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领控股(00061) - 2025 - 中期财报
绿领控股绿领控股(HK:00061)2025-09-25 08:56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期内收入约为7034万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7312.5万港元减少约278.5万港元,下降原因为加工煤产品平均售价下跌[28] - 收入约7034万港元,较上年同期约7313万港元减少约278.5万港元,下降3.8%[31] - 收入同比下降3.8%至7034万港元,对比上年7312.5万港元[140] - 公司期内持续经营业务亏损约为1.69763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01909亿港元亏损扩大[28] - 持续经营业务期内亏损约1.697亿港元,较上年同期约1.019亿港元增加约59.4%[31][36] - 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期内亏损扩大66.6%至1.6976亿港元,对比上年1.0191亿港元[14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约1.69763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亏损为零[164]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净亏损约169,763,000港元,而去年同期无亏损[166] - 公司期内毛利润约为469.1万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185.1万港元显著减少,主要由于加工煤产品平均售价下降[29] - 毛利约469万港元,较上年同期约1185万港元减少约716万港元,下降60.4%[32] - 毛利大幅下降60.4%至469.1万港元,对比上年1185.1万港元[140] - 公司毛利润率下降,主要由于加工煤产品平均售价下跌[29] - 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32.3港仙,对比上年同期每股盈利328.0港仙[141] - 融资成本约1.690亿港元,较上年同期约1.097亿港元增加约5936万港元,其中可换股票据利息增加约3133万港元[35][37] - 融资成本激增54.1%至1.6901亿港元,对比上年1.0965亿港元[140] - 持续经营业务税前亏损扩大70.5%至1.6888亿港元,对比上年9906.8万港元[140] - 所得税开支减少68.8%至88.6万港元,对比上年284.1万港元[140] - 融资成本激增至1.6901亿港元,同比增长54.1%[192] - 除税前亏损扩大至1.6888亿港元,同比增长70.5%[192]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公司期内行政及其他运营开支约为556.6万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548.4万港元增加约8.2万港元,主要因煤炭业务运营费用上升[30] - 行政及其他经营费用约557万港元,较上年同期约548万港元增加约8.2万港元[33]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煤炭业务收入较2024年同期略有减少,但整体运营保持稳定[16][19] - 公司正于柬埔寨寻求木薯农业及深加工业务相关商机[23][26] - 公司正探索系统集成服务及软件解决方案分部相关商机[24][27] - 公司采用先进洗煤工艺改善精煤质量,以满足客户对高效低排放原材料的需求[21][25] - 公司经营分部包括持续经营的煤炭业务、系统集成服务及软件解决方案、木薯淀粉业务[185][189] - 公司已终止经营业务为采矿业务,详细分部资料披露于附注9[186][190] - 煤炭业务收入7034万港元,同比下降3.8%[192] - 分部利润总额438.1万港元,同比下降61.3%[192] - 煤炭业务分部利润376.4万港元,同比下降66.9%[192] - 系统集成服务分部利润61.7万港元,同比扭亏(2024年亏损5.1万港元)[19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预期焦煤市场将保持调整阶段,需求取决于中国宏观经济复苏及钢铁行业运营状况[79][82] - 公司计划通过煤炭洗选和清洁煤供应技术巩固细分市场竞争优势[80][82] - 公司将持续推动成本控制及运营效率提升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80][82] - 公司对中国下半年经济复苏持审慎乐观态度,预计工业能源需求将适度提升[81][83] - 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取决于能否通过六项措施产生足够现金流[53] - 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取决于与可换股票据持有人达成延期还款协议[178] - 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与收购附属公司代价相关的其他应付款项债权人达成延期还款协议[178] - 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与联营公司就还款期达成协议[178] - 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煤炭业务盈利能力提升以改善营运现金流[178] - 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成功获取外部融资及集资机会[178] -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依赖与债权人协商延期及改善煤炭业务现金流[170][176] 债务和流动性状况 - 公司正与债权人协商债务展期,并寻求外部融资机会[48] - 公司其他应付款项账面值约为人民币1.197亿元,正与债权人协商延期[54] - 公司计划在2025年4-8月与2017年票据持有人就债务和解/延期进行谈判[56] - 公司计划在2025年4-9月与其他债权人就债务和解/延期进行谈判[56] - 公司要求其他债权人在潜在重组完成前不要采取法律行动,目前未被拒绝[60] - 公司正与一家中国国有企业潜在投资者就债务重组进行投资条款谈判[58] - 潜在投资者已于2025年8月初提出重组条款供2017年票据持有人考虑[60] - 公司已开始与2024年可换股票据持有人协商延长票据到期日事宜[60] - 2017年可换股票据未偿还本金4000万美元(约3.12亿港元)[48] - 2017年可转换票据剩余本金4000万美元(约3.12亿港元)已于2024年12月31日及2025年6月30日逾期未偿还[165] - 2017年可换股票据未偿还本金40,000,000美元(约312,000,000港元)已逾期且收到法定偿债要求[167] - 收购子公司相关其他应付款约人民币119,709,000元(约131,003,000港元)已逾期且收到催款函[173] - 应付联营公司款项约489,469,000港元需按要求偿还[173] - 2024年可换股票据A类380,000,000港元和B类15,000,000港元将于2026年6月26日到期[173] - 公司总负债约27.459亿港元,较2024年末约26.299亿港元增加约1.16亿港元[39][42] - 公司净流动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2,040,202千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2,518,649千港元,增幅23.5%[146] - 公司总资本亏绌从2024年12月31日的2,480,302千港元扩大至2025年6月30日的2,674,000千港元,增幅7.8%[147]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亏损约120.28694亿港元,较2024年底的118.58931亿港元增加1.4%[164]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负债超过总资产约26.74亿港元,较2024年底的24.80302亿港元增加7.8%[164]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借款(包括应付前董事款项)约12.85031亿港元,较2024年底的12.50427亿港元增加2.8%[164] - 公司累计亏损截至2025年6月30日约12,028,694,000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约11,858,931,000港元增加[166] - 公司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2,518,649,000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约2,040,202,000港元恶化[166] - 公司总负债超出总资产约2,674,000,000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约2,480,302,000港元增加[166] - 公司总借贷约1,285,031,000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6,129,000港元[166] - 贸易应付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48,341千港元大幅减少至2025年6月30日的16,489千港元,降幅65.9%[146] - 其他应付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1,330,378千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1,443,537千港元,增幅8.5%[146] - 应付联营公司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475,608千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489,469千港元,增幅2.9%[146] - 可换股票据从2024年12月31日的288,947千港元减少至2025年6月30日的0千港元[147] - 非流动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445,942千港元减少至2025年6月30日的160,338千港元,降幅64.0%[147] - 汇兑换算储备从2025年1月1日的68,088千港元减少至2025年6月30日的44,153千港元,降幅35.2%[149]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其他全面开支总额为23,935千港元,主要来自外汇折算差异[149]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累计亏损增加169,763千港元,期末累计亏损达12,028,694千港元[149] 现金流状况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613万港元,较2024年末约202万港元增加约411万港元,增长203.8%[41][4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转正为1485.4万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净流出2244.5万港元[15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入仅为4000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净流出1.12276亿港元[15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出1275.8万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净流入432万港元[15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210万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净减少1.30401亿港元[152] - 公司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12.9万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45.5万港元增长321%[15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长204.0%至612.9万港元,对比期初201.6万港元[144] 资产状况 - 总资产约7193万港元,较2024年末约1.496亿港元减少约7773万港元,下降51.9%[39][42]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下降70.1%至1657.7万港元,对比期初5545.0万港元[144] - 预付款项、按金及其他应收款项下降51.8%至3886.8万港元,对比期初8075.7万港元[144] - 分部资产总额6258.9万港元,较年初下降48.5%[195] - 煤炭业务资产6070万港元,较年初下降49.3%[195] - 综合负债总额27.459亿港元,其中未分配企业负债占比98.9%[197] - 已终止经营业务关联负债由8.786亿港元降为零[197] 外汇风险 - 公司收入以人民币结算,成本涉及港元、人民币和美元,存在外汇风险[63] - 公司银行存款包括港元、人民币和美元三种货币[64] - 公司银行存款货币为港元、人民币及美元[68] 员工和运营 - 公司员工总数截至2025年6月30日为46名全职员工,较2024年12月31日的47名减少1名[73][77] 股权和公司治理 - 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526,260,404股[87][88] - 董事谢南洋先生持有7,658股普通股,占已发行股本约0.0015%[87][88] - 张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持有1,821,565,688股好仓,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346.13%[94] - 张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持有1,818,634,621股淡仓,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345.58%[94] - 张先生配偶郝女士实益拥有68,181,818股好仓,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12.96%[94] - 中国能源实益拥有1,821,565,688股好仓及1,818,634,621股淡仓,各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346.13%和345.58%[96] - 中国能源持有380,000,000港元可换股票据,可转换为1,727,272,727股,将于2026年6月26日到期[99] - 郝女士持有15,000,000港元可换股票据,可转换为68,181,818股,将于2026年6月26日到期[99] - 中国能源持有94,292,961股股份,其中91,361,894股已作抵押[99] - 华融澳门通过受控法团持有1,818,634,621股好仓,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345.58%[96] - 中信资产管理通过受控法团持有1,818,634,621股好仓,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345.58%[9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除披露外无其他董事或主要行政人员持有公司股份或债券权益[9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发行股份总数为526,260,404股[103][7] - 华融澳门51%股权由华融产融投资持有[103][4] - 华融产融投资由华融置业全资实益拥有[103][5] - 华融置业由中国中信集团全资实益拥有[103][6] - 董事会由2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34] - 谢南洋先生同时担任主席和行政总裁职务,构成对企业管治守则C.2.1条的偏离[133][134] - 安娟女士于2025年6月23日起获委任为提名委员会成员[126][129] - 自2025年1月1日起,股份登记处变更为卓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127][130] 购股权计划 - 购股权计划于2025年5月28日到期[104][108] - 购股权行使价不低于联交所收盘价/5日均价/面值中最高者[108][110] - 任何12个月内行使购股权所发行股份不得超过授予日已发行股份1%[106] - 购股权有效期最长10年且无最低持有期要求[107] - 2019年更新计划授权限额后可发行股份占当时已发行股份约10%[112] - 购股权承授人需支付1.00港元名义代价[107][10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顾问持有的尚未行使购股权数目为1,000,000份[115] - 购股权行使价格为每股0.35港元(经调整后为7.00港元)[115] - 期內未授出、行使、注销或失效任何购股权[117][122] - 购股权计划于2025年5月28日到期,之后不得再授出新购股权[118][122] - 公司未持有任何库存股份[120][124] - 期內未发行任何股本证券或出售库存股份换取现金[121][125] 会计政策和报告 - 中期财务资料采用历史成本基准编制,与2024年度报表政策一致[179][183] - 公司已应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修订但对财务表现无重大影响[181][184] - 公司未应用任何已颁布但尚未生效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修订[182][184] 其他重大事项 - 中国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达5.3%,受益于中美贸易摩擦暂缓及政策刺激措施[15][18] - 公司无重大投资、收购或处置子公司/联营公司/合资企业[70][75] - 公司无重大或然负债及资本承承诺[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