 公司外文名称为Wuxi Delinha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简称Delinhai[13] - 公司中文名称为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林海[13] - 公司总股本为59,470,000股[5] - 股东胡明明持有38.67%股份并于2021年5月13日提出临时提案[169] - 董事长兼总经理胡明明持股23,000,000股且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90.08万元[171] - 董事孙阳持股1,031,851股且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11.82万元[171] - 董事兼副总经理马建华持股400,000股且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02.65万元[171] - 董事陈虹持股6,000,000股且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0元[171] - 三位独立董事(洪亮、宋立荣、陈凯)均持股0股且各自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8万元[171] - 监事会主席戴快富持股0股且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9.93万元[171] - 监事胡航宇持股400,000股且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74.95万元[171] - 职工代表监事刘燕芬持股0股且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5.29万元[171] - 离任副总经理胡云海持股800,000股且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80.93万元[171] - 离任董事会秘书丁锡清持股495,173股且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7.15万元[171] - 核心技术团队薪酬总额为761.23万元[172] - 韩曙光(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持有93.32万元股权激励[172] - 陶玮(投标经理/核心技术人员)持有41.81万元股权激励[172] - 潘正国(科技经理/核心技术人员)持有26.48万元股权激励[172] - 朱霖毅(诊断中心主任/核心技术人员)持有14.43万元股权激励[172] - 公司董事及高管合计持有股权激励金额3212.7万元[172]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报酬合计664.87万元[179]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报酬合计391.58万元[179] - 公司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考核管理办法于2021年3月24日董事会审议通过[181][186] - 公司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价格调整于2021年7月14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186] -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由基本工资补贴和考核奖金组成[179] - 外部董事不在公司领取薪酬[179] - 独立董事仅领取津贴不享受其他福利待遇[179] 重要会议与决议 - 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于4月16日召开并通过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关议案[165] - 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于5月26日召开并通过2020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及2021年度财务预算报告议案[165] - 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通过2020年年度利润分配预案议案[165] - 股东大会通过使用部分超募资金归还银行贷款和永久补充流动资金议案[168] - 202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于7月30日召开并通过变更经营范围及修订公司章程议案[168] - 股东大会召集及表决程序符合法律法规且所有议案均获通过[168] - 公司2021年共召开7次董事会会议全部为现场结合通讯方式召开[184] - 公司2020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和2021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于2021年4月26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186] - 公司2020年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于2021年4月26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186] - 公司使用部分超募资金归还银行贷款和永久补充流动资金于2021年4月26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186] - 公司部分募投项目延期于2021年7月14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186] - 公司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于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