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8.63%至4.86亿元[2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73.04%至亏损1.29亿元[2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06.75%至亏损1.52亿元[20]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486.3477百万元,同比下降28.63%[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9.2463百万元,同比下降173.04%[3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51.9436百万元,同比下降206.75%[31] - 公司2021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29,246,253.48元[7] - 第四季度业绩大幅下滑,单季亏损1.24亿元[23] - 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8,634.77万元,同比下降28.63%[195]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大幅提升19.23个百分点至32.59%[21] -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1.585亿元,同比增长74.12%[141] - 费用化研发投入为1.081亿元,同比增长76.16%[141] - 资本化研发投入为5036万元,同比增长69.9%[141]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2.59%,同比提升19.23个百分点[141] - 研发投入金额合计29194.86万元[181] 智慧环保业务表现 - 智慧环保业务覆盖全国180余政企客户,服务超3万用户[39] - 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多源数据融合与AI分析能力[40] - 公司建立十大智慧环保运营服务基地覆盖京津冀等核心经济区[30] - 呼和浩特市率先应用生态环境监管平台验证业务模式[33] - 公司为火力发电企业提供脱硫工艺优化服务并与国电环科院合作建设智慧环保数据服务平台[41] - 公司生态环境平台接入多委办局系统包括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VOCs监控平台等十余个平台[43] - 公司服务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显著:海口空气质量全国168重点城市第一、吕梁环境质量山西省及汾渭平原第一等[48] - 公司智慧环保平台具备污染溯源、预测预报、调度管控等智能决策功能[41][44][46] - 智慧环保领域积累百余个政府客户并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67] - 智慧环保领域积累百余个政府客户[190] - 全国十大运营服务基地覆盖京津冀等核心经济区[190] 智慧城市业务表现 - 公司智慧城市业务覆盖智慧政务、智慧园区及智能化三大领域[50] - 公司智慧政务系统包含政务OA、预约排队、重点项目管理等六大政务配套系统[53] - 公司为化工园区提供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一体化解决方案[50][52] - 公司在全国建立五大区十大智慧环保基地和三大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山东聊城/重庆合川/山西太原)[67] - 城市运营中心采用"1+1+1"建设模式实现多部门联合管理[55] - 园区环保系统实时监测企业大气/水/危废固废数据并建立预警机制[60] - 安全生产系统强化重大危险源管理及双重预防机制[58] - 应急指挥平台实现战时一键调度和任务下发功能[60] - 封闭管理系统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实行全程实时监控[61] - 低碳服务通过温室气体微型监测站量化园区碳达峰进度[61] - 智能化SaaS平台提供分项分区域能耗数据及节能方案[63] - 建立山东聊城、重庆合川、山西太原三个智慧城市运营中心[190] - 智慧政务平台新增城市决策分析系统及应急指挥调度系统[101] - 智慧园区平台新增安环一体化、经济运行、园区画像及招商管理等模块[101] 双碳业务表现 -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以支持双碳市场开拓和业务转型[31] - 双碳产品线包含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终端及政府/企业端碳管理平台[33] - 公司双碳云图数据底座汇聚全国38万家排放单位数据及2600+个CCER项目数据[102] - 公司通过IOT技术发展现场端感知层产品实现多种技术方式接入实时碳监测数据[103] - 公司通过区块链技术发展数据安全产品解决碳数据篡改问题并将碳数据转化为碳资产[103] - 公司碳账本系列产品分为政府碳账本、金融碳账本和集团碳账本三大类[103]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政府对企业真实可靠碳数据需求迫在眉睫[101] - 公司布局双碳领域涉及物联网技术区块链大数据分析验证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等技术投入[199] - 双碳业务相关技术投入可赋能智慧环保智慧城市业务板块[199] - 生态环境双碳云图、低碳环能管理系统、智慧双碳管理系统三个新产品完成1.0版本研发[172] 技术和研发能力 - 云链共享平台与海东青时序数据库支撑物联网数据整合[40] - 公司AI视频监控识别率高达99.5%以上[41] - 公司物联网平台采用云链数据库和海东青时序数据库技术[41][52] - 公司通过IoT平台接入城市各类摄像头及多源数据实现联动分析[43][52] - 公司已为百余政企用户提供IoT物联网平台技术支撑[69] - 公司AI云平台已为数十个用户提供数据算法云服务[69] - 公司运营以全国碳排放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为主的国家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69] - 公司取得国家网信办颁发的区块链信息服务运营资质[69] - 公司具备运营云链共享平台资质[69] - 公司AI算法和系统研发拥有4项核心技术,其中精准溯源和动态管控技术为报告期内新增[105] - AI算法模型训练技术累计研发优化模型78个,支撑低碳环保及安全应急等场景应用[106][107] - 跨硬件AI推理技术累计支撑跨硬件平台模型部署48个,适配GPU/NNIE/Ascend等AI芯片类型[107] - 公司依托核心技术已获得发明专利2项,申请中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74项[107] - AI云平台拥有4项核心技术,其中多帧投票技术为报告期内新增[108] - 云服务接口技术通过轻量级协程实现高并发高性能微服务,支持多租户横向扩展[109] - 模型编排调度技术通过配置化编排提升原子模型复用率,降低业务研发成本[109] - 资源动态调度技术根据算力使用情况动态调整模型实例,优化资源利用率[109] - 多帧投票技术通过多帧加权投票提升AI分析结果准确率和召回率[109] - 公司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包括信息安全、生物特征识别等领域[105] - 公司拥有4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其中基于零信任的SDP系统为报告期内新增[111][112] - 数据资产安全管理系统已获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112] - 基于指纹识别的智能密码钥匙符合国家商密标准并获国密局商用密码产品认证证书[112][114] - 依托核心技术累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1项[113] - 商用密码服务安全平台拥有3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其中服务器密码机为报告期内新增[115] - 国密算法FPGA加速技术对SM2/SM3/SM4算法进行芯片级实现,支持高吞吐低时延密码处理[115][117] - 海东青时序数据库采用时间序列索引技术,使存储空间仅为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1/5到1/10[118] - 时序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对比MySQL、Oracle和Hbase,占用空间分别仅为1/6.4、1/6和1/5.6[118] - 时序数据库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后存储成本降低了1/6[118] - 公司各项核心技术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12项[110] - 时序数据库写入和查询性能是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2-5倍[119] - 预计算聚合查询优化算法使性能提高30倍[120] - 时间序列索引技术使存储空间仅为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1/5到1/10[121] - 高性能网关技术具备百万设备并发接入能力[122] - 分布式计算引擎实时性是Spark的1.35倍,是MapReduce的2.02倍[122] - 底层网络协议在5%丢包率下性能为TCP的1.28倍,UDP的1.22倍[123] - 公司拥有8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122][125] - 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申请中专利4项[120][125] - 公司拥有6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其中3项为报告期内新增[126] - 高性能网关技术具备百万设备并发接入能力[126] - 分布式计算引擎实时性是Spark的1.35倍,MapReduce的2.02倍[126] - 底层网络协议在5%丢包率下性能为TCP的1.28倍,UDP的1.22倍[126] - 新增支持硬件加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采用国密算法提升安全性[128] - 基于K8S的区块链管理平台技术实现跨云同链和跨链融合[129] - 开放平台技术将数据存证、审批、溯源能力对上游业务系统开放[129] - 核心技术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发明专利3项,申请中专利3项[130] - 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拥有4项核心技术,新增数据溯源检索技术[132] - 边缘端IoT流式处理技术通过边缘计算提升响应速度并节省成本[132] - 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899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524项[137] - 报告期内新获授权专利13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51项[137] - 申请中的发明专利52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137] - 公司通过CMMI5级认证及ISO27001等管理体系认证[188] - 公司在智慧城市领域拥有CMMI5级、CS4级等最高行业资质认证[92] 研发项目和投入 - 云链平台V2.0项目累计投入852万元,预计总投资1122万元[142] - 研发投入增加主要因公司加大平台及数据安全投入,并组建低碳发展中心[140] - IoT物联网平台V2.0项目预算为1885.01万元,实际投入1053.213万元,完成进度为72.8%[144] - 海东青时序数据库项目预算为664.99万元,实际投入315.53万元,完成进度为75.1%[147] - 分布式计算平台v2版本已完成研发并支持其他平台集成使用[144] - 规则引擎v2版本已完成开发并提供数据转发功能[144] - 视频服务功能已完成开发,支持用户设备直播和历史视频查看[146] - 数据可视化大屏已完成开发,支持用户自建可视化大屏并应用到第三方平台[146] - MQTT协议已完成开发,实现支持MQTT协议的设备接入[146] - 视频类设备通用协议已完成开发,支持视频类设备直连接入平台[146] - 设备安全认证已完成开发,提供设备使用密钥进行身份认证的能力[146] - 海东青时序数据库预计2022年6月结项[147] - AI算法和系统研发2021年全年总产生软著73个,专利申请22个,进入信创图谱18个,AI模型累计研发新模型和优化老模型共计78个[148] - AI系统平台已支持268个模型训练,执行有效模型训练作业累计1600+次,交付发布模型84次[148] - 大数据平台升级研发已纳管70+容器集群,支持公司130+项目生产环境版本迭代发布更新[149] - 边缘计算智能站项目获得外观专利1项,软著1项,商标1项,第三方功能检测报告1项[150] - 智慧城市创新产品研发本期取得4项软著,包括智慧信访系统V1.0、智慧文旅系统V1.0、城市网格化系统V1.0、城市决策分析系统V1.0[152] - 机房智能机器人项目完成底盘自动巡检功能、图像采集系统、机房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自动回充系统[153] - 红外热成像系统完成,分辨率384*288,测温精度±2℃[154] - 非分散红外(NDIR)气体传感器项目投入474.7万元,累计投入135.05万元,可检测CO2、SO2、NO2、CO、CH4等气体[154] - 空气质量检测仪项目投入195.54万元,累计投入156.24万元,已完成研发并结项,获外观专利1项及软著2项[155] - 车载前端环境检测单元升级项目投入243.6万元,累计投入282.67万元,完成EMC测试等第三方测试并形成销售订单[155] - 扬尘噪声检测仪升级项目投入76.45万元,累计投入73.08万元,完成核心板开发及自动校零功能[155] - 工况智能终端研发项目投入40.71万元,累计投入44.59万元,新增采集计量碳排放功能并完成验证[157] - 数字孪生平台研发项目投入1909.06万元,累计投入718.67万元,完成城市底座v1.0设计及大气污染颗粒多层次图像渲染能力[157] - 申请使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专利1项及软件著作权2项用于机房数据中心监测系统[154] - NDIR技术完成CO2碳排放传感器第一版样机设计并进入验证阶段[154] - 数字孪生平台支持国家3级模型精度标准,可实现10至5000米视觉效果的城市信息建模[157] - 数据安全管理系统项目预算3047.5万元,累计投入1179.92万元,完成度38.7%[159] - 智能建筑IOT平台项目预算498.57万元,累计投入224.09万元,完成度44.9%[160] - 智慧城市2.0产品研发项目预算387.39万元,累计投入410.83万元,超预算6.1%[160] - 智慧物业管理平台项目预算71.6万元,累计投入12.64万元,完成度17.7%[162] - 数字佳华平台V2.0项目预算732.8万元,累计投入369.07万元,完成度50.4%[162] - 服务器密码机开发进度完成40%[160] - 数据安全管理系统获得国家密码局商密认证及公安部安全销售许可[159] - 智能建筑IOT平台完成V1.0版本研发及数据集接口服务模块V1.1[160] - 智慧城市2.0完成协同办公系统、绩效考察系统等政务系统升级[160] - 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实现APP上线运行及设备巡检工单功能[162] - 生态环境物联网平台项目投入资金230.27万元,实现支出54.81万元,累计支出79.15万元[164] - 微精灵产品研发投入资金718.75万元,实现支出338.99万元,累计支出476.07万元[165] - 生态环境大数据孵化平台投入资金3938.48万元,实现支出1654.49万元,累计支出2267.93万元[167] - 软件计价系统V2.0版本于2021年底开发完成,具备自动识别功能点和建立地标库能力[169] - 软件工程计价软件项目预算1,800,200.00元,实际支出1,051,157.75元,超支率16.4%[169] - 智能终端系统项目预算7,570,950.00元,实际支出2,781,371.48元,支出进度36.7%[171] - 碳链V1.0产品研发项目预算7,162,400.00元,实际支出7,155,881.96元,执行率99.9%[172] - 碳链系统完成7项软件著作权申请和2项测试报告[172] - 边缘设备AI化智能系统已完成基础功能开发并移植到华为IVS1800/Atlas 500等硬件平台[171] - 碳账户系统采用国密安全通道和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数据安全[172][174] - 智能OCR终端实现电/气等仪表数据的实时采集,解决手工填报效率问题[172] - 碳账户内置国家部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支持一键核算碳排放量[174] - 烟气治理岛智慧运行管控平台项目预算为7,026,300.00元,已投入1,114,985.42元,投入占比15.87%[176] - 脱硫模型优化效率目标实现至少5%的提升[176] - 工业网关项目预算为2,013,625.00元,已投入519,717.14元,投入占比25.81%[177] - 移动AI分析仪2.0项目预算为1,880,000.00元,已投入459,800.11元,投入占比24.46%[177] - 颗粒物传感器V2.0项目预算为1,152,000.00元,已投入300,880.01元,投入占比26.12%[177] - 车载环境监测单元V3.0项目预算为2,522,100.00元,已投入893,300.65元,投入占比35.42%[178] - AI云平台项目预算为23,020,500.00元,已投入8,292,879.73元,投入占比36.02%[178] - 工业网关项目完成两项软件著作权申请[177] - 颗粒物传感器V2.0项目完成PM2.5传感器优化,提升精度并降低成本[177] - 烟气治理岛智慧运行管控平台完成两项软件著作权申请[176] - 固定式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研发投入151.62万元[181] 研发团队 - 研发人员数量544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44.23%[185]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9219.85万元平均薪酬16.95万元[185] - 研发人员较上期增加141人主要因新增云链大数据中心AI产品团队等[185] - 研发人员学历结构本科383人硕士73人博士3人[185]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30岁以下247人30-40岁269人[185]
佳华科技(688051)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