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远洋集团(03377) - 2025 - 中期财报
远洋集团远洋集团(HK:03377)2025-09-12 08:38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额为62.0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3%[12][18] - 2025年上半年营业额62.0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3%[34] - 营业额同比下降53.4%至62.03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为133.13亿元人民币)[13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业额为67.5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2.7%[173]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02.02亿元人民币[12][18]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为102.02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亏损53.82亿元人民币,实现大幅逆转[13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02.02亿元人民币,而2024年同期为净亏损53.82亿元人民币[139][140] - 公司中期录得溢利人民币90.6亿元,但剔除境外债务重组收益人民币317.6亿元后净亏损人民币227.0亿元[145] - 除所得税前盈利89.75亿元人民币,同比扭亏为盈[174] - 境外债务重组收益317.56亿元人民币[42] - 境外债务重组收益为317.56亿元人民币,是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的关键因素[135] - 境外债务重组收益317.56亿元人民币[174]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2025年上半年为102.02亿元,2024年同期为亏损53.82亿元[48] - 重述后公司2024年6月30日止期间期内亏损扩大至人民币53.90亿元[154] - 每股基本溢利1.171元人民币,摊薄溢利0.919元人民币[12] - 每股基本盈利为1.171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每股亏损0.707元人民币[135] - 基本每股盈利为人民币1.171元,假设强制可转换债券全部转换后摊薄每股盈利为人民币0.919元[126] - 公司六个月股东应占溢利为102.02亿元人民币,永续证券分红0.23亿元人民币[126]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毛亏损49.66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为-80%,同比下降82个百分点[12][18] - 毛亏损49.66亿元人民币,毛亏损率80%,而去年同期为毛利2.97亿元[40] - 毛亏损为49.66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为毛利润2.97亿元人民币[135] - 预期信贷亏损模式下减值损失净额97.25亿元人民币[45] - 预期信贷亏损模式下的减值亏损激增至97.25亿元人民币,远超去年同期的2.97亿元人民币[135] - 其他亏损净额33.26亿元人民币[41] - 销售和市场推广费用3.61亿元人民币,占协议销售总额约2.7%[44] - 加权平均利率由5.60%上升至5.84%[46] - 加权平均利率为5.84%,同比上升24个基点[90] - 员工薪酬开支降至11.56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2.2%[92] - 永续债调整导致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财务费用增加人民币7322.2万元[153] - 第三级金融资产期内公平值变动产生损失14.33亿元人民币[168] - 投资物业期末账面净值为13,279,388千元,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损失643,676千元[180] 物业开发业务表现 - 物业开发业务营业额32.9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8%,占总营业额53%[34] - 物业开发业务营业额32.96亿元,较2024年同期103.00亿元下降68%[57]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物业开发业务总营业额为人民币329.6亿元,总交付可售楼面面积为340.16万平方米,平均入账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人民币9,700元[59] - 物业发展分部经营亏损达151.69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2760%[173][174] - 交付可售楼面面积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5%[12] - 交付可售楼面面积34万平方米,较2024年同期75.5万平方米下降55%[57] - 售出可售楼面面积8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12] - 2025年上半年协议销售总额为人民币133.70亿元,同比下降27%,销售楼面面积下降44%至84.9万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上升41%至每平方米人民币18,900元[63] - 协议销售额为133.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12] - 公司上半年实现协议销售额约人民币133.7亿元[25] - 物业开发平均土地成本每平方米6300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5%[39] - 车位销售2025年上半年营业额为人民币9.6亿元,交付面积50.41万平方米,平均价格每平方米人民币1,900元[59] - 华东区域经营亏损最严重达22.09亿元人民币[173] 各地区表现 - 北京区域2025年上半年物业交付营业额为人民币8.29亿元,交付面积6.76万平方米,平均价格每平方米人民币12,300元[58] - 华南区域协议销售额最高达人民币63.77亿元,其中深圳贡献人民币57.06亿元,平均销售价格达每平方米人民币57,300元[66] - 华中区域物业交付营业额为人民币6.69亿元,交付面积7.87万平方米,平均价格每平方米人民币8,500元[59] - 环渤海区域协议销售额为人民币22.82亿元,销售面积17.21万平方米,平均价格每平方米人民币13,300元[64] - 协议销售中来自一、二线城市的销售额占比约94%,可售项目数量约130个[63] 土地储备 - 土地储备2723.2万平方米,较2024年底下降12%[12][15] - 公司土地储备截至2025年6月30日下降至2,723.2万平方米,权益部分降至1,459.2万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为每平方米人民币6,400元[71] - 2025年上半年竣工总楼面面积约11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4%,占全年施工目标29%[71] - 北京区域土地储备总楼面面积达515.3万平方米,其中可售面积407.3万平方米,土地储备量273.3万平方米[72] - 环渤海区域总土地储备量达841.8万平方米,可售面积985.1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1382万平方米[73] - 集团持有北京顺义佳利华项目100%权益,总楼面面积27.7万平方米,土地储备量27.7万平方米[72] - 太原天润项目土地储备量达89.7万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26.6%,总楼面面积89.7万平方米[73] - 秦皇岛蔚蓝海岸项目土地储备量106.4万平方米,集团持有100%权益,总楼面面积143.8万平方米[73] - 北京雍景桃源项目土地储备量69.2万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52.15%,总楼面面积69.2万平方米[72] - 天津未来城项目土地储备量134.6万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51%,总楼面面积257.9万平方米[73] - 廊坊光华城项目土地储备量119.4万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43.2%,总楼面面积189.7万平方米[73] - 北京若丘项目土地储备量43万平方米,集团权益仅占10%,总楼面面积43万平方米[72] - 晋中天铂项目土地储备量123.5万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30.85%,总楼面面积206.7万平方米[73] - 公司总土地储备面积达12,307千平方米,其中可售楼面面积约为9,683千平方米[74] - 济南区域土地储备面积最大,为1,730千平方米,占公司总储备的14.1%[74] - 青岛区域总楼面面积592千平方米,可售面积432千平方米,土地储备28千平方米[74] - 大连区域总楼面面积2,036千平方米,可售面积1,808千平方米,土地储备874千平方米[74] - 华东区域总土地储备3,139千平方米,可售楼面面积4,392千平方米[75] - 苏州区域土地储备227千平方米,可售楼面面积710千平方米[75] - 深圳区域土地储备851千平方米,可售楼面面积1,271千平方米[75] - 宿迁区域土地储备338千平方米,可售楼面面积818千平方米[75] - 温州市龙湾区爱琴海购物公园项目土地储备82千平方米,公司权益占比100%[75] - 上海市崇明区东滩·海上明月项目土地储备643千平方米,公司权益占比41.03%[74] - 公司土地储备总量为5,691千平方米,其中可售面积为4,462千平方米[76] - 武汉区域土地储备达2,680千平方米,其中东方境世界观项目占1,917千平方米[76] - 中山市神湾镇远洋繁花里项目土地储备达1,172千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75%[76] - 华中区域总土地储备7,332千平方米,其中郑州区域占1,536千平方米[77] - 赣州天铂项目土地储备888千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53.59%[77] - 成都青白江数据中心A区土地储备193千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38.88%[77] - 重庆远洋公园项目土地储备592千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56.1%[77] - 厦门远洋风景项目土地储备199千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51%[76] - 三亚远洋山海项目土地储备177千平方米,集团权益占比100%[76] - 合肥区域总土地储备370千平方米,其中远洋星悦项目权益占比100%[77] - 公司土地储备总量为54,064千平方米,其中可售总楼面面积为39,477千平方米[78][81] - 西宁天铂项目土地储备达1,278千平方米,为公司单体最大储备项目[78] - 已落成待售物业面积34,714千平方米,占总土地储备64.2%[81] - 发展中物业面积14,429千平方米,占总土地储备26.7%[81] - 土地储备区域分布中华西区域占比31%,北京区域占比29%[79] 投资物业表现 - 公司投资物业可租赁总面积达3,565,000平方米,其中写字楼占比21%(741,000平方米),物流项目占比48%(1,726,000平方米)[82][83] - 投资物业2025年上半年营业额同比下降约20%至1.44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1.81亿元人民币)[82] - 武汉远洋里项目出租率达74%,公司应占权益70%[83] - 北京远洋乐堤港出租率45%,为所有投资物业中最低[83] - 公司持有23个经营中投资物业,涵盖写字楼、购物中心和物流项目等多种业态[82] - 物业投资分部保持盈利1.21亿元人民币[173] 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表现 - 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营业额为13.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6] - 总合约建筑面积达121.6百万平方米,在管建筑面积93.5百万平方米[86] - 在管物业项目567个,覆盖中国87个城市[86] - 物业管理服务覆盖住宅社区、商写物业及公共设施等多种类型[86] - 远洋服务新增服务合约建筑面积390万平方米,其中96%来自市场化拓展[28] - 远洋服务市场化拓展比例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28] 债务与流动性 - 净借贷比率743%[12] - 净借贷比率743%,较2024年改善[50] - 公司总贷款由2024年末983.73亿元下降至2025年6月末669.97亿元,降幅31.9%[49] - 一年内到期贷款占比62%,金额416.76亿元[49] - 现金资源58.31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增长21%[12] - 现金资源总额58.31亿元,其中98%为人民币[50] - 贷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058.66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810.27亿元人民币,降幅为23.5%[163] - 流动贷款从659.35亿元降至416.76亿元人民币,减少36.8%[175]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0亿元人民币[129]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小幅增加至19.96亿元人民币(2024年底为19.06亿元人民币)[13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19.96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7.09亿元人民币有所增加[141] - 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从6.19亿元增至13.76亿元人民币[175] - 公司贷款总额约670亿元人民币,其中流动贷款约416.8亿元人民币[129] - 公司逾期未偿还贷款本金约140.3亿元人民币[129] - 公司逾期未偿还境内债券本金约35.3亿元人民币[129] - 公司可能被要求提前偿还的借款本金约119.7亿元人民币[129] - 公司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90.6亿元人民币[129] - 公司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人民币90.6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人民币20.0亿元[145] - 流动负债总额为1288.5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的1483.58亿元人民币下降13.2%[138] - 约15%贷款为美元及港币,面临汇率波动风险[91] - 为买家按揭贷款提供担保总额117.11亿元,较2024年末127.16亿元下降7.9%[53][55] - 财务担保拨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37.76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84.81亿元人民币,增幅达124.7%[163] 债务重组 - 公司境外债务重组降低杠杆约40亿美元[23] - 境外债务重组成功解除约63.15亿美元债务,涉及新债务22亿美元及可转换债券/永续证券约41.15亿美元[96] - 债务重组使公司杠杆降低约40亿美元,显著改善资产负债结构[96] - 境外债务重组解除债务约63.8亿美元[148] - 公司启动境内债务重组计划涉及债券账面总值约人民币180.7亿元[146][148] - 公司计划为境内存续债券提供整体重组方案,包括现金购回、股票收益权及资产抵债等多种清偿选项[98] - 七支境内公司债券自2025年8月15日起停牌[99] - 境内债券兑付剩余本金的0.3%[98] - 公司成功与债券持有人达成境内债券谈判并实施债务重组计划[151] - 公司成功与现有贷款人就续订若干借款进行谈判暂不要求立即偿还[151] 资产和金融资产 - 总资产减少至1652.4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的1814.05亿元人民币下降8.9%[137][138] - 公司总资产从1814.05亿元降至1652.40亿元人民币,减少8.9%[175] - 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441.01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317.74亿元人民币,降幅为27.9%[165] - 第三级金融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429.69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302.82亿元人民币,降幅为29.5%[165][168]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371.62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69.89亿元人民币,降幅为27.4%[165] - 按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69.39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47.85亿元人民币,降幅为31.0%[165] - 按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下降至478,459千元,较期初减少31.1%[187]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下降至2,698,937千元,较期初减少27.4%[189] - 第三级金融资产期内新增购置15.61亿元人民币[168] - 第三级金融资产期内因收购附属公司增加39.09亿元人民币[168] - 衍生金融工具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0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5.71亿元人民币[165][168] - 物业、机器及设备期末账面净值下降至2,855,021千元,较期初减少14.1%[177] - 土地使用权期末账面净值下降至107,484千元,较期初减少40.0%[177] - 合营企业权益期末账面净值为11,900,313千元,较期初下降10.6%[184] - 联营公司权益期末账面净值为2,754,129千元,较期初下降30.3%[185] - 中国非流动资产从369.81亿元降至333.92亿元人民币[176] - 受限物业、机器及设备账面价值大幅增加至2,105,121千元,较期初增长105.8%[177] - 受限投资物业账面价值为12,843,237千元,与期初基本持平[183] 应收款项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下降至59,474,781千元,较期初减少7.8%[190] - 贸易应收款项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5,435,317千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5,514,467千元,增长1.5%[192] - 贸易应收款项减值拨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991,607千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377,662千元,增长38.9%[192][193] - 账龄超过6个月的贸易应收款项占比从2024年12月31日的55.6%上升至2025年6月30日的73.5%[192] - 其他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60,056,862千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55,337,976千元,下降7.9%[194] - 应收第三方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16,31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