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营业收入为3.3638亿元,同比下降6.74%[21]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866.69万元,同比下降15.92%[21]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946.89万元,同比下降42.03%[21]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7.6503亿元,同比下降18.31%[21]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为1.97元/股,同比下降22.13%[22]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6.42%,同比增加3.53个百分点[23] - 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33,638.07万元,同比下降6.74%[3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66.69万元,同比下降15.92%[3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171.03万元,同比下降22.45%[33] - 营业成本为9,947.84万元,同比下降11.09%[102][104] - 研发费用为5,523.99万元,同比增长18.79%[10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946.89万元,同比下降42.03%[104] 业务线表现 - 神经外科、骨科、耳鼻喉科耗材收入同比增长超40%[23] - 2024年公司手术动力耗材稳步增长,神经外科、骨科、耳鼻喉科耗材同比增长超40%[33] - 手术动力装置耗材营业收入为25,815.16万元,同比增长15.69%[107][108] - 手术动力装置整机生产量为1,370台,同比下降34.51%[109] - 手术动力装置耗材生产量为63.66万件,同比增长39.12%[109] - 公司手术动力装置产品覆盖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乳腺外科等多个临床科室[42] - 公司推出的能量手术设备包括超声骨组织手术设备、等离子手术设备、高频手术设备等[43] - 公司产品已出口至46个国家和地区[39] - 公司产品已销售至超过4,000家终端医院[42] - 公司自主研发的超高清内窥镜摄像系统支持4K/10-bit全动态范围影像输出[43] 研发投入与创新 - 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5,524.00万元,同比增长18.7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6.42%[34] - 2024年公司新增专利申请226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获授权专利170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34] - 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19%,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34] - 研发投入合计55,239,983.73元,同比增长18.79%[74]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为16.42%,同比增加3.53个百分点[74]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144人,占总人数比例22.46%,薪酬合计2499.25万元[83] - 公司拥有国内发明专利116项,是8项国家医药行业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86] - 公司已取得等离子手术设备、高频手术设备、超声骨组织手术设备、4K内窥镜摄像系统等新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87] - 公司自主研发的悬浮式护鞘摆锯技术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超越不带护鞘的骨锯片[84] - 公司的乳腺活检技术实现精准切割,避免误伤周边正常组织,并实时显示窗口信息和刃口位置[84]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2024年度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45,190,060.00元,占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45.80%[5] - 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尚需提交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5] - 公司持续优化渠道布局,强化经销商及其分销网络的终端开拓能力[38] - 公司持续大力推进模具化、自动化生产,并搭建了WMS、MES信息化管理系统[36] - 公司通过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生态,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多中心临床验证[36] - 公司计划在国内和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市场销售服务站点[134] - 公司持续开展手术动力装置、超声骨组织手术设备、4K内窥镜摄像系统等产品的迭代升级[132] - 公司计划提升变向磨头、一次性使用无菌磨头等新兴产品的生产产能[133] - 公司推进LRP、WMS信息化系统以及AI技术深度应用[133] - 公司通过模具化、自动化、设计优化等措施持续推进降本增效[133] 市场与行业趋势 - 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5,528亿美元,同比增长5.90%[50] - 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945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4.76%[50] - 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9,830亿元,同比增长10.35%[50] - 202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预计接近2.4万亿元,年复合增速16%[50] - 预计2025年国内手术动力装置整机市场规模将达到5.86亿元、耗材市场规模将达到54.88亿元[53] - 2017年全球内镜器械销售额为185亿美元,占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的4.6%,预计2024年达到2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3%[54][55] - 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2021年为248亿元,国产化率仅6.9%,预计2025年达390亿元,国产化率提升至18.3%[129] - 能量外科器械市场因医保控费和集采政策推动国产替代机遇[130] - 2020年中国医疗仪器及器械进口增速为1.52%,显著低于市场规模增速,进口替代趋势明显[64] - 国家政策从2015年"鼓励国产"逐步升级至2017年"限制进口,采购国产",推动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64] 技术与产品创新 - 公司掌握颅骨钻穿自停技术,实现钻穿瞬间自动停机,提高开颅手术安全性[67] - 变向磨钻技术可实现刀头径向0°36°、周向0°360°任意方向精准调节[67] - 变向磨钻技术适用于脊柱内窥镜手术等狭窄手术空间,拓展手术应用范围[67] - 变向磨钻产品采用刚性折弯、无级角度调整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68] - 悬浮式护鞘摆锯技术减少锯片与骨组织摩擦,保持骨细胞活性,实现精确切割[68] - 磨钻即停控制技术采用双闭环反馈控制,停机时反转与惯性转动对冲,实现瞬间停止[68] - 公司磨钻手柄采用自研医用微电机,持续输出80,000 r/min动力,高效平稳[68] - 刀具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识别实现自动配置参数,省去人工设置[68] - 磁力驱动静密封技术提升密封性及可靠性,解决手柄进水损坏问题[68] - 公司医用微电机技术实现转速覆盖15,000rpm至100,000rpm[69] 风险因素 - 报告期末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7,892.50万元,存在回收风险[96] - 手术动力装置一次性耗材的市场渗透率提升受临床医生认可度、新手术术式接受度、临床收费及医保报销等因素影响[95] - 公司产品属于国家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新产品取得注册证周期较长[95] - 医用耗材"两票制"已在福建省、陕西省及广西省实施,可能对销售流通环节产生重大影响[97] - 2023年下半年国家卫健委等10个部门联合部署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行业营销环境面临调整[99] - 应收账款本期期末数为74,152,134.32元,占总资产比例3.85%,较上期增长33.24%[122] - 存货本期期末数为75,332,518.62元,占总资产比例3.91%,较上期增长26.59%[122] - 预计负债激增98.59%,从4,422,246.86元增至8,782,261.73元,因乳腺活检针集采新增负债[123] - 其他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555,308.22元,期末余额为436,092,322.90元[126] - 公司产品研发流程包括设计输入、小批试产、临床评价等6个阶段[45] 公司治理与股东信息 - 公司法定代表人郭毅军[14] - 公司董事会秘书白雪,证券事务代表李政阳,联系电话023-68211081[15] - 董事长郭毅军持股1,658,610股且年度内无变动[146] - 董事及高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490.26万元[147] - 副总经理卞奔奔年度税前报酬最高为63.41万元[147] - 独立董事年度税前报酬均为10万元[146] - 职工代表监事兰杨年度税前报酬为39.63万元[147]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490.26万元人民币[153]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139.02万元人民币[153] - 公司独立董事津贴标准为含税10万元/年[153] 社会责任与员工信息 - 母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641人,其中生产人员224人,销售人员205人,技术人员144人[166] - 公司员工教育程度中,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64人,本科339人[166] - 员工持股人数为152人,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为23.71%[195] - 员工持股数量为302.67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6.10%[195] - 报告期内投入环保资金为98.50万元[182] - 公司对外捐赠资金为13.00万元[190] - 公司2024-2025年每年向重庆邮电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0万元,共计20万元[192] - 公司2024年向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广西红十字基金会共计捐赠3万元[192] - 公司主要产品覆盖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严格按GMP规范组织生产[198] - 公司建立了完整规范的采购内控管理制度,与多家供应商保持稳定合作[196]
西山科技(688576) - 2024 Q4 - 年度财报