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表现 - 总收入为120.80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40.631亿港元增长197%[13] - 收入为108.89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38.419亿港元增长183%[13] - 除税前溢利为49.647亿港元,去年同期为0.551亿港元[13] - 本期间溢利为28.998亿港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082亿港元[13] - 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16.907亿港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138亿港元[13] - 公司本期间溢利为28.998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的亏损1.082亿港元实现扭亏为盈[14] - 2025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49.647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仅为0.551亿港元[39][41] - 2025年上半年税后溢利为28.998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录得亏损1.082亿港元[39][41]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1690.7百万港元(2024年:亏损213.8百万港元)[62] - 公司本期间溢利为16.907亿港元[23] 投资收入与收益 - 投资收入净额为11.38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436亿港元增长692%[13] - 通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处理的金融资产及负债收益净额为10.883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0.906亿港元增长1101%[32] - 上市及非上市投资的股息收入为0.501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0.53亿港元下降5.5%[32] - 投资收入净额同比显著增长692%,从1.436亿港元增至11.384亿港元,主要得益于金融资产已变现及未变现收益净额从亏损6390万港元转为盈利10.338亿港元[47] - 2025年上半年金融资产FVTPL实现收益总额5.692亿港元计入损益[12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按公平价值处理之第三级金融资产(FVTPL)未变现收益为5.201亿港元[12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按公平价值处理之第三级金融负债(FVTPL)未变现收益为780万港元[129] 资产价值变动与减值 - 金融资产之减值亏损净额为5.887亿港元,去年同期为4.361亿港元[13] - 物业价值变动亏损为7.809亿港元,去年同期为4.870亿港元[13] - 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收益1.06亿港元,去年同期为亏损0.116亿港元[14] - 物业价值变动导致的亏损扩大60%,从4.87亿港元增至7.809亿港元,主要因投资物业公平价值减少净额从4.753亿港元扩大至7.635亿港元[49] - 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净额同比增长35%,从4.361亿港元增至5.887亿港元,其中消费金融客户贷款及垫款的减值亏损净额(扣除收回后)从3.856亿港元增至4.493亿港元[50] - 已竣工物业存货净减值38.5百万港元计入销售成本(2024年:41.7百万港元)[53] 成本和费用 - 税项支出为20.649亿港元,去年同期为1.633亿港元[13] - 融资成本同比下降27%,从6.561亿港元降至4.8亿港元,计入了融资成本科目的部分从4.022亿港元降至2.651亿港元[52] - 中国地区所得税支出770.3百万港元(2024年:86.6百万港元)[54] - 土地增值税支出1403.9百万港元(2024年:42.7百万港元)[54] - 递延所得税项收益198.8百万港元(2024年:收益100.1百万港元)[54] - 公司已付利息为5.243亿港元[24] - 使用权资产折旧费用为86.0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91.6百万港元)[74] - 租赁负债利息费用为7.0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9.7百万港元)[74] 各业务线收入表现 - 来自客户合约的收入为86.921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5.316亿港元大幅增长467.5%[36][37] - 物业发展分部收入为74.055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3.191亿港元增长2221.2%[39][41] - 消费金融分部收入为15.985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5.677亿港元增长2.0%[39][41] - 医疗服务分部收入为7.567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8.004亿港元下降5.5%[39][41] - 物业发展部门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221%,从3.191亿港元增至74.055亿港元[45] - 医疗保健服务收入小幅下降5.5%,从8.004亿港元降至7.567亿港元[45] - 护老服务收入增长29%,从9870万港元增至1.274亿港元[45] - 消费金融部门收入增长44%,从4020万港元增至5800万港元[45] - 投资及金融部门收入增长112%,从850万港元增至1800万港元[45] 各业务线利润表现 - 物业投资分部业绩为亏损4.394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2.062亿港元扩大113.1%[39][41] - 投资及金融分部业绩为9.460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2.453亿港元增长285.7%[39][41] 现金流活动 - 公司经营所产生现金为19.01亿港元,同比减少35.9%[24] - 公司投资业务所用现金净额为15.411亿港元[24] - 公司存入银行定期存款净额为38.31亿港元[24] - 公司垫款予合营公司为12.338亿港元[24] - 新造银行及其他借贷筹集金额为60.801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49.931亿港元增长21.8%[25] - 偿还银行及其他借贷金额为74.358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62.422亿港元增长19.1%[25] - 融资业务所用现金净额为20.082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19.341亿港元增长3.8%[25]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130.271亿港元,较期初151.39亿港元下降14.0%[25] - 购回票据支出0.943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2.134亿港元下降55.8%[25] - 偿还票据支出1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0.5亿港元增长100%[25] - 分派股息予非控股权益3.483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2.075亿港元增长67.9%[25] - 汇率变动对现金影响为3.153亿港元正收益,较2024年同期0.244亿港元负收益改善1392%[25] - 公司购回及注销股份已付款项为3400万港元[23] - 公司分派股息予非控股权益为3.483亿港元[23] - 租赁现金流出总额87.8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95.1百万港元)[75][77] 资产变动 - 投资物业总额从2632.77亿港元降至2577.17亿港元,减少55.6亿港元[16] - 透过损益账按公平价值处理之金融资产从1061.58亿港元增至1174.66亿港元,增长113.08亿港元[16]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1513.9亿港元降至1302.71亿港元,减少211.19亿港元[16] - 已竣工物业存货从579.31亿港元降至316.69亿港元,减少262.62亿港元[16] - 合营公司欠款从450.06亿港元增至565.55亿港元,增加115.49亿港元[16] - 联营公司欠款从21.75亿港元降至8.77亿港元,减少12.98亿港元[16] - 公司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从2024年底的807.66亿港元增至2025年中的841.54亿港元,增长4.2%[17] - 公司总权益从2024年底的657.67亿港元增至2025年中的690.27亿港元,增长4.9%[17] - 公司股东应占权益从2024年底的425.25亿港元增至2025年中的446.34亿港元,增长5.0%[17] - 非控股权益从2024年底的232.42亿港元增至2025年中的243.94亿港元,增长4.9%[17] - 按公平价值处理之金融资产(FVTPL)从2024年底105.054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14.72亿港元[128]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151.39亿港元下降至130.271亿港元,减少14.0%[153] - 银行定期存款(3个月内)从76.093亿港元下降至50.773亿港元,减少33.3%[153] - 银行及其他借贷总额从168.501亿港元下降至155.92亿港元,减少7.5%[156] 负债变动 - 流动负债从2024年底的331.92亿港元降至2025年中的272.41亿港元,减少17.9%[17] - 合约负债从2024年底的140.96亿港元降至2025年中的79.58亿港元,减少43.5%[17] - 应付税项从2024年底的218.65亿港元增至2025年中的364.85亿港元,增长66.8%[17] - 一年内到期银行及其他借贷从2024年底的110.67亿港元降至2025年中的93.95亿港元,减少15.1%[17] - 非流动负债中银行及其他借贷从2024年底的57.83亿港元增至2025年中的61.97亿港元,增长7.1%[17] - 递延税项负债从2024年底的594.12亿港元降至2025年中的582.53亿港元,减少2.0%[17] - 按公平价值处理之金融负债(FVTPL)从2024年底1.976亿港元改善至2025年6月30日的1.053亿港元[128] - 应付贸易款项及其他应付款项从32.987亿港元增加至37.896亿港元,增长14.9%[155] - 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贷从74.983亿港元下降至63.502亿港元,减少15.3%[156] - 应付票据从30.5亿港元下降至28.829亿港元,减少5.5%[158] - 2026年到期美元票据名义价值从29.056亿港元下降至28.408亿港元,减少2.2%[160] - 2025年6月30日租赁负债总额28.36亿港元,较2024年末32.66亿港元下降13.2%[170]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估值 - 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总额15,818.3百万港元[81] - 第三级金融资产占比最大达11,472.0百万港元[81] - 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总额为152.189亿港元,其中第一级资产为16.959亿港元,第二级资产为29.533亿港元,第三级资产为105.697亿港元[85][87] - 第三级金融资产占比最高达69.4%,主要包含非上市海外投资基金(95.478亿港元)和物业项目投资(8.834亿港元)[85] - 金融负债总额为3.029亿港元,其中第三级负债占比65.2%(1.976亿港元),包含总收益互换项下的非上市证券[87] - 非上市海外投资基金规模达95.478亿港元,占第三级金融资产的90.3%[85] - 香港上市股本证券(FVTOCI)规模为7.82亿港元,全部为第一级资产[85] - 债务证券总额为9.6亿港元,其中香港上市4.58亿港元,海外上市5.02亿港元[85] - 上市永续证券公平价值为2.097亿港元,位列第二级资产[85] - 部分上市永续证券因缺乏活跃市场报价,于2024年12月31日从第一级重分类至第二级,涉及金额2130万港元[91][94] - 第二级债务证券采用活跃市场中点报价估值,2024年末规模为1.04亿港元[95] - 非流动金融资产占比88.2%(110.614亿港元),流动金融资产占比11.8%(14.102亿港元)[85][87] - 第二级上市永续证券公允价值约为1.972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2.097亿港元)[96][99] - 第二级上市债务证券公允价值约为6240万港元(2024年12月31日:1.04亿港元)[99] - 物业项目投资公允价值为10.304亿港元,贴现率12-14%[102] - 香港以外非上市股本证券公允价值3.93亿港元,缺乏流动性折让率15%[104] - 应收贷款公允价值1.825亿港元,贴现率7.98-10.32%[104] - 非上市优先股及普通股公允价值5210万港元,贴现率6.41%[104] - 非上市股本工具公允价值2320万港元,租期收益率2.75-3.25%[102] - 缺乏控制及市场性折让率36.2%[102] - 物业项目现金流现值3.602亿澳元[102] - 市场单位租金范围25-175港元/平方英尺/月[102] - 非上市海外投资基金的资产净值为69.283亿港元[108] - 市净率1.2的输入导致非上市海外股本证券公平价值增加3.885亿港元[108] - 缺乏市场流动性折让11.51%的输入导致公平价值减少10.042亿港元[108] - 企业价值与销售比率10.9的输入导致公平价值增加2050万港元[108] - 价格与销售比率4.7-6.7的输入导致公平价值增加4450万港元[108] - 现有组合价值范围在15-169.15亿美元[110] - 非上市基金投资的资产净值为3130万港元[110] - 其他非上市金融工具的资产净值为2.243亿港元[110] - 二项式模型贴现率19.41%的输入导致非上市可换股债券公平价值减少1.431亿港元[108] - 贴息率3.89%的输入导致公平价值减少850万港元[108] - 股本远期合约公平价值对权益波幅增加敏感,输入值范围1.42%至3.17%,每增加导致公平价值下降1.2%[112] - 总收益互换下非上市海外投资基金的公平价值为5.05亿港元[112] - 非上市股本工具公平价值为2.6亿港元,受租期收益率(2.75%-3.25%)和复归收益率(3.25%-3.75%)影响,增加导致价值下降[114] - 物业项目投资公平价值88.34亿港元,使用贴现率12%-14%,贴现率增加导致价值下降[114] - 项目现金流净现值计算使用3.411亿澳元现金流,现金流增加导致公平价值上升[114] - 香港以外非上市股本证券应用15%缺乏流动性折扣,导致公平价值下降[117] - 应收贷款公平价值32.15亿港元,使用贴现率7.98%-10.32%,贴现率增加导致价值下降[117] - 非上市公司优先股和普通股公平价值5.15亿港元,使用6.29%贴现率,贴现率增加导致价值下降[117] - 非上市优先股使用71.33%预期波动率,波动率增加导致4.6亿港元公平价值下降[117] - 企业价值与销售比率13.3倍输入值增加导致公平价值上升[117] - 非上市海外投资基金按资产净值法估值为7,158.6百万港元[121] - 非上市可换股债券预计波幅输入值为27.85% 导致公平价值下降8.3百万港元[121] - 含认沽权非上市海外股本证券市净率输入值为1.6 导致公平价值上升404.6百万港元[121] - 非上市优先股价格与销售比率输入值为2.7 对公平价值产生负面影响[119] - 非上市普通股企业价值与销售比率输入范围为2.4-3.3 导致公平价值上升[119] - 非上市基金投资现有组合价值范围为15.5-16,276百万美元[123] - 非上市金融工具按资产净值法估值为175.1百万港元[123] - 股本远期合约权益波幅输入范围为1.32-1.65% 导致公平价值下降4.7百万港元[123] - 非上市投资企业价值与销售比率输入值为11.3 导致公平价值上升21.1百万港元[121] - 非上市基金价格与销售比率输入值为6.2 导致公平价值上升4.8百万港元[121] - 总收益互换项下非上市优先股及普通股采用权益分配法估值,预计波幅输入值为69.89%,导致公平价值下降9.63亿港元[125] - 总收益互换项下香港以外非上市股本证券采用市场法估值,缺乏市场流動性折讓输入值为15%,公平价值为3.44亿港元[125] - 非上市海外投资基金采用资产净值法估值,公平价值为4.29亿港元[125] 贷款及应收款项 - 消费金融客户贷款总额从2024年底111.417亿港元增至2025
联合集团(00373) - 2025 - 中期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