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 - 收益同比下降51.5%至241.92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499.15亿元人民币[4] - 公司总收益同比下降51.5%至241.92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499.15亿元人民币[15][16] - 公司营业额约为人民币241.92亿元,同比下降51.53%,主要因贸易营业额下降[79] - 期内溢利同比下降13.4%至9.22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0.66亿元人民币[4] - 期内溢利同比下降13.4%至9.22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0.66亿元人民币[19] - 每股基本盈利为72.80人民币分,同比下降11.7%,去年同期为82.43人民币分[8] - 每股基本盈利同比下降11.7%至8.20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9.28亿元人民币[32] - 毛利约为人民币25.37亿元,同比下降0.34%,制造业毛利率为11.93%,同比下降0.20个百分点[80] 成本和费用(同比) - 研发成本为9.42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9.42亿元人民币基本持平[4] - 所得税开支同比下降39.8%至1.81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3.01亿元人民币[23] - 政府补助同比下降28.4%至7.19亿元人民币,其中与收入相关补助同比下降20.6%至6.76亿元人民币[20] - 利息收入同比下降59.5%至1.20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2.97亿元人民币[20] - 其他收入约为人民币8.89亿元,同比下降28.40%,主要因政府补贴和利息收入下降[81] - 以股份为基础之付款确认开支0.75百万人民币同比减少64.4%[45] - 雇员总数20,709人,较去年同期21,929人减少,雇员成本约人民币13.35亿元,同比下降16.6%[94] 各业务线表现 - 制造业务收益同比下降4.5%至211.68亿元人民币,贸易业务收益同比下降89.5%至30.24亿元人民币[19] - 锂电池产品收益同比增长174.6%至5.01亿元人民币,可再生资源产品收益同比增长15.8%至18.00亿元人民币[15] - 公司制造业营业额约为人民币211.68亿元[51] - 公司高端环保电池业务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182.92亿元[51] - 制造业营业额为人民币211.68亿元,同比下降0.20%,贸易营业额为人民币30.24亿元,同比下降89.47%[79] - 锂离子电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5.01亿元[60] - 锂离子电池业务在储能与低速动力领域实现量的跃升和质的改善[60] - 可循环产业实现对外营业收入约人民币18.00亿元[68] - 铅蓄电池回收业务实现对外营业收入约人民币13.75亿元[69] - 锂离子电池回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4.25亿元[71] 各地区表现 - 中国内地市场收益同比下降51.8%至239.66亿元人民币,其他地区收益同比增长75.4%至2.26亿元人民币[15] - 公司海外业务呈现突破性增长,越南基地筹建有序推进[55] - 公司在泰国、越南、土耳其等地配置了本地运营团队,发展数十家授权经销商[50] - 国际化布局加速重点接洽海外头部企业构建全球合作网络[58] 资产和债务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93.04亿元人民币,较期初91.39亿元人民币增长1.8%[9] - 借贷总额(即期与非即期)达172.65亿元人民币,较期初185.22亿元人民币下降6.8%[10][11] - 总权益达195.10亿元人民币,较期初189.09亿元人民币增长3.2%[11] - 按公平值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达32.94亿元人民币,较期初15.10亿元人民币激增118.1%[9] - 合约负债达25.65亿元人民币,较期初22.55亿元人民币增长13.8%[10] - 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为人民币185.98亿元,期初为人民币214.10亿元[88] - 一年内到期付息贷款约为人民币120.30亿元,一年后到期付息贷款约为人民币52.35亿元,付息贷款总额人民币172.65亿元[88] - 未用信贷额度为人民币252.15亿元,人民币贷款固定年利率为2.11%至5.50%[88] - 资产负债比率约为31.32%,较2024年末的33.55%有所改善[90]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总额为人民币2,394,037.5千元,占公司总资产比例约4.3%[99] - 持有非上市金融产品包括多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产品,单笔金额最高达人民币300,000千元[99] 运营和现金流 - 存货达82.95亿元人民币,较期初82.84亿元人民币基本持平[9] - 经营现金流净流入约人民币8.91亿元,去年同期为净流出人民币1.62亿元,主要因加强存货与应付款管理[8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应收贸易账款较2024年末增长41.5%至2,418.79百万人民币[35] - 应收票据较2024年末增长2.3%至1,974.827百万人民币[35] - 0-45天账期应收贸易账款占比70.1%达1,524.032百万人民币[37] - 应付票据规模达6,526.363百万人民币其中99.98%账期在180天内[38] - 应付贸易账款较2024年末增长10.5%至2,650.968百万人民币[39] - 0-90天账期应付贸易账款占比82.3%达2,182.338百万人民币[38] - 可收回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较2024年末增长43.6%至1,134.431百万人民币[35] - 总资产约为人民币551.21亿元,较期初下降0.29%,流动资产增长1.68%至人民币337.76亿元,非流动资产下降3.25%至人民币213.45亿元[86] - 负债总额约为人民币356.11亿元,较期初下降2.09%,流动负债下降1.50%至人民币288.32亿元,非流动负债下降4.51%至人民币67.79亿元[87] - 资产抵押总额约为人民币110.85亿元,较2024年末的140.39亿元下降[89] - 资本承担中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的已签约未入账款项约为人民币14.02亿元,较2024年末的15.92亿元减少[93] 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 公司深化固態电池、氢燃料电池与钠离子电池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48] - 固态电池在低温性能较传统方案明显提升并配套快充系统缩短充电时间[63] - 80kW/130kW燃料电池系统及100kW石墨板电堆整体性能达国内先进水平[65] - 获得多地燃料电池公交和批量氢能二轮车订单[65] - 主导建设多个工商业侧与用户侧储能项目实现全流程自研[61] - 产品迭代重点开发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快速充放电的电池产品[58] - 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通过资源配置优化与流程精益化管理[60] 回收业务 - 公司关键材料回收率居于行业前列[49] - 废旧铅蓄电池年处置能力超百万吨[69] - 锂离子电池回收业务钴镍锰回收率超98.5% 锂回收率超92%[72] - 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置产能超7万吨[73] - 合作回收网点超300个覆盖全国多个省份[70] - 预计2025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将达到104万吨[71] - 预计2030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将达到350万吨[71] - 铅回收业务金属回收率和能源利用率处于行业较优水平[70] 渠道与产能建设 - 公司拥有逾3,000家经销商,覆盖40余万家终端门店[55] - 新增超百家二级经销商以完善全国服务网络[58] - 公司推进位于浙江省、江苏省、河南省等地生产基地的智能工厂建设[53] - 公司河南省濮阳市生产基地获评国家级“5G工厂”[53] 市场环境与展望 - 中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超4.2亿辆[53] - 预计2025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将达到104万吨[71] - 预计2030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将达到350万吨[71] 公司治理与融资 - 已宣派2024年末期股息1.76亿元人民币,每股17.00港仙[30] - 计算每股基本盈利之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保持1,126,124,500股不变[33] - 公司法定股本2,000,000,000股已发行1,126,124,500股占比56.3%[41] - 子公司天能股份拟发行最多人民币20亿元公司债券,期限最长五年[102] - 子公司天能控股拟发行最多人民币20亿元定向债务融资工具,期限最长五年[102] - 中期财务资料未经审核但已根据香港会计准则第34号编制并经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审阅[106] - 公司确认所有董事于报告期内遵守上市规则证券交易标准守则[107] - 公司已委任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其中一名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107] - 报告期内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10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未持有任何库存股份[108] 其他重要事项 - 无重大或然负债[92] - 无重大投资及重大收购出售事项[96][100]
天能动力(00819) - 2025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