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储能科技发展(01143) - 2024 - 年度财报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4.916亿港元下降至2024年的4.793亿港元,降幅约2.5%[7][14][21] - 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收益从2023年的4.916亿港元轻微减少至2024年的4.793亿港元[25] - 公司总营收为4.793亿港元,同比下降2.5%(2023年:4.916亿港元)[79] - 持续经营业务年度溢利从2023年的490万港元增长至2024年的650万港元,增幅约32.7%[7]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从2023年的530万港元增长至2024年的800万港元,增幅约50.9%[7]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630万港元,净利润率1.3%(2023年:1.1%)[100][105] - 非控股权益应占年度亏损约1,700,000港元,较2023年亏损92,000港元大幅扩大[106]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销售成本3.557亿港元,同比减少410万港元(2023年:3.598亿港元)[82][86] - 毛利1.236亿港元,同比下降6.2%,毛利率下降1.0个百分点[83][87] - 减值损失整体拨回2130万港元(2023年:计提减值损失750万港元)[84][88] - 行政开支9910万港元,占收入20.7%(2023年:17.4%),主要因股份支付增加790万港元[91][96] 各业务线表现 - 电子制造服务(EMS)分部收入因欧洲市场业务增加约1090万港元[22] - 电子制造服务(EMS)分部收入增加2.5%至4.551亿港元(2023年:4.442亿港元)[27][30] - EMS业务收入增长2.5%至4.551亿港元(2023年:4.442亿港元)[76] - 分銷通訊產品業務收入大幅減少98.0%至20万港元(2023年:1040万港元)[27][30] - 房地產供應鏈服務及儲能產品(RES及ESP)分部收入下降40.1%至1190万港元(2023年:1980万港元)[29][32] - 儲能業務減少約380万港元導致RES及ESP收入下降[29][32] - 證券及其他資產投資業務收入為1900万港元(2023年:2730万港元)[33][37] - 放貸業務收入為20万港元,佔總收入約0.03%[26][36][39] - 放貸業務經營溢利為50万港元,所有貸款利率均為年利率10%[36][39] - 房地产供应链服务及储能产品分部产生收入约1190万港元[15][23] - 放债业务产生收入约2万港元[24] 各地区表现 - 欧洲主要国家(瑞士、比利时、法国)营收合计约1.889亿港元,占集团总营收39.4%(2023年:1.746亿港元,占比35.5%)[73] - 美国市场营收约0.993亿港元,占总营收20.7%(2023年:1.125亿港元,占比22.9%)[73] - 中国(含香港)及其他地区营收分别为0.567亿港元(占比11.8%)和1.345亿港元(占比28.1%)[73] - 欧洲市场收入1.889亿港元,占集团总收入39.4%(2023年:35.5%)[78] - 美国市场收入0.993亿港元,占集团总收入20.7%(2023年:22.9%)[78] - EMS业务增长主要源于欧洲市场需求提升[77] 贷款业务运营 - 2024年放貸業務活躍賬戶為4個,全部為無抵押個人貸款,年內已全部收回[35][39][4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无活跃贷款账户,而2023年有4个活跃账户,均为个人无抵押贷款[44] - 2023年四笔贷款应收款总额约240万港元,单笔规模介于50万至80万港元[46][49] - 贷款初始利率按市场水平设定,展期后利率维持不变[46][49] - 所有贷款及利息应收款已在2024年度全额收回[44][46][49] - 信贷评估包含身份验证、还款能力审查及反洗钱核查等严格流程[48][51] - 贷款减值评估采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54][57] - 贷款按会计准则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减值评估[58] - 管理层根据还款记录和资产证明审批贷款展期[52][53][56] - 所有贷款年化实际利率均为10%,按风险等级匹配收取[68][6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年度未录得任何贷款及应收利息减值损失[69] - 贷款组合采用三阶段预期信用损失(ECL)模型进行减值评估[59] - 减值评估依据历史信贷损失经验并调整债务方特定因素及经济预期[69] 现金及财务流动性 - 现金及银行结余从2023年的2.716亿港元增长至2024年的3.121亿港元,增幅约14.9%[2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銀行及現金結餘共3.121億港元(2023年:2.716億港元)[26] - 银行及现金结余3.121亿港元,较2023年增加4050万港元[102] - 银行及现金结余约312,100,000港元,较2023年271,600,000港元增加40,500,000港元[107] - 现金结余货币构成:人民币18.4%、美元70.4%、港元11.2%[107] - 流动比率保持在2.7倍(2023年:2.6倍)[107] - 借款账面值约14,300,000港元,较2023年4,300,000港元增加[107] - 应付债券账面值约25,000,000港元[107] 营运效率指标 - 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56.5天改善至2024年的51.16天[7] - 平均应收贸易账款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96.8天延长至2024年的100.0天[7] 资产和资本结构 - 总资产从2023年的7.764亿港元增长至2024年的8.801亿港元,增幅约13.4%[7][8] 客户集中度 - 2024年前五大客户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约0.05%,与2023年持平[44] - 2024年单一最大客户收入占比0.01%,较2023年0.02%下降[44] 集资及资金运用 - 配售新股份11,260,000股,每股面值0.2港元,配售价每股1.59港元[152] - 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1750万港元[152] - 每股配售股份净价格约为1.55港元[152] - 配售日收市价为每股1.9港元[152] - 公司于2024年10月7日成功配售17,256,000股新股,配售价每股1.51港元,净价每股1.28港元,净收益约22.1百万港元[155][158] - 公司于2024年12月13日宣布拟进行供股,发行最多448,578,370股供股股份,认购价每股0.21港元,总集资额最高约94.2百万港元[156][160] - 供股净收益(扣除估计开支约2.2百万港元后)预计最高约92.0百万港元[157][159] - 供股净收益分配:29.3%(约27.0百万港元)用于供应商采购成本,48.9%(约45.0百万港元)用于收购代理分销协议权利,10.9%(约10.0百万港元)用于储能技术研发,10.9%(约10.0百万港元)用于增强一般营运资金[161][163] - 供股集资净额约5870万港元,其中3420万港元(58.3%)用于扩展EMS及分销产品业务[168][174] - 原计划用于潜在并购的1710万港元(29.1%)于2023年12月19日变更用途,转为一般营运资金[168][171][17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般营运资金实际使用1710万港元,其中680万港元用于办公室租金,1030万港元用于员工成本[175] - 根据特别授权认购新股份集资净额9550万港元,其中1400万港元(14.7%)用于偿还借款[178] - 9550万港元集资中1950万港元(20.4%)用于扩大EMS及分销产品业务的产品组合[178] - 另一笔集资中2100万港元(22.0%)计划用于升级EMS及分销产品业务的设备[178] - 9550万港元集资中4100万港元(42.9%)计划用作集团一般营运资金[178] - 截至2023年12月19日,未动用集资款项净额为1710万港元[174] - 所有集资款项预计在2024年底前完全动用[17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动用约350万港元升级电子制造服务及分销业务设备,剩余约1750万港元预计于2025年12月31日前按计划使用[179] - 公司已悉数动用约4100万港元作为集团一般营运资金[179] - 2023年配售新股净筹约3090万港元,已全数用于开发电动汽车专用可再生能源充电解决方案[180] - 2024年配售新股净筹约1750万港元,其中约100万港元已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充电解决方案,约1060万港元已用作营运资金,剩余约590万港元预计于2025年3月31日前使用[180] - 2024年9月配售新股净筹约2530万港元,截至年末已使用约320万港元,剩余约2210万港元预计于2025年3月31日前用于开发储能系统设备及营运资金[18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未动用净资金余额约4550万港元,预计2025年内按计划全数使用[182][186] 资本开支和承担 - 2024年资本开支2,500,000港元,资本承担1,000,000港元[109][112] - 未偿还担保金额上限为650,000美元(约5,100,000港元)[115][118] 员工及股权激励 - 员工总数约835人,分布于香港、美国及中国[121] - 授予35,671,850份购股权予董事及员工,每股面值0.02港元[128] - 2024年12月31日可供授予的购股权数目为1,557,836份[134][138] - 2024年12月31日购股权计划下可供发行的股份总数为18,316,378股,占已发行股份约8.2%[135][136] - 2024年度已授予购股权可发行股份数占年度加权平均已发行股份约8.8%[135][136] - 2024年度购股权行使前加权平均收盘价为每股0.325港元(2023年:每股1.9港元)[134][136] - 2023年11月3日授予15,695,082份购股权,行使价每股2.5港元[133][136][138] - 2022年6月14日授予53,328,000份购股权,行使价每股0.02港元[129][131] - 2021年1月28日授予35,671,850份购股权,行使价每股3.46港元[131][138] - 执行董事林代联持有2,258,600份未行使购股权(533,309份行使价3.46港元+1,725,291份行使价2.5港元)[138] - 执行董事卞苏兰持有1,725,291份未行使购股权,行使价每股2.5港元[138] - 雇员合计持有14,332,487份未行使购股权(2,087,987份行使价3.46港元+12,244,500份行使价2.5港元)[138] - 股份奖励计划有效期为10年,从2023年6月8日至2033年6月7日[147] - 任何参与者在12个月内获授股份不得超过已发行股本1%[145] - 授予独立非执行董事或主要股东的奖励若超过已发行股本0.1%需经股东批准[146] - 购股权未设定任何绩效目标[141][139] - 购股权未设置回拨机制[142][14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未向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授予任何购股权[151][153] 企业行动及交易 - 公司于2024年12月13日提议将每手买卖单位从4,000股更改为8,000股[165] - 公司于2024年12月13日签订转让契据,以45.0百万港元代价转让代理分销协议权利[165] - 公司于2024年11月18日出售全资附属公司中禧信商贸(深圳)及中禧信商贸(上海)100%股权,现金代价人民币575,000元(约621,000港元)[16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中国储能行业在"双碳"目标及能源结构转型驱动下进入快速发展期,政策支持及电价差扩大刺激需求[183] - 公司认为中国储能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短期以锂电池为主,中长期向多技术路线及多场景整合发展[184] - 全球经济面临高利率、地缘冲突及债务危机等挑战,公司将持续监测市场并调整业务策略[185] 企业管治 - 公司董事会目前由5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独立董事占比超过三分之一[198] - 公司主席林代联先生自2019年7月12日起兼任执行董事并负责监督集团整体运营[192][194] - 公司偏离了企业管治守则第C.2.1条,未设立“行政总裁”职位且主席与CEO角色未分离[191][194] - 公司偏离了企业管治守则第C.1.6条,独立非执行董事刘志威和林晓珊因业务承诺未出席2024年6月3日股东周年大会[195][199] - 公司确认所有董事在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遵守了证券交易标准守则[197][200] - 公司于2024年9月24日任命王琪先生为执行董事[198] - 公司将继续考虑遵守企业管治守则第C.2.1条和第C.1.6条的可行性[196][199] - 公司认为当前董事会结构有利于建立巩固而连贯的领导,让集团有效运作[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