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康龙化成(03759)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26 08:3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总收益人民币64.41亿元,同比增长14.9%[10][13] -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人民币7.014亿元,同比下降37.0%[10] - 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人民币7.557亿元,同比增长9.5%[10][13] -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为人民币701.4百万元,同比下降37.0%[34] - 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0.3984元,同比下降36.6%[35] - 每股摊薄盈利为人民币0.3978元,同比下降36.6%[3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实验室服务毛利率44.9%较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19] - CMC服务毛利率30.2%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23] - 临床研究服务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12.3%,较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27]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现金流量 -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人民币14.083亿元,同比增长28.1%[10]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约人民币1,408.3百万元,同比增长28.1%[38]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约人民币1,737.3百万元,同比大幅增加16,216.8%[38] - 融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101.0百万元,同比下降97.8%[38] 各条业务线表现:实验室服务 - 实验室服务营业收入人民币3,892.5百万元同比增长15.5%,第二季度环比增长9.6%[19] - 实验室服务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超10%,生物科学收入占比超55.0%[19] - 实验室服务团队参与全球创新药发现项目795个[19] 各条业务线表现:CMC服务 - CMC服务营业收入人民币1,389.7百万元同比增长18.2%,第二季度环比增长0.5%[23] - CMC服务新签订单同比增长约20%[23] - 实验室化学研究员超6,700人全球领先[22] - CMC(小分子CDMO)服务员工数量为4,811人[24] - CMC(小分子CDMO)约84.0%的收入来源于药物发现服务的现有客户[24] - 工艺开发化学家在中国有近2,500名,在英国有超过200名[24] - CMC(小分子CDMO)服务涉及药物分子或中间体641个,其中工艺验证和商业化阶段项目23个、临床III期项目21个、临床I-II期项目188个、临床前项目409个[25] 各条业务线表现:临床研究服务 - 临床研究服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939.3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4%[27] - 临床研究服务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人民币492.0百万元,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10.0%[27] - 临床研究服务员工数量为4,415人,包括海外超过四百人的临床团队[27] 各条业务线表现: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 - 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11.5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1%[30] - 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人民币112.8百万元,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14.3%[30] 各地区表现 - 来自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客户收入人民币11.679亿元,同比增长48.0%,占营收18.1%[16] - 来自北美客户收入人民币40.726亿元,同比增长11.0%,占营收63.2%[16] - 来自欧洲客户(含英国)收入人民币12.342亿元,同比增长30.5%,占营收19.2%[16] - 来自中国客户收入人民币9.73亿元,同比增长15.5%,占营收15.1%[16] - 海外子公司交付收入人民币802.2百万元同比增长8.9%,占营业收入12.4%[17] - 公司海外客户业务收入占比远高于国内客户[8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业务运营与战略 - 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0%[15] - 为超过2600家全球客户提供服务,其中70.0%收入来自使用多个业务板块的客户[15] - 公司员工总数达22,908人,其中研发、生产技术和临床服务人员20,684人占比90.3%[17] - 公司具备小分子、大分子及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全流程研发生产能力[54] - 构建六大研发服务平台包括化学技术平台贯穿药物研发全周期[55] - 公司大分子药物开发生产平台提供200L至2000L规模的中试至商业化阶段原液及制剂生产服务[62] - 公司位于宁波第二园区的大分子药物开发生产平台于2024年上半年逐步投入使用[62] - 公司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技术可支持人体ADME研究及高灵敏度同位素AMS技术应用[57] - 公司临床平台通过收购海心智惠覆盖全国30余省份的真实世界数据(RWD)网络[60] - 公司基因治疗药物分析平台符合FDA及OECD GLP法规要求[64] - 公司基因治疗药物生产平台位于英国提供一体化工艺开发及GMP生产服务[63] - 公司DMPK/ADME全球服务网络强化一体化服务平台领先地位[57] - 公司临床药理中心及生物统计部门位于美国支持中美双边临床研究[61] - 公司临床前IND全套解决方案涵盖安全性评价及工艺开发[58] - 公司提供符合FDA及EMA标准的真实世界研究(RWS)服务[60] - 公司在中国、英国和美国设有21个运营实体,其中海外11个[66] - 公司在中国、英国和美国建立了CMC(小分子CDMO)一体化服务平台[67] - 公司研发、生产技术和临床服务人员总数为20,684名,分布在中国、英国和美国[71] - 公司拥有近3,700名技术主管及高端科研人才[71] - 公司拥有百余名学科带头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人,市级人才31人,区级人才282人[70][71] - 公司位于新加坡的参股公司PharmaGend工厂获得美国FDA、新加坡HSA认证及瑞士Swissmedic的QP审计[67] - 公司ADC业务已建立抗体制备-弹头分子合成-连接子合成-生物偶联-生物测试一体化服务平台[65] - 公司多肽业务已完成自动化合成平台搭建,并建立配套分析室和纯化分离实验室[65] - 公司通过AI技术预测永生细胞生长趋势、药物作用机制及化学反应条件筛选[69] - 公司新建全自动合成平台和全自动化生物测试平台助力技术升级[69]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引入超过480家新客户[73] - 超过98%的收入来自重复客户[73] - 公司自2015年起不断增加海外服务能力布局[8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财务与风险管理 - 公司收入相当部分以美元计价[83] - 公司经营成本及开支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83] - 公司通过套期保值交易降低汇率波动风险[84] - 公司海外服务能力涉及美元、英镑及欧元相关外汇风险[83] - 公司持续完善对各类人才的长效激励机制包括股权激励[77] - 公司已取得经营相关资质并将密切关注续领要求[81]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ESG与可持续发展 - 公司主要运营地ISO 14001认证覆盖率2022年为10%,2023年为30%,2024年保持30%[89][90] - 2024年公司开展内部环境审计2次,外部环境审计83次[91] - 2023年有害废弃物排放密度为0.020吨/万元收益,2024年升至0.024吨/万元收益[93][94] - 公司设定2035年有害废弃物排放密度较2023年基准减少10%的目标[93] - 2023年用水强度为1.55吨/万元收益,2024年降至1.48吨(降幅4%)[94][95] - 公司设定2035年用水强度较2023年基准降低30%的目标[94] - 2024年主要运营地员工环境专题培训覆盖率达78%[97][98] - 公司计划2025年实现100%员工环境培训覆盖率[97] - 公司设定2035年废有机溶剂回收率达到当年产生量10%的目标[94] - 公司温室气体排放盘查覆盖率达95%以上(以2023年为基准年)[93] - 公司连续三年向SEE生态协会捐赠人民币10万元[99] - 动物实验相关园区AAALAC认可比例连续三年保持在71%[101] - 2024年女性员工占比达55%[104] - 2024年女性高级管理层占比23.86%[104] - 2024年ISO 45001认证覆盖率达20%[109] - 2024年损失工作日事故率(LTIR)为0.34[110] - 商业道德风险评估供应商覆盖率连续三年保持100%[112] - 2024年ISO 27001认证主要运营基地覆盖率达30%[112] - 信息安全培训覆盖率连续两年达100%[114] - 官方举报渠道举报解决率连续三年保持100%[115] - 2024年范围三碳排放强度为198.40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元,较2023年下降7%[119] - 2024年外部包装材料可回收或生物基采购比例为89%,2022年97%,2023年87%[119] - 2024年重要供应商可持续采购培训覆盖率为68%,2022年60%,2023年71%[116] - 2024年捐赠总额为3,227,345.63元人民币,2022年9,818,735.48元,2023年4,904,436.95元[122] - 2024年最大单笔捐赠为北京亦城合作发展基金会3,000,000元人民币[122] - 公司目标2033年范围三排放较2023基准年减少61%(强度指标)[119] - 公司目标2030年实现外部包装材料可回收或生物基采购比例超80%[119] - 公司目标2030年确保90%以上供应商签署标准ESG条款[116] - 公司目标2030年实现100%重要供应商接受可持续采购培训[116] - 公司目标2030年将85%重要供应商纳入年度可持续审计[118] 其他重要内容:投资与收购活动 - 以人民币1.85亿元收购海心智惠51.39%股权[45] - 海心智惠出资人民币3500万元收购真实世界研究和卫生经济学研究相关业务[46] - 认缴出资人民币1亿元参与宁波甬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48] - 全资子公司Pharmaron UK Limited认缴出资3000万美元参与境外生物医药基金[50] 其他重要内容:财务与资本结构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人民币1,208.8百万元[39] - 流动比率约为1.5,较2024年末的1.8有所下降[39] - 计息银行借款总额为人民币5,542.8百万元[40] - 杠杆比率为41.0%,较2024年末的40.6%略有上升[40] - 每股派发现金股息人民币0.2元(含税)[44] 其他重要内容:股份回购与库存股 - 公司在报告期内回购542,000股H股,总价约730万港元[13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持有7,263,300股H股作为库存股,其中6,721,300股为2024年12月回购[133] - 2025年1月回购H股每股最高价13.44港元,最低价13.32港元,总对价7,250,100港元[134] 其他重要内容:股权结构与激励计划 - 楼柏良博士持有A股323,212,550股,占A股类别21.89%,占总股本18.18%[141] - 楼小强先生持有A股323,212,550股,占A股类别21.89%,占总股本18.18%[141] - 郑北女士持有A股323,212,550股,占A股类别21.89%,占总股本18.18%[141] - 李丽华女士持有A股75,000股,占A股类别0.0050%,占总股本0.0042%[141] - Pharmaron Holdings Limited直接持有180,496,500股A股,楼柏良博士持有其76.76%股权[141] - 楼小强先生直接持有60,540,050股A股,并通过全资公司持有40,135,026股A股[142] - 楼伯良博士持有A股股份323,212,550股,占A股股本21.89%,占公司总股本18.18%[146] - 楼小强先生直接持有A股股份60,540,050股,并通过全资拥有的宁波龙泰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40,135,026股[148] - 郑北女士直接持有A股股份15,750,000股,并通过全资拥有的北海多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21,956,986股[148] - 楼伯良博士、楼小强先生及郑北女士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A股权益323,212,550股[148] -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受控制法团持有A股股份271,298,500股,占A股股本18.37%,占公司总股本15.26%[146] - 深圳信中康成及深圳信中龙成分别直接持有242,800,000股及28,498,500股A股[150] - Pharmaron Holdings Limited直接持有180,496,500股A股,并由楼伯良博士持有76.76%股权[151] - 集团雇员总数从2024年12月31日的21,370名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22,908名,增长7.2%[132] 其他重要内容:2021年A股激励计划 - 2021年A股激励计划授予的限制性A股股份最高数目为1,741,950股,约占公司总股本0.1%[155] - 激励计划承授人总数为204名,包括核心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等[154] - 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激励计划获授的公司股票总数未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155] - 2021年A股激励计划限制性股票初始授予价格为每股人民币70.47元,是公告日前120个交易日平均成交价的50%[156][158] - 因实施2021至2024年度利润分配,授予价格经四次调整从70.47元降至30.39元[156][157] - 2025年1月向20名员工归属登记24,459股限制性A股,作废347,001股[160] - 归属时A股加权平均收市价为人民币24.65元[163] - 报告期末2021年A股激励计划未归属奖励数目为371,520股[162] - 另有一名员工离职导致42,189股于2025年8月21日作废[164] - 2021年A股激励计划剩余有效期为12个月(至2026年6月)[162] 其他重要内容:2022年A股激励计划 - 2022年A股激励计划涵盖379名激励对象,不包括董事及大股东[167] - 2022年A股激励计划下限制性A股最高发行数目为3,304,800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约0.19%[168] - 2022年A股激励计划授予价格经多次调整,最终从每股人民币58.38元降至25.15元[169][171] - 2025年1月向209名员工归属登记385,057股限制性A股,但140名员工放弃317,632股导致作废[17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2022年A股激励计划下未归属登记奖励数目为1,408,022股[175] - 2025年8月21日因10名员工离职,作废44,104股A股限制性股票[177] - 2022年A股激励计划剩余有效期为24个月,总期限不超过60个月[176] 其他重要内容:2023年A股激励计划 - 2023年A股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激励对象总数为295名,无董事、高管或大股东参与[180] - 2023年A股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限制性A股最高数目为1,479,300股,占可授予总额的90%[182] - 预留授予限制性A股数目为164,400股,占可授予总额的10%[182] - 首次授予实际发行调整为2,166,750股A股,占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发行股份总数的0.12%[182] - 预留授予实际发行调整为246,600股A股,占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发行股份总数的0.01%[182] - 限制性A股授予价格经两次调整后定为每股人民币18.45元[183][188] - 报告期内作废634,880股限制性A股,其中179,553股因员工离职作废,455,327股因未达绩效作废[19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归属登记奖励数目为910,946股[190] - 激励计划下可能发行股份总数占截至2025年6月30日六个月已发行A股加权平均数的0.23%[191] - 任何激励对象通过全部股份激励计划获授股票累计不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181][182] 其他重要内容:H股奖励信托计划 - 首期H股奖励信托计划上限由17,865,000股H股增加至35,563,910股H股[192] - 首期H股奖励信托计划可购买H股上限调整为3556.391万股,占公司已发行H股总数约12%及总股份约2%[19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