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表现 - 2022年营业收入为6.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93%[2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0%[27] - 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60,163.57万元,同比增长23.93%[36] - 公司2022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6,592.32万元,同比增长2.20%[36]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达1.99亿元人民币,为全年最高季度收入[28] - 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890.92万元人民币[28]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93%至6.02亿元[96] 成本和费用变化 - 营业成本同比增长27.55%至3.08亿元[96] - 销售费用同比增加39.44%至1831.37万元[96]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1.69%至3455.68万元[96] - 财务费用同比激增4658.11%至1278.90万元[96]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6.82%至4155.66万元[96] - 销售费用同比增加39.44%至18,313,747.04元,主要因销售人员增加、薪酬及提成增加、股权激励股份支付费用增加[110]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1.69%至34,556,792.68元,主要因管理人员增加、薪酬增加、股份支付费用增加[110] - 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长66.82%至41,556,601.96元,主要因研发投入加大、人员规模扩大、材料支出及股份支付费用增加[110] - 财务费用同比激增4,658.11%至12,788,957.77元,主要因可转债利息支出增加[110] - 直接材料成本16,283.79万元,同比增长37.18%,占总成本比例52.92%[102] 现金流量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48%[27]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29.48%至1.45亿元[96]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减少46.60%至-5.01亿元[96]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75.54%至4.36亿元[9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29.48%至145,334,804.42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及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111]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46.60%至-501,349,595.65元,主要因募投项目固定资产投入增加[111]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75.54%至435,690,696.24元,主要因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及取得银行借款[111] 资产和负债变动 - 报告期末总资产达18.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71%[2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1.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29%[27] - 货币资金同比增长35.23%至213,619,621.61元,占总资产比例11.28%,主要因可转债募集资金到账[114] - 应收账款同比大幅增长90.08%至150,447,562.56元,主要因营业收入增长及业务规模扩大[114] - 在建工程同比增长138.84%至344,593,872.80元,主要因IPO募投项目和可转债募投项目支出增加[114]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230,386,290.71元,较期初增长63.9%[33] 盈利能力指标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76%,同比下降4.53个百分点[25] - 基本每股收益为3.77元/股,同比下降2.08%[25] - 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1.72个百分点至48.65%[95] - 公司制造业营业收入59,925.95万元,同比增长24.04%,营业成本30,769.03万元,同比增长28.31%,毛利率48.65%,同比下降1.72个百分点[97] 业务线表现 - 车削刀片营业收入39,877.26万元,同比增长22.71%,毛利率48.74%,同比上升1.43个百分点[97] - 铣削刀片营业收入17,824.51万元,同比增长23.79%,毛利率51.28%,同比下降4.58个百分点[97] - 其他产品收入748.31万元,同比增长329.89%,毛利率-74.51%,同比下降34.89个百分点[97] - 境外收入2,906.22万元,同比增长55.86%,毛利率54.30%,同比下降4.01个百分点[97] - 经销模式收入54,903.90万元,同比增长27.53%,毛利率48.97%,同比下降1.01个百分点[97] - 车削刀片生产量5,599.50万片,同比增长12.73%,销售量5,336.67万片,同比增长7.32%[99] 研发投入与成果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91%,同比增加1.78个百分点[25] - 研发投入总额41,556,601.9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82%[63][64]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6.91%,较上年增加1.78个百分点[63] - 费用化研发投入41,556,601.96元,同比增长66.82%[63][64] - 公司2022年研发新增5项基体材料牌号和6项涂层工艺[36] - 公司拥有授权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36] - 报告期内新增专利申请9项,获得专利10项[61] - 研发人员数量为125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16.49%[76]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2320.02万元,平均薪酬为18.56万元[76] - 研发投入总额为5044.00万元,资本化研发投入为2985.84万元[72] - 非标数控刀具研发项目投入930.00万元,占研发总投入的75.93%[72] - 硬质合金刀具设计开发项目投入160.00万元[72] - 硬质合金刀具参数优化研究项目投入160.00万元[72] - 公司拥有授权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78] - 研发人员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2人,本科69人[76]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以30-40岁为主(54人),30岁以下50人[76] - 公司研发技术人员覆盖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刀体和整体刀具等研发领域[77] - 报告期内新增发明专利申请5项,累计发明专利申请36项,获得25项[60][61] - 实用新型专利累计申请31项,获得28项,本年新增申请4项,获得1项[61] - 外观设计专利累计申请16项,获得15项,本年新增获得1项[61] 技术研发项目进展 - 航空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涂层刀具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600万元,累计投入752.67万元[67] - 通用化高效能比可转位孔加工刀具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51万元,本期投入76.92万元[67] - 负型不锈钢通用车削半精加工MM系列开发项目预算153万元,实际投入61.8万元,完成预算的40.39%[69] - 单片精铣球头刀具研制项目预算300万元,实际投入341.4万元,超支13.8%[69] - 2022年螺、槽磨削产品等项目预算450万元,实际投入357.61万元,完成预算的79.47%[69] - 2022年车削刀具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预算350万元,实际投入428.79万元,超支22.51%[71] - 通用类方肩铣削刀具开发项目预算350万元,实际投入379.23万元,超支8.35%[71] - 复杂产品成型技术与模具设计及其制造工艺研究项目预算750万元,实际投入197.32万元,完成预算的26.31%[71] - 航空航天难加工材料整体硬质合金刀具开发项目预算490万元,实际投入202.17万元,完成预算的41.26%[71] 产品质量与工艺水平 - 公司同批次产品钴磁(碳含量)波动范围控制在±0.10%以内,不同批次控制在±0.25%以内,优于行业一般±0.80%的水平[55] - 公司同批次产品矫顽磁力(晶粒度)波动范围控制在±0.20KA/m以内,不同批次控制在±0.75KA/m以内,优于行业一般±2.50KA/m的水平[55] - 公司压坯单重控制在±0.25%,压坯尺寸公差控制在±0.01毫米,达到行业精密刀具(E级)±25微米精度标准[55] - 公司刀片内切圆直径、刀尖位置和厚度偏差尺寸控制在±0.02mm以内[55] - 产品生产直通率达到95%以上[79] - 刀片内切圆精度控制在±0.025毫米以内达到E级产品精度要求[79] - 公司实现高精度刀片圆弧精度±5μm以内的生产制造能力[58] 涂层与材料技术 - 公司开发了13种纳米涂层材料和26种涂层工艺,其中梯度复合纳米涂层相比常规AlTiN单层结构提升刀片20%以上寿命[55] - 公司开发了7种CVD涂层工艺,应用于铸铁、钢材和不锈钢等不同加工材料[55] - 公司新开发2种超细纳米硬质合金基体牌号,搭建低Co至高Co含量牌号体系[55] - 公司开发1种新TiAl基涂层材料和1种新TiSi+涂层材料,形成4种全新PVD涂层工艺[56] - 公司开发2种全新CVD涂层工艺,在钢件车削加工性能优越[57] - 公司已开发47种具有独特配方和性能的硬质合金基体牌号体系[54] - 开发47个基体材料牌号和13个涂层材料配方[83] - 开发26个PVD涂层工艺和7个CVD涂层工艺[83] 市场与行业地位 - 全球切削刀具消费量预计2022年达390亿美元2016-2022年复合增长率约2.7%[47] - 全球硬质合金刀具消费占比达63%2022年市场规模约245亿美元[47] - 中国切削刀具行业市场规模2021年达477亿元较2016年增长48.37%[48] - 中国硬质合金刀具使用占比53%2021年市场规模约253亿元[48] - 中国机械加工企业通过厂家直接采购刀具占比仅31.39%[45] - 硬质合金数控刀片产量2021年国内排名第三 2020年排名第二 2019年排名第三[51] - 核心产品切削性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进入由欧美日韩企业占据的中高端市场[51] - 全球切削刀具消费量预计2022年达到390亿美元,2016-2022年复合增长率约2.7%[122] - 中国切削刀具行业市场规模2021年达477亿元,较2016年增长48.37%[123] - 中国机械加工行业硬质合金切削刀具使用占比达53%,2021年市场规模约253亿元[123] - 中国刀具消费占机床消费比例2021年为26.78%,远低于发达国家50%水平[124] - 中国新增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从2013年28.83%提升至2021年44.85%[125] - 中国硬质合金刀具使用比例较全球63%平均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123] - 高效先进刀具可使生产成本降低10%-15%[119] - 亚洲刀具市场增长率达全球平均增长率的2.5倍[122] - 中美德韩日五国刀具消费量占全球比重约70%[122] - 制造业强国机床数控化率达60%以上水平[125] - 2021年中国刀具市场总消费规模为477亿元人民币[126] - 2021年进口刀具规模为138亿元人民币,占消费比重28.93%[126] - 2016-2021年进口刀具占比从37.17%下降至28.93%,下降8.24个百分点[126] 销售模式与客户 - 公司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覆盖二十余省市[44] - 2022年经销收入占比为91.62%[85] - 前五大经销客户贡献营业收入26,283.08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43.86%[85]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26,283.08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43.86%[104][106] 供应链与采购 - 前五大材料供应商采购金额16,213.75万元占材料采购金额63.54%[85]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16,213.75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63.54%[107][108] - 公司2022年外协加工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为0.10%[43] 生产运营模式 - 公司标准生产周期为5-7周采用以销定产加适度备货模式[43] - 公司核心产品为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含车削铣削钻削三大系列[40][41] 公司资质与荣誉 - 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国家级绿色工厂[40] - 公司S/CSM390双面经济型方肩铣刀2021年荣获金锋奖和荣格技术创新奖[51] - 公司获得株洲市芦淞区安全生产优秀企业称号[191] 战略发展方向 - 持续开展航空航天难加工材料切削研究 已在耐热合金加工涂层刀具取得成果[52] - 积极布局整体硬质合金刀具市场 具备成熟开发制造能力[53] - 开展数控刀体技术研究 已形成技术积累和设计开发能力[53] - 公司专注于硬质合金数控刀具研发生产,产品覆盖车削、铣削、钻削三大系列[128] - 公司计划通过募投项目强化产业布局,提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130] - 公司发展战略包括进军金属陶瓷、陶瓷、超硬材料等新材料领域[127] - 公司产品服务领域涵盖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等高端制造业[128] -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持续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127] - 公司完善国内经销渠道布局,重点拓展大型产业集群周边市场[128] 行业趋势与需求 - 新增机床数控化率保持稳定增长 下游对加工效率需求迫切[52] - 产品主要针对模具 汽车 通用机械领域 不属于严重依赖进口的航空航天军工类别[51] - 机械加工行业自动化程度提高 对刀片稳定性和尺寸精度要求提升[52] - 刀具费用占机械加工制造成本1%-4%[80] 管理层讨论与公司治理 -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选择"否")[4] -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5] - 2022年应收款项规模增长较快应收票据账面余额较大[87] - 公司2022年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133] - 公司2022年共召开2次股东大会,其中年度股东大会1次,临时股东大会1次,全部议案审议通过[136] - 报告期内无表决权差异安排及红筹架构公司治理情况变化[137] - 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135] -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标准无保留意见[188] - 公司建立基于MES、SAP-ERP、OA等系统的数字化管理平台[193] 董事及高管薪酬与持股 - 董事长兼总经理肖旭凯持股数量为2,585,000股,年度内无变动[139] - 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税前报酬总额合计737.67万元,其中肖旭凯79.84万元、李志祥59.16万元、高江雄69.13万元、段艳兰76.96万元[139] - 独立董事年度报酬均为8.4万元,包括饶育蕾、潘红波、刘如铁三人[139] - 核心技术人员中年薪最高为高荣根53.55万元,最低为王栋30.03万元[139] - 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除肖旭凯外均为0股,包括李志祥、沈程翔、高江雄等[139] - 监事会主席林孝良税前报酬48.33万元,监事陈沙27.78万元,监事文武超59.5万元[139] - 副总经理丁国峰税前报酬59.06万元,核心技术人员杨雄38.23万元、陈胜男40.58万元[139]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504.96万元[148]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350.17万元[148] 关键管理人员背景 - 公司独立董事刘如铁于2019年至今担任该职位[141] - 公司监事会主席林孝良自2017年至今担任材质部部长[141] - 公司监事陈沙自2007年至今担任综合管理部部长[141] - 公司销售总监兼销售部部长文武超自2021年5月至今担任该职位[141] - 公司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段艳兰主管财务和证券事务工作[141] - 公司副总经理工国峰主管技改和行政工作[141] - 公司总工程师高荣根曾负责引进国内第一条硬质合金数控刀片生产线[141] - 公司总工艺师眉长曾参与引进国内第一条硬质合金数控刀片生产线[141] - 公司材质部研发工程师杨雄主要从事材料基础研究[142] - 公司工艺部部长刘安虎主管工艺研发和产品质控工作[142] 董事会及委员会运作 - 公司董事肖旭凯、李志祥、高江雄、饶育蕾、潘红波、刘如铁全年12次董事会均亲自出席,无缺席或委托出席[151] - 董事沈程翔全年12次董事会亲自出席11次,通讯方式参加1次,无缺席或委托出席[151] - 公司全年召开董事会会议14次[151] - 审计委员会报告期内召开5次会议,审议会计政策变更、年度报告、财务决算、审计机构续聘等议案[154] - 提名
华锐精密(688059) - 2022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