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102.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0.36%[1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7.59%[1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4.73%[19] - 净利润同比增长327.59%[22] - 高镍三元正极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02.59亿元,同比增长170.36%[28] - 高镍三元正极产品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327.59%[28] - 营业收入102.59亿元,同比增长170.36%[78][8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327.59%[7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08亿元,同比增长404.73%[78] - 正极材料营业收入95.75亿元,同比增长172.48%[83] - 基本每股收益2.06元/股,同比增长329.17%[20]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8.41%,同比增加13.56个百分点[2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6.34%,同比增加12.70个百分点[20]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最高达40.08亿元[23] - 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最高达3.62亿元[23]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86.85亿元,同比增长159.07%[80][81]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3.50%,同比减少0.35个百分点[20]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50%,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53] - 销售费用31,665,690.8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4.90%[92] - 管理费用277,928,428.55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5.28%[92] - 研发费用359,502,630.8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6.17%[92] - 锂电行业直接材料成本本期金额752,556.90万元,占总成本比例91.34%,较上年同期增长165.63%[86] - 锂电行业人工费用本期金额7,645.74万元,占总成本比例0.93%,较上年同期增长65.50%[86] - 锂电行业制造费用本期金额63,679.77万元,占总成本比例7.73%,较上年同期增长92.18%[86] - 锂电行业毛利率15.31%,同比增加3.52个百分点[83] 现金流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7.10%[19]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1.92亿元[2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1.92亿元[78][79][8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1,850,584.26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7.10%[94] -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17.55亿元[80][82] - 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18.97亿元[80][82]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755,425,383.41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96,553,032.81元[94] 分红和利润分配 - 母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人民币177,491,595.63元[5] -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5元(含税)[5] - 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91,847,714.56元(含税)[5] - 现金分红占公司2021年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比例为10.08%[5] - 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5元(含税),总股本448,037,632股计算合计派发现金红利91,847,714.56元[149] - 2021年度现金分红占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比例为10.08%[149] - 母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177,491,595.63元[149] 业务表现(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 高镍三元正极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02.59亿元,同比增长170.36%[28] - 高镍三元正极产品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327.59%[28] - 高镍产能从年初4万吨/年提升至年末12万吨/年,增长200%[29] - 湖北鄂州高镍三元材料生产基地产能突破10万吨/年[29] - 全年销量同比翻倍[29] - 9系超高镍产品实现批量出货[29] - 公司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占总出货比例达90%,市占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2021年高镍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二[41] - 公司具备年产三元正极材料12万吨的生产能力,高镍产品产能全球领先[42] -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认证周期长达2年以上,需经过长期性能测试和综合供货能力评估[40] - 公司高镍产品已导入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国际主流客户供应链,并实现大规模应用[41] - 三元正极材料销售量52,341.80吨,同比增长99.27%[84] 业务表现(前驱体及其他产品) - 前驱体销量同比增长200%[30] - 前驱体向正极自供率提升至30%左右[30] - 新增产能兼容NCM811、Ni90及以上超高镍、NCA及NCMA多类型产品[29] - 公司正推进钠离子电池锰铁普鲁士白及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技术迭代与产线建设[44] - 2022年钠离子电池材料预计实现吨级产出,2023年达百吨级规模[108] - 公司推进高电压镍锰酸锂、富锂锰基等中试工艺开发[108] 产能和产能扩张 - 高镍产能从年初4万吨/年提升至年末12万吨/年,增长200%[29] - 湖北鄂州高镍三元材料生产基地产能突破10万吨/年[29] - 公司具备年产三元正极材料12万吨的生产能力,高镍产品产能全球领先[42] - 报告期内快速扩张产能包括湖北五期韩国正极项目1-1期贵州1-2期[69] - 公司对湖北贵州韩国三大制造基地及浙江临山高镍前驱体项目进行大规模扩建[72] - 公司预计2022年底正极产能达到25万吨/年,2025年底扩大至60万吨/年以上[106][107] - 仙桃基地新建10万吨产能,单线产能提升30-40%[107] - 韩国正极1期项目建成并投产,成为国内首家海外建厂的正极企业[105][106] - 湖北鄂州、仙桃、贵州遵义和韩国忠州形成四大正极生产基地[107] - 新建产能8万吨单万吨建设周期平均8个月[64] - 新一代产线单线产出比上一代提升30%以上[64] 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3.50%,同比减少0.35个百分点[20] - 研发投入总额为3.5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6.17%[53][54]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50%,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53] - 公司本年新增专利申请69个,其中发明专利23个,实用新型专利46个[52] - 公司本年获得专利授权22个,其中发明专利7个,实用新型专利15个[52] - 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加210人,增幅达73.17%[54] - 高镍单晶型Ni90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累计投入1497.83万元,已实现量产[54] - Ni96新品开发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累计投入627.67万元,处于产线调试阶段[54] -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1123万元,累计投入754.92万元,处于小试阶段[55] - 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1629万元,累计投入1331.70万元,处于小试阶段[56] - 8系低成本前驱体开发项目总投资2724万元,累计投入1748.19万元,处于中试阶段[56] - 高镍窄分布前驱体开发投入3,454.27万元[57] - NCM 811烧结工艺优化后单吨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57] - 高镍新产线单线产能提升40%以上且单吨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57] - 研发人员数量497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14.12%[60]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9,662.49万元人均薪酬19.44万元[60] - 博士学历研发人员13人硕士研究生206人[60] - 30岁以下研发人员272人占比54.7%[61] - 公司拥有141项注册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47] - 报告期内新增专利69项,涵盖尖晶石镍锰、富锂锰基及钠离子电池材料等前沿技术[50] - 报告期内新增授权专利22项,包括5项国内发明专利和2项国外发明专利[51] - 高镍无水洗技术通过优化工艺去除水洗工序,降低生产成本[47] - NiCoMn金属回收技术采用无机酸溶解法,无需萃取环节且环境污染小[47] - Li2CO3回收技术在韩国工厂实现量产,并申报宁波2025重大专项[47] - 前驱体共沉淀技术已应用于NCM811和NCA前驱体产品生产[47] - 正极材料掺杂技术应用于高电压单晶NCM622及Ni90以上超高镍系列产品[47] - 正极材料气氛烧结技术应用于NCM622、NCM811及Ni90以上超高镍系列产品[47] 原材料和供应链 - 公司上游原材料为镍盐、钴盐、锂盐,其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有较大影响[3] - 原材料成本占三元正极材料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3] - 三元正极材料原材料成本占总生产成本比重较高[69]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572,680.15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44.07%,其中供应商一采购额346,120.30万元占比26.64%[90][91] - 与格林美合作获得回收原料优先供应权占比26%[109] - 印尼镍铁行业未来几年每年新增产能达40-60万吨镍,将推动高冰镍生产并降低高镍三元材料成本[44] 客户和市场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863,510.78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84.17%,其中客户一销售额647,177.29万元占比63.08%[87][88][89] - 与宁德时代签订2022-2025年三元正极粉料第一供应商协议[29] - 高镍三元动力电池产业化趋势明显行业产能供应逐步扩大[70]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汽车行业总体占比依然较低[73] - 高镍三元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市场份额快速上升[74] - 2021年全球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30.9万吨,同比增长120.71%,占三元正极材料总出货量的41.76%[41] -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预计超550万辆[107] - 特斯拉4680型电池相比2170电池功率提升6倍,能量密度提升5倍,续航里程增加16%,每千瓦时成本降低14%[43] - 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160Wh/kg,下一代预计达200Wh/kg,低温放电效率达90%[44] 资产和负债状况 - 总资产147.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9.63%[1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5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09%[19] - 总资产较上年末增长139.63%[22] - 货币资金大幅增长83.74%至25.8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7.59%[96] - 应收账款激增151.96%至18.43亿元,占总资产12.54%[96] - 应收款项融资飙升242.14%至26.22亿元,占总资产17.84%[96] - 存货增长185.59%至16.68亿元,占总资产11.34%[96] - 在建工程暴增440.3%至19.24亿元,占总资产13.09%[96] - 应付票据激增523.12%至43.76亿元,占总资产29.76%[96] - 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变动增加3542.42万元[27] - 应收款项融资期末余额较期初增加18.56亿元[27] - 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2.43亿元,主要为理财产品投资[100] - 境外资产4.7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3.23%[98] - 报告期内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所增加且经营活动现金流为净流出[72] 地区表现 - 湖北容百销售收入66.32亿元,同比增长97.44%[100] - 贵州容百销售收入27.69亿元,同比增长99.03%[100] - 建立湖北、贵州、浙江、韩国四大生产基地[37] - 湖北鄂州、仙桃、贵州遵义和韩国忠州形成四大正极生产基地[107] 管理层和治理 - 董事长白厚善2021年获得股票激励500,000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665.19万元[118] - 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相烈2021年获得股票激励121,900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222.89万元[118] - 董事兼副总经理张慧清2021年获得股票激励75,200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62.34万元[118] - 董事张媛2021年获得股票激励55,600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28.40万元[118] - 董事会秘书葛欣2021年获得股票激励29,953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66.45万元[119] - 财务负责人田千里2021年获得股票激励30,386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2.15万元[119] - 副总经理刘德贤2021年获得股票激励75,200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66.78万元[119] - 核心技术人员陈明峰2021年获得股票激励38,000股[119] -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合计为998,539股[120] -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为1,488.47万元[120]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1488.47万元[130]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379.36万元[130] - 副董事长刘相烈兼任总经理任期至2024年6月29日[121] - 董事张慧清兼任副总经理任期至2024年6月29日[121] - 公司于2021年6月30日完成新一届董事会及监事会换届选举[122] - 董事长白厚善自2015年10月起任职[123] - 总经理刘相烈自2014年10月起任职[123] - 副总经理张慧清自2014年起任职[123] - 董事张媛曾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兼财务负责人[123] - 公司独立董事姜慧于2018年3月上任[124] - 公司独立董事赵懿清于2018年3月上任[124] - 葛欣于2021年6月担任公司总裁助理及董事会秘书[124] - 田千里于2021年4月担任公司财务管理中心财务负责人[124] - 朱岩自2018年3月起担任公司监事会主席[124] - 陈瑞唐自2017年7月起担任公司职工代表监事[124] - 刘德贤自2017年7月起担任公司国际贸易事业部总经理及总裁助理[124] - 公司关键管理人员陈明峰自2018年12月起担任战略运营中心总经理兼临山分公司总经理[125] - 公司关键管理人员袁徐俊自2014年10月起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工作[125] - 核心技术员工袁徐俊持有公司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72,300股[120] 股权激励 - 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第一类限制性股票502,878股占比总股本0.11%,授予价格63.51元/股[152] - 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1,045,640股占比总股本0.23%,授予价格114.26元/股[152] - 股权激励覆盖员工249人,占员工总数7.08%[152] - 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类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调整为63.51元/股[153][155] - 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调整为114.26元/股[154][155] - 2021年9月24日完成登记第一类限制性股票502,878股[154][155] - 报告期内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合计85,622,997.62元[155] - 董事会秘书葛欣获授第一类限制性股票29,953股,授予价格分别为23.91元和63.51元[156] - 财务负责人田千里获授第一类限制性股票30,386股,授予价格分别为23.91元和63.51元[156] - 董事会秘书葛欣获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59,907股,授予价格分别为36.39元和114.26元[157] - 财务负责人田千里获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60,771股,授予价格分别为36.39元和114.26元[157] - 所有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期末市价均为115.58元/股[156][157] - 公司授予129名新人骨干154.8万股限制性股票[185] - 员工持股人数29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8.24%[186] - 员工持股数量475.19万股占总股本比例1.06%[186] 公司治理和会议 - 公司2020年度股东大会于2021年6月29日召开,审议通过12项议案包括年度报告和利润分配预案[115] - 公司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于2021年7月22日召开,审议通过2021年限制性
容百科技(688005)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