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时代电气(03898)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25 08:31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122.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5%[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3%[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04%[2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1.15元/股,同比增长40.24%[2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14%,同比增加0.29个百分点[23] - 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1.21元/股,同比增长15.24%[121]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人民币16.72亿元,同比增长12.93%[12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14%,同比增长0.29个百分点[121]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40%,同比增加0.86个百分点[23] - 费用化研发投入12.145亿元,同比增长26.60%[84] - 资本化研发投入5,624.86万元,同比增长94.59%[84] - 研发投入合计12.707亿元,同比增长28.59%[84]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10.40%,同比增加0.86个百分点[84] - 研发费用人民币12.15亿元,同比增长26.60%[123] 分红派息 -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4.40元(含税)[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股本1,357,948,412股[7] - 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人民币597,497,301.28元[7] - 现金分红总额占公司2025年半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5.75%[7] - 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4.40元(含税),总股本1,357,948,412股,合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人民币597,497,301.28元,占2025年半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5.75%[143] 现金流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8.52%[2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人民币18.79亿元,同比增长188.52%[123] 各业务线表现 - 新兴装备业务收入人民币52.44亿元,同比增长25.88%[125] - 工业变流业务收入人民币3.59亿元,同比增长110.08%[125] - 新能源发电业务收入人民币10.47亿元,同比增长42.94%[125] - 其他轨道交通装备收入人民币3.63亿元,同比增长65.65%[125] - 功率半导体宜兴3期项目2025年6月底已达设计产能[43] - 传感器业务已接近2023年同期水平[43] - 新能源乘用车电驱板块新增项目20个,其中一半以上是混动项目[43] - 动车组高级修数量有所增加[42] - 城轨牵引系统新获订单继续领跑行业[42] - 首次实现车规级SiC模块小批量交付[43] - 实现高压总成首单突破及多合一产品首次量产应用[43] - 工业变流板块实现纯电动矿用车牵引变流器批量应用[44] - 新能源发电板块中标容量位居国内前列并突破首个海上光伏项目[45] - 光伏逆变器国内中标超15GW且地面电站领域排名行业前三[47] - 乘用车功率模块装机量排名行业第二市场占有率达13.6%[47] - 城轨牵引变流系统2012至2024年连续十三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46] - 传感器件稳居轨道交通领域国内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47] - 高速铁路机车牵引变流系统产品连续多年领跑国内市场[46] - 海工装备获得国内外多个新订单包括首套EROV订单[45] - 公司首款液冷集中式储能变流器上半年订单超2GW[79] - 超级五合一产品较上版本减重14kg,CLTC效率提升0.5%,拖曳扭矩降低30%[79] 各地区表现 - 海外市场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中标13个项目[42] - 境外资产规模为18.68亿元,占总资产比例2.70%[130] 研发与技术成果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40%,同比增加0.86个百分点[23] - 公司累计获得专利授权数量3,654件其中发明专利2,473件[50] - 累计主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1项国内标准198项[50] - 公司拥有6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及7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50] - 研发人员数量为4,066人,占员工总数的40.8%[54] - 公司拥有3,654项有效境内外注册专利[57] - 研发团队中接近半数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54] - 公司核心技术涵盖电气系统技术、变流及控制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等12个领域[57] - 牵引变流系统技术批量应用于机车、动车、城轨、磁浮等领域[58] - IGBT器件应用技术平台已形成多电压等级产品,满足轨道交通和工业变流需求[59] - 工业变流技术平台覆盖容量范围0.1-4000kVA[60] - 网络控制平台DTECS-1采用MVB/WTB技术,DTECS-2采用实时以太网技术[60] - 列车无线重联控制技术支持多种编组模式包括2+0/3+0/1+1/2+2/1+1+1+1[61] - 无线重联技术批量应用于万吨及两万吨重载组合列车[61] - 轨道工程机械技术构建包括轨道车/接触网作业车/打磨车/探伤车/换轨车等整车研发能力[61][62] - 内燃驱动/电传动和混合动力系统产品批量应用于铁路双动力打磨车等机械产品[63] - 永磁牵引系统应用于捣稳车实现捣固车超低恒速和步进式电驱驱动[63] - 分布式数字化大型养路机械网络控制平台整合线路捣固/钢轨探伤/打磨控制等技术[63] - 公司拥有8英吋专业IGBT芯片制造平台,掌握全系列高低压IGBT及FRD芯片设计与制造工艺技术[64] - 公司构建了6英吋专业碳化硅芯片制造平台,并已完成更先进的8英吋碳化硅芯片平台设计即将拉通[64] - 公司开发了高性能高可靠的750V-6500V IGBT器件和750V-3300V SiC器件,产品批量应用于多个领域[65] - 公司构建了覆盖全电压系列IGBT、SiC等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评估技术体系[65] - 公司完成了自主城轨信号CBTC、FAO、TACS技术攻关,掌握全套自主城轨信号系统技术[66] - 公司在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领域交付了70套以上的本地化部署大数据平台产品[66] - 公司在云端支撑了光伏、储能超200个电站的数据接入中车云[66] - 车载PHM技术累计装车运用超过1000列车[67] - 自动驾驶技术累计安全运行超过660万公里[68] - 数据与应用安全技术已批量应用于运维体系相关产品[68] - 牵引供电变流技术批量应用于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整流器等领域[68] - 牵引供电控制技术实现分佈式动态无功补偿等功能[68] - 牵引与控制试验技术形成覆盖轨道交通等试验平台[69] - 电磁兼容试验技术建成整车现场电磁兼容试验平台[69] - 可靠性试验技术形成基于HALT&HASS等试验平台[69] - 公司攻克车载专有以太网协议TTDP/TRDP协议一致性测试难点并形成全面以太网专有协议一致性测试平台[70] - 公司实现水下遥控作业机器人和水下挖沟铺缆机器人的海试及批量交付[70] - 公司新能源电驱产品已批量应用于纯电/混合动力乘用车及商用车领域相关车型[72] - 公司传感器产品批量应用于轨道交通、工业光伏、风电、储能、充电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72] - 公司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特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技术研发及推广)[73] - 公司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系列化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研发)[73] - 公司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速、重载列车牵引控制关键技术)[73] - 公司201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技术)[73] - 公司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压大电流IGBT芯片关键技术)[73] - 公司202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压大容量直流开断半导体器件技术)[73] - 复兴号机车牵引能耗降低20%以上,辅助能耗最大降低35%[77] - 机车自动驾驶系统批量装车140余台,累计运行超660万公里[77] - 公司上半年新增境内外授权专利165件,其中欧美日专利7件[80] - 公司目前授权且有效专利数量3,654件,发明专利占比超60%[80] - 研发人员数量为4,06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40.80%[112]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6.58亿元,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16.2万元[112] - 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为47.74%,其中博士研究生138人占比3.40%,硕士研究生1,803人占比44.34%[112]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占比37.31%,30-40岁占比41.89%[112] 管理层与核心团队 - 原董事长丁荣军拥有超过40年轨道交通行业经验[55] - 现任董事长李东林和副董事长尚敬均拥有超过20年行业经验[55] - 尚敬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奖金奖3项[55] - 总经理徐绍龙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55] -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发生变更,4人离任4人新任[140] 重大项目与投资 - CR450动车组电气系统研制项目总投资3,737万元,本期投入372万元,累计投入3,264万元[86] - CR450牵引变流器体积减少15%,功率密度提升50%,系统效率提升4%[86] -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项目总投资4,415万元,本期投入345万元,累计投入3,584万元[87] - 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总投资884万元,本期投入81万元,累计投入782万元[89] - 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完成连续20天跑图测试考核,并于2025年6月30日开通载客运营[89] - 市域铁路柔性贯通同相供电关键装置及能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870万元,本期投入115万元,累计投入529万元[90] - 城轨海外DC3000V&DC750V电气牵引系统平台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705万元,本期投入110万元,累计投入437万元[92] - 轨道交通多源融合能源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646万元,本期投入140万元,累计投入542万元[92] - 时速200公里动力集中电动车组电气系统研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196万元,本期投入388万元,累计投入1,903万元[93] - 市域铁路同相供电装置组合试验已完成第三方评估验证,铜锣山主所和九曲河主所同相供电装置已完成现场安装接线[90] - 城轨海外DC3000V&DC750V系统产品性能已全面对标国外标杆,核心指标实现领先,已完成施工设计及样柜生产[92] - 多源融合能源系统已完成30MW级能量路由器技术路线分析及方案设计,正在交付柔性车网绿能聚合系统示范项目多端口能量路由装置[92] - 时速200公里动力集中电动车组已完成整列型式试验,试验结果符合整车技术要求,正在进行线路应用考核[93] - 市域铁路项目旨在打造全线同相贯通供电方式,实现全线同相、消除无电区,提升牵引供电系统综合能效[90] - 城轨海外项目开发满足海外城轨市场需求的电气牵引系统产品平台,并兼容国内市场,以提升市场竞争力[92] - 自动驾驶技术深化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0.23亿元,本期投入2.03亿元,累计投入8.16亿元[95] - 低比导通电阻1200V SiC沟槽栅MOSFET芯片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9.63亿元,本期投入7.23亿元,累计投入23.69亿元[96] - 面向组串光伏逆变系统的电流传感器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5.95亿元,本期投入1.09亿元,累计投入4.76亿元[96] - SiC MOSFET芯片实现Eon从35.9mJ降低至15.5mJ,Etotal降幅达22.4%[96] - SiC MOSFET芯片效率达到99.08%,高于ST、wolfspeed等友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96] - 电流传感器项目完成磁通门漏电流传感器样机试制并通过验证,性能优于行业标准[96] - 电流传感器项目完成两款开环霍尔电流传感器和一款强抗扰闭环霍尔电流传感器的小批验证,获取批量订单[96] - 自动驾驶技术项目完成机车自动驾驶控制参数可配置化和通用化软件设计,在复兴型机车及既有项目机车上优化升级[95] - 自动驾驶技术项目完成朔黄铁路SS4B机车上装车改造,完成ATO-CCU、BCU等系统数据接口调试[95] - 公司计划下半年首次开展货运列车虚拟编组自动驾驶线路试验[95] -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电流传感器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609[98] -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电流传感器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103[98] -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电流传感器项目累计投入金额为457[98] - 已完成两款单芯片霍尔电流传感器开发并通过可靠性耐久测试[98] - 已完成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平台电控配套系统电流传感器开发并通过验证[98] - 深海机器人电动化平台技术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975[99] - 深海机器人电动化平台技术项目本期投入金额为157[99] - 深海机器人电动化平台技术项目累计投入金额为649[99] - 已完成水下200kW固态断路器部件开发与功能测试[99] - 已完成水下25kW永磁直驱电机功能测试试验[99] - 大连出口哈萨克斯坦内燃机车牵引系统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595(单位未提供,推测为万元或百万元)[101] - 该项目本期及累计投入金额均为269(单位未提供,推测为万元或百万元),占预计总投资的45.2%[101] - 新加坡跨岛线CR151电气牵引系统研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564(单位未提供,推测为万元或百万元)[101] - 该项目本期及累计投入金额均为158(单位未提供,推测为万元或百万元),占预计总投资的28.0%[101] - 项目研制的充电机需满足3%大坡道牵引的技术要求[101] - 面向工商业光伏的150kW组串式逆变器研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456(单位未提供,推测为万元或百万元)[102] - 该项目本期及累计投入金额均为124(单位未提供,推测为万元或百万元),占预计总投资的27.2%[102] - 逆变器产品整机防护等级达到IP66,并满足-40℃低温使用要求[102] - HPS2.0 IGBT制氢电源产品平台开发预计总投资规模为539万元,本期及累计投入均为107万元[104] - 3.XMW储能变流器研制预计总投资规模为352万元,本期及累计投入均为162万元,功率密度提升超过20%,占地面积减少30%[104] - 城轨内燃电传焊轨车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87万元,本期及累计投入均为79万元[105] - 基于先进工艺平台的高性能750V FRD芯片研制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075万元,本期及累计投入均为510万元,165℃下出流较当前产品发电升高约29A(↑4.8%),堵转升高约31A(↑5.8%),SOA提升至470kW,极限能力提升17%[105] - 新能源汽车客户新平台配套传感器预研开发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44万元,本期及累计投入均为99万元[107] - 超级纯电多合一电驱总成产品研发预计总投资规模为3.98亿元,本期及累计投入均为2.3亿元[108] - 超级纯电多合一电驱总成产品研发目标为功率密度提升10%,体积减少15%,效率提升0.5%[108] - 4.X MW轴发变频器研发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37亿元,本期及累计投入均为1.31亿元[110] - 4.X MW轴发变频器功率密度为351W/L,高于ABB ACS880[110] - 研发投入合计本期为4.72亿元,累计为17.68亿元[110] 股份回购 - 公司于2025年1月回购12,351,200股H股,每股最高价格32.6港元、最低29.05港元,总代价371,044,003.86港元[150] - 公司于2025年2月回购20,629,100股H股,每股最高价格32.2港元、最低28.8港元,总代价628,782,940.65港元[150] - 公司于2025年4月回购1,295,000股H股,每股最高价格32.0港元、最低30.5港元,总代价40,254,427.50港元[150] - 公司于2025年5月回购9,485,500股H股,每股最高价格33.2港元、最低31.25港元,总代价309,541,394.54港元[150] - 公司于2025年6月回购610,800股H股,每股最高价格33.2港元、最低32.35港元,总代价20,1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