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好孩子国际(01086) - 2025 - 中期财报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收益为4300.9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4187.6百万港元增长2.7%[13] - 报告经营溢利为202.0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279.4百万港元下降27.7%[13] - 非公认会计原则经营溢利为225.9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299.2百万港元下降24.5%[13] - 报告纯利为105.5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187.3百万港元下降43.7%[13] - 非公认会计原则纯利为124.6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202.2百万港元下降38.4%[13] - 公司总收益为43.009亿港元,同比增长2.7%(恒定货币口径增长2.8%)[15] - 公司总收益从约4187.6百万港元增加2.7%至约4300.9百万港元[24] - 经营溢利从约279.4百万港元减少27.7%至约202.0百万港元[30] - 除税前溢利从约217.9百万港元减少29.5%至约153.6百万港元[33] - 期内溢利从约187.3百万港元减少约81.8百万港元至约105.5百万港元[35] - 非公认会计原则期内溢利从约202.2百万港元减少38.4%至约124.6百万港元[35] - 收益同比增长2.7%至43.01亿港元[93] - 经营溢利同比下降27.7%至2.02亿港元[93] - 期内溢利同比下降43.7%至1.06亿港元[93] - 公司期内溢利为10.538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18.5447亿港元下降43.2%[98] - 公司总收益为4,300,936千港元,同比增长2.7%[107][109][113] - 除税前溢利为153,619千港元,同比下降29.5%[107][109] - 每股基本盈利为0.06港元,较去年同期0.11港元下降45.5%[93] - 每股基本盈利计算中母公司普通股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为105,388千港元(2025年)和185,447千港元(2024年)[133]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报告毛利为2134.8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2201.5百万港元下降3.0%[13] - 销售成本从约1986.1百万港元增加9.1%至约2166.1百万港元[25] - 毛利率从52.6%下降3.0个百分点至49.6%[25] - 毛利同比下降3.0%至21.35亿港元[93] - 已出售存货成本增长9.2%至2,158.45百万港元,对应毛利率约为48.3%[121] - 研发成本增长8.8%至219.705百万港元,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5.2%[121] - 雇员福利开支减少1.8%至950.462百万港元,其中工资薪金减少18.31百万港元至917.445百万港元[121] - 财务收入下降57%至8.046百万港元,主要因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减少[119] - 财务成本下降35%至56.701百万港元,其中银行贷款利息成本减少31.58百万港元至51.968百万港元[120] - 所得税开支增长57%至48.082百万港元,当期所得税增加4.605百万港元至75.805百万港元[129] - 公司确认购股权开支大幅增加至503.3万港元,较上年同期17.2万港元增长2823%[162] 各条业务线表现 - 战略品牌收益39.225亿港元(占总收益91.2%),同比增长3.4%[15] - CYBEX品牌收益24.524亿港元(占总收益57.0%),同比增长13.6%(恒定货币口径增长12.6%)[15][16] - Evenflo品牌收益10.753亿港元(占总收益25.0%),同比下降5.2%(恒定货币口径下降2.5%)[15][19] - gb品牌收益3.948亿港元(占总收益9.2%),同比下降21.1%(恒定货币口径下降23.0%)[15][19] - 蓝筹及其他业务收益3.784亿港元(占总收益8.8%),同比下降4.3%(恒定货币口径下降2.4%)[15][18] - CYBEX在北美战略市场取得稳健进展,经营溢利增长超越收益增长[16] - Evenflo第一季度销售额下降,但婴儿推车分部实现稳健增长[19] - gb品牌批发渠道收益下降,但通过渠道优化实现毛利率明显提升[19] - 蓝筹业务收益下降主要因美国关税政策导致客户延迟付运货物[18] - 轮式推车分部收益为1,791,331千港元,同比增长5.7%[107][109] - 汽车座椅分部收益为1,985,259千港元,同比增长5.4%[107][109] - 其他类别分部收益为524,346千港元,同比下降13.9%[107][109] - 分部业绩总额为2,134,846千港元,同比下降3.0%[107][109] - 客户合约总收入为4,187.639百万港元,其中轮式推车贡献1,694.83百万港元(40.5%),汽车座椅贡献1,884.065百万港元(45.0%),其他类别贡献608.744百万港元(14.5%)[114] 各地区表现 - 欧非中东印度市场收益为2,004,177千港元,同比增长9.2%[110] - 美洲市场收益为1,394,679千港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110] - 亚太原市场收益为902,080千港元,同比下降5.9%[110] - 美国市场盈利减少主因额外关税成本及汽车座椅产品合规成本增加[11]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按恒定货币口径计算收益较去年同期增长2.8%[13] - 收益增长受汇率波动影响,人民币及欧元兑港元汇率产生折算差异[13] - 公司产生稳健经营现金流并降低融资成本,预期趋势持续[11] - 公司宣派2024年末期股息116.776百万港元,每股0.07港元,但未宣派2025年中期股息[130][131] - 董事会在本期间不建议派付任何股息[63] - 本期间集团未进行任何重大收购、出售或重大投资[5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计划[59] - 2024年4月融资协议提供1.6亿美元定期贷款融资,期限36个月,总承贷额可增加不超过5000万美元[6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2024年4月融资协议项下已动用1.3355亿美元定期贷款融资[69] 现金流和营运资本 - 公司经营所得现金为36.5945亿港元,同比增长21.3%[99] - 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9.69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23.602亿港元增长25.8%[99]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99.8472亿港元,较期初109.9358亿港元下降9.2%[100] - 现金分红支出11.6776亿港元[98][100] - 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支出10.6456亿港元,同比增长50.8%[100] - 偿还借款80.4078亿港元,新增借款73.5397亿港元[100] - 研发相关无形资产添置支出9960万港元[100] - 存货减少8.7317亿港元,去年同期为增加13.1002亿港元[99] - 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从1459.5百万港元减少至1282.1百万港元[38] - 存货从1712.4百万港元减少至1623.3百万港元[38] - 贸易应收款项周转日数从52天缩短至45天[38]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9.2%至9.98亿港元[95] - 存货减少5.2%至16.23亿港元[95]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基本持平为10.85亿港元[95] - 贸易应收款项从10.84亿港元微增至10.85亿港元,基本持平[166] - 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从2024年12月31日的1,457,628千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280,310千港元,降幅12.2%[167] - 逾期超过6个月的贸易应收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0.91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93亿港元,增幅达112%[144] 购股权计划和高管持股 - 尚未行使购股权总数175,668,000份(2024年末:196,434,500份)[48] - 宋郑还持有尚未行使购股权总计7,998,600股,占已发行股本总额0.501%[49] - 刘同友持有尚未行使购股权总计29,902,400股,占已发行股本总额1.793%[49] - Martin Pos持有尚未行使购股权总计19,091,400股,占已发行股本总额1.165%[49] - 富晶秋持有尚未行使购股权总计1,860,800股,占已发行股本总额0.112%[49] - 何国贤持有尚未行使购股权总计115,200股,占已发行股本总额0.007%[49] - 张昀持有尚未行使购股权总计76,800股,占已发行股本总额0.005%[49] - 石晓光持有的96,000股购股权已全部行使,当前未行权股数为0[49] - 2024年7月2日新授出购股权行使价均为0.485港元,与授出前收市价持平[49] - 2019年授出的购股权行使价为3.75港元,显著高于当时1.94港元的收市价[49] - 公司购股权计划涉及多位董事及关联人,未行权总股本占比约3.583%[49] - 董事及联系人所持尚未行使购股权总数达33,434,000份,占已发行股本总额2.004%[50] - 集团雇员所持尚未行使购股权总数达68,640,000份,占已发行股本总额4.115%[50] - 2024年7月2日新授出购股权行使价为0.485港元,当日收市价同为0.485港元[50] - 董事金鹏持有28,800份购股权,占股本0.002%,行使价0.96港元[50] - Sharon Nan Kobler持有1,668,000份购股权,占股本0.100%[50] - Martin Patrick Pos持有1,750,000份购股权,占股本0.105%[50] - 2018年3月27日授出购股权公平值为1.66-1.84港元[51] - 2020年6月19日授出购股权公平值区间为0.27-0.41港元[51] - 2024年7月2日新授出购股权公平值区间为0.17-0.23港元[51] - 期间行使购股权142,500份,注销/失效19,512,000份[5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668,235,666股[53] - 2025年购股权计划可发行股份总数166,813,966股,占已发行股份约9.99%[55] - 2020年购股权计划剩余可授出购股权总数13,623,316份(截至2025年1月1日)[55] - 2020年6月19日授出购股权总数18,175,000份,包含多个不同归属时间表[53] - 2024年7月2日授出购股权总数102,074,000份,分五批归属(2025-2029年)[54] - 2024年最新授出购股权公平值范围0.17-0.25港元[52] - 2022年授出购股权公平值范围0.45-0.52港元[52] - 2020年授出购股权公平值范围0.27-0.41港元[52] - 2019年授出购股权公平值范围0.25-0.31港元[52] - 2018年授出购股权公平值范围1.42-1.68港元[52] - 任何12个月内根据购股权计划授予的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56] - 向主要股东或独立非执行董事授予购股权后合计发行股份不得超过已发行股份的0.1%[56] - 购股权行使价不低于授出日收市价或前五个交易日平均收市价的较高者[57] - 2010年购股权计划下未行使购股权数量从2024年初的1.0018亿份减少至2025年中期的5195万份[156] - 2025年上半年有1255万份购股权失效,加权平均行使价为3.813港元[15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行使购股权中行使价最低为3.75港元,最高为5.122港元[157] - 购股权计划规定任何12个月内授予单一合格参与者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152] - 授予主要股东或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购股权若超过已发行股份的0.1%或价值超过500万港元,需股东批准[152] - 替代购股权与现有购股权的交换率基于2020年6月19日的公平值确定[155] - 2020年购股权计划下未行使购股权数量从年初131,935千份减少至期末123,718千份,减少6.2%[159] - 悉数行使所有购股权将发行1.76亿股新股,占已发行股份约10.45%[162] 其他重要内容(非财务及非业务) - 货币性资产为1067.1百万港元(2024年末:1126.0百万港元)[41] - 计息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为1460.6百万港元(2024年末:1455.1百万港元)[41] - 净债务为393.5百万港元(2024年末:329.1百万港元)[41] - 杠杆比率为30.6%(含租赁负债影响后为32.6%)(2024年末:32.8%/34.8%)[45] - 全职雇员6096名(2024年末:6231名)[46] - 雇员成本为935.8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953.8百万港元)[46] - 抵押银行存款24.7百万港元(2024年末:24.5百万港元)[44] - 浮动利率借款1274.3百万港元(2024年末:1276.2百万港元)[41] - 无重大或然负债(2024年末:无)[42] - 委任张昀女士为首席独立非执行董事自2025年8月25日起生效[6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总计1,668,235,666股[79][83] - 董事宋郑还先生持有770,195,427股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46.17%[75] - 董事富晶秋女士持有770,195,427股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46.17%[75] - 董事刘同友先生持有47,310,573股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2.84%[75] - 董事Martin Pos先生持有126,580,915股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7.59%[75] - 恒泰信托(香港)有限公司作为受托人持有766,042,427股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45.92%[80] - Gramma Enterprises Limited持有696,304,251股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41.74%[80] - Rosy Phoenix Limited持有696,304,251股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41.74%[80] - Cayey Enterprises Limited持有608,550,380股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36.48%[80] - Pacific United Developments Limited持有409,518,229股股份,占公司总股份的24.55%[80] - 权益总额增长3.4%至60.16亿港元[96] - 累计换算调整产生汇兑收益24.8992亿港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4.9556亿港元[98] - 汇兑收益净额大幅改善,从2024年的0.679百万港元增至62.825百万港元,增幅达9,152%[115][121] - 其他收入及收益总额为77.81百万港元,同比增长626%,主要受汇兑收益净额大幅增加至62.825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0.679百万港元)驱动[115] - 非流动资产总额为5,838,540千港元,较2024年底增长3.6%[111] - 物业、厂房及设备账面净值从2024年12月31日819,179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836,176千港元[134] - 物业、厂房及设备期内添置106,456千港元[134] - 物业、厂房及设备期内折旧拨备130,325千港元[134] - 使用权资产账面值从2025年1月1日281,486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311,004千港元[137] - 使用权资产期内添置65,211千港元[137] - 使用权资产期内折旧开支56,632千港元[137] - 租赁负债期末账面值261,465千港元(2025年6月30日)和260,449千港元(2024年12月31日)[138] - 商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