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收益增加77.3%至119.1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67.2百万港元)[5] -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15.5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19.0百万港元)[5] - 除税前亏损15.5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19.0百万港元)[6] - 期内全面开支总额15.5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19.0百万港元)[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收益为119,135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67,200千港元增长77.3%[21] - 收益从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67.2百万港元增加77.3%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19.1百万港元[60][64] - 毛损从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3.7百万港元改善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3.2百万港元[65] - 期内亏损及全面开支总额从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9.0百万港元减少18.4%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5.5百万港元[70] - 净亏损率从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28.3%改善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3.0%[7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服务成本122.4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80.9百万港元)[6] - 贸易应收款项及合约资产亏损拨备8.9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2.1百万港元)[6] - 行政开支3.9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3.2百万港元)[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雇员福利开支总额为3,637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3,043千港元增长19.5%[25] - 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开支为307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44千港元增长113.2%[25] - 行政开支从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3.2百万港元增加21.8%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3.9百万港元[67] - 其他收入从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000港元大幅增加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0.5百万港元[66] 各条业务线表现 - RMAA工程业务收益为118,251千港元,同比增长79.3%(2024年同期:65,958千港元)[21] - 建筑材料分销业务收益为884千港元,同比下降28.8%(2024年同期:1,242千港元)[21] - 住宅类项目收益77,495千港元,同比增长51.3%(2024年同期:51,221千港元)[21] - 商业及工业用地项目收益38,539千港元,同比增长223.6%(2024年同期:11,911千港元)[21] - 总承建商收益48,400千港元,同比增长50.1%(2024年同期:32,248千港元)[21] - 分包商收益69,851千港元,同比增长107.2%(2024年同期:33,710千港元)[21] 客户表现 - 客户甲贡献收益40,024千港元,同比增长34.2%(2024年同期:29,829千港元)[19] - 客户乙贡献收益29,858千港元,同比下降2.3%(2024年同期:30,561千港元)[19] 收购活动及影响 - 收购顺达产生商誉45,401千港元,收购对价为45,700千港元[33] - 收购勇往集团产生商誉19,470千港元,收购对价为22,000千港元[34] - 公司收购勇往集团100%股本权益,已转让代价为2200万港元[51][53][55] - 收购产生商誉1947万港元,主要因员工团队和潜在客户合约等不符合可单独确认标准的利益[53][56] - 收购相关成本约30万港元计入行政开支[52] - 已收购资产净额253万港元,包括物业厂房设备27万港元及贸易应收款项62.8万港元[53] - 收购带来现金流入净额31.9万港元[58] - 期内收益包括勇往集团贡献约120万港元,亏损约10万港元[58] - 备考数据显示若收购于年初完成,收益约为270万港元,溢利约40万港元[58] - 公司另收购顺达业务,期内收益贡献约2170万港元[50] - 顺达收购产生亏损约180万港元[50] - 顺达收购已转让代价4570万港元,确认商誉4540.1万港元[47] - 公司于2025年8月6日签订协议以总代价35.0百万港元收购目标公司100%股权[81] - 公司于2025年1月完成收购顺达,总代价45.7百万港元[84] 财务状况变化 - 非流动资产总额显著增加至65895千港元,较2024年底增长230.7%[7] - 商誉大幅增长至64871千港元,较2024年底增加233.2%[7] - 贸易应收款项减少至80991千港元,较2024年底下降36.4%[7] - 合约资产增长至39554千港元,较2024年底增加54.1%[7] - 现金及银行结余下降至9031千港元,较2024年底减少6.7%[7] - 流动负债总额增至107270千港元,较2024年底增长11.9%[7] - 承兑票据新增32310千港元[7] - 流动资产净额降至52729千港元,较2024年底减少47.8%[7] - 权益总额为118532千港元,较2024年底下降1.9%[8] - 储备金为104437千港元,较2024年底减少4.3%[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总额为118,653千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61,018千港元下降26.3%[36] - 贸易应收款项亏损拨备为37,662千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33,740千港元增长11.6%[36] - 超过一年的逾期贸易应收款项为62,868千港元,占总额的77.6%[37] - 三个月内的贸易应收款项为16,045千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30,494千港元下降47.4%[37] - 合约资产净值从2567.2万港元增至3955.4万港元,增长54.1%[38] - 应收保留金从2964.6万港元增至4898.7万港元,增长65.2%[38] - 信用减值损失拨备从397.4万港元增至943.3万港元,增长137.5%[38] - 贸易应付款项从6989.1万港元降至3948.5万港元,下降43.5%[40] - 超过三个月的贸易应付款项占比从58.6%升至76.5%[40] - 应计负债从2422.9万港元增至3151.2万港元,增长30.1%[41] - 公司流动资产净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101.0百万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52.7百万港元[71]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从2024年12月31日的9.7百万港元略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9.0百万港元[71] - 银行借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1.4百万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2.9百万港元[72] - 资本负债比率从2024年12月31日的1.1%大幅上升至2025年6月30日的29.7%[73] - 净负债权益比率在2025年6月30日为22.1%[74] 融资和资本活动 - 发行承兑票据3230万港元作为收购顺达的部分代价[42][45] - 发行234,920,635股普通股(每股0.057港元)作为收购对价[43][45] - 已发行普通股从11.75亿股增至14.10亿股,增长20.0%[43] - 股东资金总额从1174.6万港元增至1409.5万港元,增长20.0%[43] - 公司发行32.3百万港元无抵押免息承兑票据用于收购顺达股权[72] - 上市所得款项总金额为1.4亿港元,净额约为9070万港元[89] - 所得款项净额中已动用9070万港元,未动用金额为0港元[90] - 所得款项用途分配:升级建筑设备及安全措施动用960万港元,满足营运资金需要动用8320万港元,强化人手动用750万港元[90] 经营和战略指引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手头上有19个项目较2024年12月31日的9个项目显著增加[62] - 收益增长主要由于收购勇往集团及顺达的现有合约贡献[64] - 毛损改善归因于公司审慎定价降低成本超支风险及转向风险较低的项目[61][65] - 毛损率从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20.4%显著改善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2.7%[6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资本开支为15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00千港元下降85%[30] - 2025年上半年资本开支为15,000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0.1百万港元显著减少[77] - 公司无重大投资及资本资产的未来计划[88] - 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93] - 公司不宣派截至2025年及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87] 公司治理和人员 - 公司雇员人数从2024年12月31日的17名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18名[86] - 控股股东确认遵守不竞争承诺[94] - 审核委员会审阅未审核中期财务业绩,认为符合会计准则及上市规则[95] - 董事会由一名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91] - 主席兼行政总裁职务由同一人担任,偏离企业管治守则[91] - 公司董事会成员包括执行董事陈亮先生(主席兼行政总裁)以及独立非执行董事陈美桦小姐、麦晓峯先生和胡克平先生[99] 其他财务数据 - 每股基本亏损1.21港仙(2024年同期:1.85港仙)[5] - 所得税抵免8千港元(2024年同期:所得税开支62千港元)[6] - 毛损减少10.4百万港元至3.2百万港元(2024年同期:13.7百万港元)[5] - 其他收入中非经营服务收入为500千港元(2024年同期:0千港元)[23] - 银行借款利息为175千港元,租赁负债利息为56千港元[24]
盈汇企业控股(02195) - 2025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