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恒生银行(00011)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8-26 08:32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预期信贷损失达49亿港元,税前利润同比下降28%至81亿港元[12] - 扣除预期信贷损失前的营业收入净额同比上升3%至209.75亿港元[7][15] - 净利息收入同比减少7%,服务费和其他收入同比增长34%[15] - 服务费和其他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25.9%上升至31.6%[15] - 净利息收入减少11.44亿港元(7%)至143.39亿港元,主要因平均总客户贷款减少3%及市场利率下调[28] - 净服务费收入增长5.83亿港元(23%)至31.47亿港元,主要由证券经纪相关服务收入增长60%带动[29] - 以公平价值计入收益表之金融工具收入净额增加78.94亿港元(280%)至107.16亿港元[29] - 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增加7.61亿港元(23%)至41.15亿港元,其中投资服务收入强劲增加6.91亿港元(41%)[32] - 扣除预期信贷损失变动前营业收入净额减少1.31亿港元(1%)[38] - 股东应得溢利减少16.06亿港元(19%)[38] - 净服务费收入增长3.95亿港元(14%)[38] - 净交易收入等组合大幅增加11.87亿港元(252%)至16.58亿港元[38] - 香港业务总收入177.23亿港元(同比增0.4%),服务费收入增长31%[41] - 保险及资管业务总收入按年上升18%至19.14亿港元[51] - 资本市场及证券服务总收入按年增加10%至9.01亿港元[53] - 除税前溢利增长14%至6.04亿港元[53] - 外汇与期权买卖收入按年增长24%[53] - 财富产品收入增长79%,股票挂钩投资收入增加117%[5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预期信贷损失变动及其他信贷减值提拨增加33.61亿港元至48.61亿港元,其中25.40亿港元来自香港商业房地产[34] - 营业支出温和增长4,200万港元(1%)至75.65亿港元,主要由于员工支出及无形资产摊销增加[34] - 员工支出增加2%,主要因工资及薪金增加和员工保费上升[36] - 成本效益比率轻微下降0.7个百分点至36.1%[37] - 预期信贷损失变动总额增加15.88亿港元至48.61亿港元[39] - 公司预期信贷损失模型推算金额为40.33亿港元(零售业务14.87亿,批发业务25.46亿)[118] - 管理层判断调整使预期信贷损失增加1.54亿港元(零售业务0.26亿,批发业务1.28亿)[118] - 其他调整使预期信贷损失增加7.98亿港元(全部来自批发业务)[118] - 公司最终预期信贷损失总额达49.85亿港元(零售业务15.13亿,批发业务34.72亿)[118] - 批发贷款组合管理层判断调整导致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拨备增加1.28亿港元(2025年6月30日)[121] - 管理层判断调整总额较2024年12月31日增加3.96亿港元(2025年6月30日)[121] - 定性行业框架调整使批发业务组合预期信用损失准备金增加4.11亿港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120] - 零售贷款组合管理层判断调整导致预期信用损失增加2600万港元(2025年6月30日)[121] - 期内预期信贷损失总提拨金额为4,793百万港元[134] - 2024年预期信贷损失总拨备为4,806百万港元,其中收益表确认拨备4,387百万港元[138] - 风险参数变动导致预期信贷损失增加5,273百万港元,主要来自第3阶段4,714百万港元[138] - 其他金融资产预期信贷损失回拨28百万港元,账面总额202,436百万港元[14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零售财富收入同比增长43%,保险及资产管理收入增长18%[15] - 保险合约服务差额按年增长20%至290亿港元[51] - 新造人寿保险保费按年增长57%[51] - 零售财富管理收入增长37%,财富收入大增43%[42] - 新造按揭贷款较2024年下半年大增79%[42] - 中国内地优越理财客户数目按年增长20%[43] - 反向回购协议结余较去年底增加50%[53] 各地区表现 - 香港业务总收入177.23亿港元(同比增0.4%),服务费收入增长31%[41] - 香港批发贷款预期信用损失列账值2710(单位未注明,应为百万港元)(2025年6月30日)[128] - 中国内地批发贷款预期信用损失列账值716(单位未注明,应为百万港元)(2025年6月30日)[128] - 香港零售贷款预期信用损失列账值1315(单位未注明,应为百万港元)(2025年6月30日)[131] - 中国内地零售贷款预期信用损失列账值74(单位未注明,应为百万港元)(2025年6月30日)[131] - 下行情境二香港批发贷款预期信用损失达4549(单位未注明,应为百万港元)(2025年6月30日)[128] - 下行情境二中国内地批发贷款预期信用损失达1492(单位未注明,应为百万港元)(2025年6月30日)[128] - 中国内地商业房地产风险承担总额从2024年底的179.77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的158.56亿港元,下降11.8%[154] - 中国内地商业房地产已信贷减值贷款为86.66亿港元,占其风险承担总额的54.7%[154] - 中国内地商业房地产预期信贷损失覆盖率为25.5%,较2024年底的21.7%有所提升[154] - 香港商业房地产客户贷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1305.18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的1238.20亿港元,下降5.1%[158] - 香港商业房地产次等及已信贷减值风险承担增至395亿港元,较2024年底的366亿港元增加7.9%[160] - 香港商业房地产预期信贷损失从2024年底的16.54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的41.94亿港元,大幅上升153.6%[158] - 香港商业房地产组合中63%为担保贷款,其抵押品总限额为1480亿港元[160] - 香港商业房地产无担保贷款组合中93%被评为高等或良好信贷质素[160] -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下调为行业借款人提供短期流动性缓解[161]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预计2025年下半年信贷转移预期将进一步增加[161] - 拟实施股份回购计划规模达30亿港元预计6个月内完成[164] - 2025年目标股息派付比率设定为70%[174] - 流动性覆盖率及稳定资金净额比率均维持不低于100%的监管要求[178] - 宣布展开最多达30亿港元的股份回购计划[23] - 公司采用四种经济情景进行预期信贷损失计算,概率权重分别为:中心情景65%、共识下行情景20%、共识上行情景10%、下行情景二5%[86] - 中心情景下香港2025年GDP增长预期为1.8%,2026年为2.1%;中国内地2025年GDP增长预期为4.3%,2026年为4.1%[94] - 中心情景预测香港2025年失业率为3.2%,中国内地为5.2%;五年平均失业率分别为3.1%和5.1%[94] - 香港2025年房屋价格预计下跌5.3%,2026年下跌1.2%;中国内地2025年房屋价格预计下跌5.9%,2026年下跌1.5%[94] - 共识上行情景下香港GDP基線至峰值增长19.1%,中国内地增长28.5%;概率权重为10%[97] - 上行情景预测香港最低失业率2.7%,中国内地最低失业率4.6%;香港房屋价格峰值增长19.8%,中国内地增长9.4%[97] - 共识下行情景概率权重为20%,反映经济活动中关税影响高于预期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100] - 经济预测基于5月初始预测并持续更新至6月底,中心情景被视为最可能发生的情况[91] - 香港失业率已升至3.5%,预计2025年保持稳定但仍处于历史低点[92] - 预测显示主要市场利率将于2025年和2026年逐渐下降,长期政策利率维持高于近年水平[92] - 共识下行情境下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基线至谷值下降4.2%(2026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下降2.9%(2025年第四季度)[103] - 共识下行情境下香港失业率最高达4.5%(2027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达6.7%(2027年第二季度)[103] - 共识下行情境下香港房价增长率基线至谷值下降6.9%(2026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下降10.0%(2027年第一季度)[103] - 下行情境二(概率5%)下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基线至谷值下降10.8%(2027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下降6.3%(2026年第三季度)[106] - 下行情境二下香港失业率最高达6.7%(2026年第二季度),中国内地达6.9%(2027年第二季度)[106] - 下行情境二下香港房价增长率基线至谷值下降22.1%(2029年第二季度),中国内地下降27.7%(2027年第三季度)[106] 资本和流动性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为21.3%,较2024年底的17.7%显著提升[7][13] - 流动性覆盖比率为311.0%,较2024年底301.0%有所改善[7]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达21.3%较2024年末17.7%上升3.6个百分点[171] -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5609.52亿港元较2024年末6800.82亿港元下降17.5%[170]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总额1193.25亿港元较2024年末1204.05亿港元下降0.9%[168] - 市场风险加权资产144.97亿港元较2024年末147.49亿港元下降1.7%[17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平均流动性覆盖比率为335.0%,较2025年3月31日的328.7%有所上升[179] - 2025年6月30日集团流动性覆盖比率为311.0%,较2024年12月31日的301.0%有所提高[179] - 优质流动性资产加权总值为506,892(单位未提供,应为百万港币),较2025年3月31日的515,145有所下降[180] - 第一级资产为464,938(单位未提供,应为百万港币),占优质流动性资产的主要部分[180] - 2025年6月30日稳定资金净额比率为182.6%,高于2025年3月31日的180.1%[180] - 利率即时上移100个基点将使净利息收益增加14.61亿港币[182] - 利率即时下移100个基点将使净利息收益减少25.97亿港币[182] - 按货币划分,港币利率平行上移100个基点对净利息收益的正面影响为664(单位未提供,应为百万港币)[183] - 按货币划分,港币利率平行下移100个基点对净利息收益的负面影响为1,331(单位未提供,应为百万港币)[183] - 2025年6月30日交易风险值合計为25(单位未提供,应为百万港币),低于2024年6月30日的51[189] 资产质量和信贷风险 - 不良贷款比率为6.69%[13] - 总减值贷款由2024年12月31日的510亿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550亿港元,总减值贷款对总客户贷款比率升至6.69%[34] - 客户贷款减少160亿港元(2%)至8,030亿港元[54] - 客户存款增长330亿港元(3%)至13,000亿港元[55] - 客户贷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8191.36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8033.56亿港元,减少约1.9%[74] - 金融投资从2024年12月31日的5367.45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5210.70亿港元,减少约2.9%[74] - 反向回购协议-非交易用途从2024年12月31日的334.79亿港元大幅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562.83亿港元,增幅约68.1%[74] - 衍生金融工具从2024年12月31日的2020.1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457.8亿港元,减少约27.8%[74] - 同業定期存放及貸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762.21亿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852.28亿港元,增幅约11.8%[74] - 其他資產从2024年12月31日的288.15亿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351.79亿港元,增幅约22.1%[74] - 金融擔保及其他有關信貸之或有負債从2024年12月31日的228.48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01.14亿港元,减少约12.0%[极] - 強制性以公平價值計入收益表之金融資產从2024年12月31日的1143.68亿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1232.00亿港元,增幅约7.7%[74] - 庫存現金及中央銀行之結存从极2024年12月31日的1043.3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972.0亿港元,减少约6.8%[74] - 持作交易用途之資產从2024年12月31日的3961.3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3851.1极亿港元,减少约2.8%[74] - 以摊余成本列账的客户贷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8321.09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8197.09亿港元,减少了124亿港元[79][81] - 第三阶段(信贷已减值)客户贷款的预期信贷损失覆盖率从2024年12月31日的19.21%上升至2025年6月30日的21.65%[79][81] - 企业及商业贷款组合的预期信贷损失准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114.5亿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148.24亿港元[79][81] - 个人贷款组合的预期信贷损失覆盖率保持在较低水平,2025年6月30日为0.39%,与2024年12月31日的0.38%基本持平[79][81] - 公司总预期信贷损失准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131.27亿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165.67亿港元,增幅达26.2%[79][81] - 第二阶段贷款的预期信贷损失覆盖率从2024年12月31日的2.84%略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54%[79][81] - 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预期信贷损失覆盖率从2024年12月31日的0.11%上升至2025年6月极30日的0.18%[79][81] - 企业及商业贷款中第三阶段的预期信贷损失覆盖率从19.26%上升至21.78%[79][81] - 购入或衍生的信贷减值(POCI)项目在2025年6月30日的预期信贷损失覆盖率为53.74%,较2024年12月31日的38.03%显著上升[79][81] - 第一阶段贷款的预期信贷损失覆盖率从0.06%微升至0.07%,显示优质资产质量保持稳定[79][81] - 公司信贷风险敞口总额为1,262,534百万港元,预期信贷损失准备为16,511百万港元[134] - 第一阶段转拨至第二阶段信贷敞口100,115百万港元,涉及预期损失准备调整116百万港元[134] - 第三阶段信贷减值资产规模54,692百万港元,对应损失准备11,837百万港元[134] - 购入或衍生信贷减值(POCI)资产账面总额147百万港元,损失准备79百万港元[134]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其他金融资产预期损失准备56百万港元[136]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务工具账面总额437,318百万港元,损失准备仅8百万港元[136] - 履约担保及其他金融工具预期损失准备72百万港元[136] - 上半年新增金融资产188,954百万港元,产生预期损失准备496百万港元[134] - 因信贷质量恶化导致风险参数变动,产生额外损失准备4,805百万港元[134] - 公司客户贷款及承诺账面总额为1,260,544百万港元,预期信贷损失准备为13,104百万港元[138][140] - 阶段转移导致预期信贷损失重新计量净额83百万港元,其中第1阶段增加207百万港元[138] - 年内新增衍生及购入金融资产278,922百万港元,相关预期信贷损失准备432百万港元[138][141] - 撤销确认资产284,706百万港元,带来预期信贷损失准备回拨635百万港元[138] - 已信贷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